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可以從漢中出關奪取天下,劉備同樣佔取漢中為什麼不能奪取天下?

麟州不良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當年劉邦確實是以漢中為基地,先取三秦,定關中,再出關與項羽爭奪天下。

漢中之地,被視為劉家的福地。

劉備取漢中,急匆匆稱漢中王,未嘗沒有沾沾祖先的光的意思。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劉備比劉邦的條件更好:劉邦年代的漢中與巴蜀,尚為蠻荒之地,人口稀少,經濟落後;而劉備佔據的漢中,以及後來佔領的益州,已經開發得很成熟,加上避開了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相比中原更為穩定、繁榮。諸葛亮的隆中對,羽扇直指益州,看中的也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在這種情況下,劉備(確切地說是諸葛亮)為什麼沒能像劉邦一樣,以漢中為跳板,直取中原呢?

關鍵在於人。

劉邦得天下,有蕭何為他管民政,搞後勤;有張良為他定戰略,做規劃;有韓信為他攻城略地,破軍殺將;有陳平為他出奇計,解危難。

而諸葛亮呢?集蕭何、張良、韓信、陳平於一身,甚至連劉邦的角色,他都兼任了。

這是個典型的“金盆洗腳城”,董事長、總經理、出納、會計、迎賓、保安,“哈”是我一個人!

這與諸葛亮的自我定位有關。

他還在躬耕於南陽的時候,自比管仲、樂毅。這兩位大咖,也確實是全才。但諸葛亮不是。

雖然《三國演義》將諸葛亮捧上了天,導致世人也把他當成了神,但從諸葛亮的實際表現看,他還真比不上管仲、樂毅。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張良的本事。諸葛亮也具備了一些,隆中對便是證明。問題是,劉備得益州,關羽失荊州,隆中對提出的戰略構想實際上已經無法實現。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他所做的一切,卻仍然是按照隆中對的思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屢次北伐,劍指關隴,不僅成效甚微,而且打空了益州的積蓄。

治國安邦,處理政事,這是蕭何的強項。諸葛亮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無可挑剔。事實上,他就是另一個蕭何,有過之而無不及。

說到帶兵打仗,諸葛亮比之韓信,可就差遠了。諸葛亮治軍有一套,能夠保持蜀軍強大的作戰能力,立於不敗之地。但也僅僅是不敗,離獲勝還有那麼一點距離。就是這點距離,拖死了諸葛亮,成就了司馬懿。“諸葛一生唯謹慎。”在戰場上,謹慎是必須的,唯謹慎就只能喝西北風了。韓信背水一戰的賭局,諸葛亮肯定是不敢下注的。

最要命的是,諸葛亮沒有劉邦那樣的用人手段。劉邦用人,不拘小節,唯才是用,很多時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大智若愚。而諸葛亮呢,目光如水,明察秋毫。像陳平這人物,三易其主,貪財好貨,名聲狼藉,劉邦卻能委以重用,還讓他監督諸將。如果陳平遇到諸葛亮,只怕連進門的機會都沒有,只能投靠曹魏或孫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在諸葛亮的領導下,蜀國人才凋敝,捉襟見肘。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雖然是調侃,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蜀國的人才窘況。

沒有人,怎麼奪取天下?


龍鎮

劉邦佔據關中和巴蜀,取得天下,建立漢朝。

劉備也佔據關中和巴蜀,為什麼不能多奪取天下?

這個問題不簡單!

這個問題我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劉邦和劉備佔據的關中巴蜀不是相同的關中和巴蜀。



秦朝滅亡後,項羽作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劉邦封地在漢中和巴蜀,很多人覺得劉邦吃大虧了。其實不然。

劉邦的漢中和巴蜀幾乎是當時唯一沒有戰火燒過的地方。匪過如梳兵過如蓖。戰爭對生產的摧殘和破壞是遠超想象的。當時,齊趙二地是秦楚戰爭主戰場,韓魏四戰之地秦楚戰爭必經之地,至於楚地抗秦戰爭始終從哪裡爆發,戰爭潛力已經開發殆盡。

項羽這個鄉巴佬,把劉邦放在漢中巴蜀不說,還把發達地區秦地分割為雍,塞,殷三國,給了劉邦各個擊破的機會。還有,劉邦和項羽爭奪過程中,田榮在齊國讓項羽真是一點脾氣都沒有。



劉備不同,劉備佔據的巴蜀和漢中被來來去去打了好幾回。

劉璋的老爸劉焉派張魯守漢中,抵禦朝廷。沒想到,張魯居然割據自立,後來還反過來打劉璋。這中間的戰爭就不小。還別說張魯在漢中割據20多年,五斗米道政教合一,沒有張魯,哪能完全得到漢中。

曹操佔據漢中,招降張魯,如果一鼓作氣,絕對能拿下蜀地。劉備和向孫權割地求和(湘水劃界)才騰出手來奪漢中,奪了漢中,但已經是殘破不堪的漢中了。

關中和河南等地,曹操派段煨等人經營數十年,和秦國三降將力量完全不同。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建立絕對權力的情況下,劉備完全沒有機會。

二,劉備帶的團隊遠不如劉邦團隊強大。

劉邦的團隊,是真正的夢之隊。用劉邦自己的話來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除了漢初三傑韓信張良和蕭何,劉邦手下還有曹參,陳平,周勃,樊噲都是名將。後來收服的彭越更是游擊戰爭鼻祖。

劉邦的團隊這麼牛逼,完全是因為劉邦會用人,有天生的皇帝才能。

劉備與這個老祖宗一比,差的太多了。劉邦雖然一開始在山裡遊蕩了一段時間,但自從帶兵西征滅秦,隊伍越來越大。



而劉備,先後跟過10個老大,他跟誰混,誰就很快死。劉備先後去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湖北等等等等,基本重複兩個動作——招兵買馬+快點逃命。

劉備當漢中王后,人生走上最巔峰,當時他的團隊中有哪些人?

劉備《勸進表》中提到了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將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徵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這些人中,可以和蕭何相提並論的是諸葛亮,和張良並論的是法正,關羽,張飛也是多年老將。

但是,沒有一個獨當一面的韓信!



當初韓信投靠劉邦,不受重視,差點犯法被殺。然而,劉邦聽蕭何的,直接讓韓信當了三軍元帥。

即使劉備集團中有這樣的平民天才,也不可能被重用吧?

為什麼?因為劉邦是屌絲,是最會學習的屌絲。而劉備自詡皇族,最看中人的資歷和背景,當然不能重用平民英雄了。

三,劉備政權戰略錯誤,與孫權無法協同作戰。

劉邦的統一戰線搞得特別好。劉邦自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後,爭取到了幾乎所有諸侯來反對項羽,包括原先和項羽最友好的英布和吳芮。

劉邦在彭城空虛時,能夠作為諸侯盟主佔據項羽老巢,這外交公關能力,絲毫不亞於當初的張儀蘇秦。

劉備就差太多了。一開始的“隆中對”雖然是兩個拳頭打敵人,有些重心不穩。但至少明確曹操是主要敵人,孫劉聯盟是主基調。

可是,劉備手下的關羽,不能處理好於孫吳關係 以至於身死而地失。劉備又一時衝動討伐東吳,這樣隨便改變戰略的腦殘行為,任何一個正常人都看不下去。

反觀劉備的對手曹操,為了全力對付袁紹,居然招降窮途末路的張繡。要知道,張繡殺了他唯一的侄兒曹安民,長子曹昂,第一猛將典韋。這件事放在劉備身上,他一定會把仇人碎屍萬段的。

我從天時地利,創業團隊,戰略選擇三個方面證明了劉備不可能和劉邦一樣取得天下。歡迎留下你的點評。


歷史知事

這個課題經常被拿來研究。我們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進行對比。

首先宏觀方面,時代背景。

秦末,陳勝吳廣於大澤鄉首舉義旗反抗暴秦。稱楚王號張楚。雖然陳勝身死,吳廣被滅。但是揭開了六國貴族遺屬舉兵反秦的序幕,在諸多義軍中以楚國古舊項梁的勢力最大,而且項羽在鉅鹿以少勝多戰敗章邯後,秦軍事實上已經土崩瓦解,滅亡成為既定程序,與此同時劉邦聽取張良建議繞道入關中。至此楚漢之爭格局形成。

鴻門宴後,項羽自咸陽回故土彭城,殺楚王自號西楚霸王,大封有功將領,各路義軍首領以及六國貴胄數十諸侯,所以除去楚漢之外,同時還存在十數個各自為政的諸侯,如燕,趙,代,魏,齊等等,甚至關中地區也成為秦朝三位降將的封地,而劉邦的封地不是蜀漢,漢中,而是僅僅只有漢中。所以劉邦就封時燒燬棧道,不僅是為了麻痺項羽還是為了安全,防止被偷襲,進攻。

項羽東歸後,劉邦聽取韓信的計策,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消滅三秦,厄守函谷關,居有三秦舊地,關中約三事,民心頓安。而後韓信北出一舉拿下魏,代,趙,燕,齊國故地。而劉邦親自領兵南出韓,楚故地與項羽會戰於梁,宋之間。劉邦多敗,但是項羽更不成器,被他封王的原來部將,舊屬,非單不幫忙,反而都跟著興風作浪。項羽疲於應付,最後被煩透了自殺而已😄,留下一句千古名言,“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和孔乙己的“讀書人的事,能叫偷嗎?不告而取者竊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看看劉備取得益州時的天下形勢,劉備進位漢中王時,天下諸侯已經大部分被曹操平定,四海之內能夠稱得上諸侯的也就只有益州的劉備,東吳的孫權,還有偏居遼東的公孫淵和中央政權曹操了。而且剛剛取得漢中就丟了荊州,吳蜀交惡。天下九州,劉備以區區益州之地能和中原八州抗衡嗎?雖說天府之國,易守難攻,但是從來都是中原滅蜀,還沒有蜀入中原的案例。前有司馬錯滅蜀,吳漢滅公孫,後有桓溫滅成漢,趙匡胤伐孟蜀。劉邦是關中入中原不是四川。

上面是大格局,接下來分析分析微觀,也就是劉邦和劉備集團內部與項羽和曹操集團進行對比。

先說劉邦,中高層大部分是跟隨他邙山起義的將領,一路走來能先入咸陽雖屬僥倖,但是按照約定應為天下共王。但是項羽軍力強盛不得不對其俯首稱臣,鴻門宴萬幸逃回。卻又被封到偏遠閉塞的漢中。富饒的關中平原被封給了秦朝三位降將。這不但是劉邦的羞辱,也是劉漢集團的恥辱。所以劉邦雖居漢中但是眾志成城,集團核心心向中原。

反觀劉備集團,可以大體上分為四大勢力,第一部分是和劉備一起從河北,徐州一路走過來的北方派。一部分是取得荊州後歸附的荊襄派,另一部分是四川本地貴族,還有一部分是劉焉劉章父子一直大力扶植的東州集團。這四大勢力各懷心思。比如趙雲等北方派一直是劉備匡扶漢室的擁泵,一心北歸。而益州本土派比你不願意打仗,所以雖然劉備稱王益州,但是內部並不穩定。這才有了後來魏軍小部隊偷襲成都,劉禪就被迫投降。益州從來都是和劉備貌合神離的。

一個是眾志成城,一個是貌合神離。這就是劉邦和劉備的區別,再來看看他們的主要對手,項羽和曹操。

秦朝雖然滅亡了,但是老百姓並沒有過上安定的日子,彷彿又回到了諸侯爭霸的戰國時代,割據諸侯爾虞我詐,互相征伐。項羽雖然號稱西楚霸王,天下共主但是天下沒有誰真的那他當回事。當面一套背面一套,項羽西楚軍天天作戰,到最後八千江東子弟所剩無幾,也就是項羽的核心力量在逐漸消耗。而反觀曹操,政治上尊天子以討不臣,曹操是以大漢丞相中央政權行事。任人唯賢,不拘一格(這一點到和劉邦非常相似)。經過幾次血腥鎮壓,稱魏王后曹魏集團內部是統一的,連荀彧這樣的肱骨之臣也因為政見不和而被毫不留情的剔除,所以曹操集團是極具凝聚力的。軍事上採取屯田既保持了戰鬥力還解決了糧草問題。經濟富裕,百姓安居。

所以項羽似強實弱,劉邦似弱實強。而劉備是真弱,曹操是實強。

無論天時地利劉備和劉邦面臨的環境都是不同的。這個是時代造就的,我個人認為天下形勢,歷史趨勢面前,個人的能力實在微不足道。劉邦能從一個逃亡的泗水亭長成就大漢天子,足可為萬世敬仰。而劉備能夠從一名買鞋的貧寒少年到割據四川,三分天下。也是我輩楷模。甚至項羽雖然有政治手段上相較單純,但是敢愛敢恨,寧死不屈的性格,更是被歷代文人歌頌。

大江東去,浪淘盡,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以史為鑑,以史為師


衛仁閔

劉邦出漢中而功成,劉備佔漢中而無所作為。原因何在?

比較各個歷史事件,我認為是看大勢,而不是細節。

有人羅列了一大堆細節上的對比,諸如兩個人的氣質氣度、謀士們的水平、地盤大小、軍隊成分、將士戰鬥力、後勤保障等。有沒有道理呢?有一點道理,但不是大勢。

當然,還有人歸結為“運氣”,說劉備沒有皇帝命,那就是胡扯了。

在歷史大勢面前,任何細節都只是一朵浪花而已!

正如《三國演義》開篇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強秦崩盤後的大勢,是再次大一統?還是諸王爭強、重回戰國?

誰也說不清!

畢竟大一統的歷史太短(秦朝一統15年而已);

畢竟大一統的理論體系還沒有徹底建立(擺出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大一統的理論體系才趨於完善);

畢竟大一統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也沒有生根,他們還記自己分別是齊國人、楚國人、燕國人、韓國人、趙國人、魏國人、秦國人!他們沒有統一的標籤,只記得暴秦滅了自己的國家而已。

因此,此時的戰爭是“群雄逐鹿”,先到先得!

這時候的戰爭動員很簡單:稱王稱霸。

項羽先得,他自封“西楚霸王”,重新回到“分封制”,政治上是大倒退。

歷史很幸運,劉邦勝出了,漢承秦制,雖然還保留了一點分封,但前進的方向還是大一統。

所以,劉邦與項羽之間的戰爭是選擇方向的戰爭,是選擇道路的戰爭!

當時的儒家,基本都站到了劉邦這邊,如叔孫通、陸賈等,儒家由此也開始復興,為大一統搭建神壇,建立道統。

而漢末群雄逐鹿,目標只有一個:統一國家。

不存在方向之爭、道路之爭,此時的戰爭動員:恢復秩序。

所以,曹操終其一生,不敢稱帝,不是道德因素、不是實力因素,而是他的身份是“秩序恢復者”,這是他的政權合法性的來源。曹操是成熟的政治家,他不會拿這個來開玩笑,所以不會稱帝。

站在大勢上來看劉備。

與曹操相同,劉備也在極力恢復秩序,所以他拼命尋找一切合法性的來源。

他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是根紅苗正的秩序恢復者。

他做事完全以曹操為標杆,但行為相反,“操以急,我以緩;操以暴,我以仁;凡每每與之相反,遂能如願也。”,曹操是名正言順的漢朝丞相,這是一種依附策略,用曹操的合法性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行為相反,但本質一致。

問題就在這裡!

劉備是秩序恢復者,所以他佔了漢中以後,也沒有辦法向曹操挑戰,更沒有提出北伐的主張。

相反,他發動了讓自己慘敗的伐吳戰爭,臣下多數持反對意見,但劉備卻一意孤行。

原因何在?

因為東吳不是秩序恢復者,而是秩序破壞者。

劉備的如意算盤是:滅了東吳,再弄曹操。

然而,然而就沒有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姜維北伐,都失去了政治正確性,變成了邊境騷擾戰爭而已。

劉邦出漢中而勝,劉備佔漢中而無功,皆因大勢如此,而非細節所致。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劉邦和劉備雖然都是從漢中出關中奪取天下,但是結果不同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一,兩者面對的國際環境不同

劉邦面對的關中守將是屠殺了幾十萬秦軍兒男的秦朝降將。當時秦國人民念著劉邦入關後秋毫無犯的好,恨透塞王,雍王,翟王害死他們兒郎。所以劉邦入關中特別容易。


劉備面對的則是早已一統北方的曹魏。無論各方面實力都遠超自己。而且劉備沒有給關中百姓任何實惠,相反曹魏到是給了不少。


二,劉邦敢於放權,而劉備不敢。

在劉邦的一生中可以說基本上對外征戰都是他人完成的,其中韓信的功勞最大。劉邦敢於讓韓信一人帶千軍萬馬出去征戰,而劉備生前即使遇到諸葛亮之後主要戰爭還是自己領兵作戰。這就決定了自己手下的人才不能充分發揮。



劉備當初的目標是想和劉邦一樣藉助漢中一統天下。這點從劉備佔據蜀中和漢中之後沒稱蜀王而是和劉邦一樣稱漢中王就可以看得出他的野心。

但是不是人人都是劉邦,不是人人都有劉邦那麼好運的。也不是人人都有劉邦的那個能力的。


人龍天言

雖然劉邦和劉備都擁有漢中之地,但是為何結果又如此不同,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重點在於三秦之地

雖然同樣坐擁漢中之地,但是劉邦趁項羽攻齊去打田榮的時候火速佔了三秦之地。而後雖有敗仗,但還是守住了三秦之地,這為其後來東出奪取天下奠定了很大的基礎。

劉備奪漢中之時,曹操在北方的勢力已經很大了基本上實現了統一。三秦之地也是牢牢的握在了曹魏的手裡面,蜀道之難所以致使以後蜀漢北伐大耗國力。

所處時代背景不一樣

劉邦所處時代,項羽稱霸王之時。天下諸侯眾多且幾乎都是共主首領的形勢維持著,這樣的關係就不太穩定。一旦被挑起一個共同的矛盾點,和許之以較大的利益很容易就反向,所以劉邦也是正因為抓住了這一點才統一天下,而且之後還除去了這個威脅。

劉備所處時代,割據天下的就只剩下三家了。且雖蜀吳有聯合,但是還是無法做到兩國真正同心一起大力討伐魏國。所以三國之中隨著彼此之間實力的此消彼長,最強大的一國滅了其中一國之後,那剩下的一國又焉能獨存?


人才的缺乏

劉邦手下人才濟濟,人才方面劉備的哪怕最鼎盛時期還是綜合實力落後劉邦的。更何況蜀漢後期國力本來很弱小了,還沒有各方面的人才來挽救怎麼能不亡呢?


以上就是在下認為的幾個主因之一,還有諸多的原因致使劉邦與劉備的差距這麼大,就光論本身來說劉備也比不過劉邦,所以失敗也是正常的。


淡看天上月

雖同在漢中,天時跟環境是有關係,但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差別。劉邦完爆劉備。劉邦進漢中之前,就是除項羽以外最強大的諸侯,而劉備呢?之前到處漂泊。

另外一個環境區別是,項羽統一天下,開歷史倒車,用的是分封制。回到春秋五霸時期。他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西楚霸王。但是各路諸侯都有自己的國家封地,有兵有將,不服項羽隨時可反。

所以劉邦出漢中很容易,等其他王造反,直接出漢中,還三秦滅章邯,偷彭城。

劉備如果前面別打醬油,入漢中早一點,那時劉表,呂布,袁術,馬騰還在的情況下,是完全可以搬到曹操的。但是他入漢中那會,曹操一統北方,無後顧之憂,當然難打。

總之說劉備太廢了,軍事豪無建樹,用人也不行,劉備用人只能靠兄弟義氣,只會用特別忠心的人。徐州時陳登那麼好的人才他都收復不了。天下諸侯,跟敵人他一個也不會用。不光劉備,曹操孫權,用人都太辣雞。區區一個呂布,劉備曹操都用不了。反觀劉邦,是怎麼用人的,不說曹參張良灌嬰這些忠心的,就說那些野心勃勃的異姓王,各路諸侯,劉邦都能讓他們為我所用,尊自己為盟主,曹劉孫誰辦到了?那些原本是敵人的,如彭越陳平,劉邦還是敢用。還有天生反骨仔的英布,劉邦照樣用,楚漢的英布跟三國呂布簡直一個模子,野心大,情義低,武力高,軍事好,白眼狼。但是劉邦怕麼?照樣敢用英布,利用完了在殺就是。曹操劉備就差遠了!甚至於,三番五次害過劉邦的仇人,雍齒,劉邦都能放開心胸去用。用人這方面曹劉孫三個加一起,也不是劉邦對手。

其次軍事方面,劉邦的軍事能力是很強的,只不過司馬遷寫史,帶感情色彩,項羽贏了,韓信贏了,他就大寫特寫,劉邦贏了就簡單一筆帶過。導致很多人認為劉邦是個弱雞。

實際上,除了彭城之戰,劉邦多次勝過項羽。比如彭城之戰諸侯連軍敗了,被項羽帶軍追殺,是劉邦再京索之戰擊退了項羽,才保住漢軍眾多謀士跟將領。

之後劉邦讓韓信跟曹參還有張耳去打項羽的後方,跟支持項羽的諸侯。而劉邦帶的彭越正面跟項羽作戰,並在成皋之戰,又一次打敗項羽,而韓信他們,滅趙伐魏攻趙,橫掃項羽後方。項羽又派龍且去幫齊國對付韓信,劉邦派灌嬰樊儈幫助韓信,擊敗龍且二十萬大軍。最終徹底打垮項羽有生力量,對項羽行成包圍,而經過成皋之戰,劉邦徹底把項羽拖垮,把他的糧草斬斷,最終劉邦跟韓信把項羽合圍在垓下。徹底消滅項羽。

可以說劉邦的軍事並不弱,尤其戰略方面。楚漢論軍事項羽第一,其次韓信,再次劉邦。

而劉備,跟劉邦差距太大了,劉邦除了戰術不如項羽,其他都完爆項羽,劉備除了魅力,其他都不如曹操。


不跳梁的小丑

劉邦之所以能從漢中出關奪取天下,而劉備不能,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第一是當時的天下被十八路諸侯各佔一塊,就連區區關中這個地方,就被劃分成三塊,被章邯等三個諸侯各佔一地,無法形成統一的力量,事實上,當劉邦出關的時候,章邯還正在和關中的另外兩路諸侯打得熱火朝天,本來關中的力量全部加起來都不一定能打贏劉邦,現在三人還在打兼併戰,自然更沒發抵擋住劉邦。

第二,當年項羽從關中撤走的時候,一把大火基本把關中給毀了,關中的許多軍事要塞都被摧毀,防禦能力大大削弱。同時,唯一有實力能夠和劉邦單挑的項羽,此時還在齊國遠征叛軍,等他趕回來時,關中已經被劉邦佔據!

第三,當時劉邦時候的漢中及巴蜀,都沒有經歷戰火,劉邦可以獲得足夠的後勤,同時劉邦的部隊都不是漢中及巴蜀當地人,他們的家都在漢中之外,所以站在他們的角度,自然也願意傾盡全力幫助劉邦殺回去,否則他們在六國故地的妻兒老小怎麼辦!

至於劉備,他所面對的是鐵板一塊的關中,更可以說鐵板一塊的整個北方,當時關中的軍事部署、行政體系都非常成熟和完善,包括魏國的整個後勤部隊,那都是源源不斷。同時,劉備當時的漢中和巴蜀,都經歷了好幾年的戰火,甚至漢中全境的百姓都被曹操給遷走了,換句話說,劉備當時是以區區川蜀來對抗一個統一的北方強國,而劉邦則是以整個川蜀來對抗三分之一的關中,勝敗自然不言而喻!


太史龔

劉備沒有帝命。半世奔波,晚年才奪得安身立命之地,但是身體沒熬住死的太早,沒能指揮北伐。這是第一主因。

正值曹魏改朝換代,朝政動盪時代,劉備沒有抓住機會,攻打曹魏。只顧著兄弟義氣,攻打東西,打勝了還行。結果還賠了夫人又折兵,一步錯步步錯,最後白帝城託孤。這是第二點,沒有抓住天時。

劉備人才儲備太少,雖然劉備重義氣,但是劉關張,趙雲,馬超,黃忠。這一輩人下面只有諸葛亮一個人。諸葛亮雖然能人,但是也有不足之處。相對於將才諸葛亮更適合管理內政。也就是說諸葛亮有蕭何之才,卻沒有韓信之能。千金易得,一將難求。蜀漢缺一能征善戰的大將。第三點,人和不足。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劉禪這個人沒有魄力,生長在動盪的年代,他最大的優點就是怎麼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所以他是活的最久的。劉禪只能夠坐江山的能力,沒有打江山的魄力。

最後一點地利。蜀漢啥樣,誰都知道,再也沒有劉邦時代那樣可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奇謀取勝。曹魏對於蜀漢的飛防備比東吳還強。正面對戰。蜀漢的整體實力不及曹魏。拿什麼取勝?


脈絡文化

既然要同劉邦比就要全面一點。劉邦出關時手下人才濟濟,這個不用多說,小學生都能如數家珍。反觀諸葛亮方,劉備主政時,夷陵之戰精銳喪盡,他倒是痛快嗝屁了,留下什麼給亮哥了?別跟我提趙雲,把他年齡放一邊不提,頂天就一先鋒官。魏延倒是個人才,但他腦子就想怎麼走捷徑,捷徑有這麼好走嗎?似乎幾千年來沒人走通過吧。說諸葛亮死守隆中對不放只能說你沒讀懂,諸葛亮六出祁山真的是為了一舉克服中原嗎?他只是擺出了攻打中原的勢態圖謀雍涼,只有拿下雍涼才能增加土地和人口,最關鍵能得到西蜀奇缺的戰馬,也只有這樣才有資本與曹魏爭奪天下。再者,曹魏是項羽能比的嗎?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和一個開歷史倒車的所謂霸主比較,用腳趾頭也能想出誰強誰弱,頂天一加強版馬超。還好早出生400年,不然遇到諸葛亮早成刺蝟了,還能橫行霸道?一個國力只有對方十分之一的國家三天兩頭沒事就出來扁對手一次,還被打得不敢冒頭,每次都是糧盡而還,追出去還被痛扁,這是種什麼場景?腦補一下就像墨西哥沒事就打美國,美國說不用管他,讓他打,子彈打完了自然就退了,是不是覺得很可笑。最後論一論諸葛亮窮兵黷武的事,現在這個觀點似乎很流行。但是弱國要想勝強國應該怎麼做?以我的觀點就是學習滿清。首先建立一支強大軍隊,全民皆兵。沒事就敲打一下對手,讓他無法集中精力發展和疏理內政,增加其軍費開支。第二,等,等對方亂。古代中央集權國家內亂的觸發條件並不高,君主架崩、諸子奪位、權臣爭權、宦官專權、外戚干政或者一個大型天災等都有可能造成內亂,這時候就是奪取天下的機會。當然,以弱勝強自古以來就是個苦差事,能成功的寥寥無幾,話說回來換誰來代替諸葛亮也不見得比他做得更好。所以諸葛亮論人品是沒得說,論能力也是人中龍鳳,千古以來沒幾人能出其右者,你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