科技年輪|機箱,變身!(下)

上週我們聊了聊機箱的演變史,隨著科技發展,從最早的一棟房子發展到方方正正的機箱,甚至是和顯示器結合到一起的一體機,體積也來越小,設計也更加的合理,發展出沿用至今的ATX標準機箱。

但一切都往單一方向發展顯然是枯燥的,每一位用戶都有自己的個性,會有不同的追求,為了順應多樣的需求,廠商開始推出各色各樣特別的機箱。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在服務器行業,因為計算要求提高,在1997年的SLOT 1時代之後,就開始出現了規格更大的雙CPU主板,與之對應的機架式服務器也第一時間生產了適配的機箱,發展到後來推出了EEB規格的大主板,在民用ATX規格流行之後也發展出了更胖的E-ATX規格(與EEB規格的孔位不同)。

大家也知道,發燒友總是很狂熱的,當年DIY萌芽,不少高端玩家已經開始動手改造機箱,想法設法把E-ATX主板裝進普通ATX機箱,正好廠商也開始推出E-ATX版型的高端主板,比如2008年上市X58主板,機箱廠商們開始推出各種巨大的E-ATX機箱,瞄準了高端PC市場。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這類大機箱在當時可以說是極盡奢華了,用料紮實、板材厚實,兼容性高,還提供了一大堆的光驅位、硬盤位,甚至還有雙電源位,提供給了發燒友更大的DIY空間。

不過總有這麼一天,人們開始疲勞、厭倦。雖然機箱越來越大、硬件配置越來越高端,能夠給人一種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感受,但又有這麼一部分人覺得電腦不應該“傻大黑粗”,他們開始追求保證性能的同時、把體積縮小到極致。

於是早在1997年誕生的Micro-ATX(俗稱M-ATX)規格,終於得到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從原本整機廠商的低端機用的機箱慢慢上位,成為高端玩家的糕點。

有的DIY玩家為了減小機箱體積,通過改裝M-ATX品牌機的機箱,把ATX主板裝進去,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圖片來自色影無忌用戶

“樓主火星來的”,2006年

07、08年的樣子,DIY行業漸漸成熟起來,許多獨立的機箱廠商開始大展拳腳,比如LIANLI聯立、Abee、Jonsbo喬思伯、SilverStone銀欣、CoolerMaster酷冷至尊、Antec安鈦克等眾多廠商都開始推出許多經典的M-ATX機箱,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對於小機箱玩家們來說,體積是衡量機箱水準的主要判斷依據,他們往往會用“L(升)”作為衡量單位,在保證各種主要硬件都能塞進去的前提下,體積越小的機箱設計越牛逼。M-ATX機箱體積雖然已經很小了,但依舊無法滿足玩家們的需求,於是Mini-ITX規範被搬了出來。

Mini-ITX規格是由VIA威盛電子提出的,尺寸只有17x17cm非常小巧,原本只用在汽車、準系統、HTPC等地方,但對於小機箱玩家來說這可是一道美味佳餚啊,嗅覺敏感的廠商開始推出高端的ITX主板,2010年前後,機箱廠商順勢推出ITX標準的超小型機箱。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這類超小型機箱很快受到了大量玩家的追捧,風靡至今

機箱的設計不僅限於大小,Tt在2012年

的時候,和BMW合作聯合打造出了Level 10機箱,採用了模塊化設計!在當年的臺北電腦展上名極一時,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在最小的機箱塞進最大規格的硬件也是一門技術,2015年的時候喬思伯推出了RM2,這個M-ATX大小的機箱硬是設計成一個支持ATX規格的機箱,空間利用率很高,當然也帶來了散熱不佳的缺點。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我們熟知的那個“玻璃廠”迎廣,不僅在2016年的時候推出了“變形金剛”H-Tower,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今年更是在COMPUTEX 2018臺北電腦展上推出了龍捲風造型的異形機箱Z-Tower: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如果不說的話,誰能想象這居然是一個機箱呢?它更像是一種藝術作品。

但DIY精神不止僅限於此,玩家們不只擅長動手組建個性的機箱,甚至還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親手製造一個獨一無二的機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這麼一張圖: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大概2011年左右,一位國外的DIY玩家自己動手,做出了一個機箱桌子(國外網友稱之為Deskmods),各種水冷綿延、燈光熠熠生輝,一大塊玻璃面覆蓋,比現在的側透還炫酷!一些廠商也受之啟發,推出類似這樣的“真·電腦桌”。

好的創意源於玩家,源於那顆熱誠的心!這才是推動DIY行業不斷髮展的源源動力。唯個性,永不磨滅!

戳圖片傳送至往期精彩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喜歡我們的推送別忘了點一個頂

向親朋好友推薦一下我們的文章

或者讚賞一下

我們下期再見啦!

科技年轮|机箱,变身!(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