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的勇敢

“我不疼,我不哭”

一個孩子正在飛奔,突然重重地摔倒了。媽媽立刻跑上前,大聲地鼓勵說:“一點都不疼,不要哭!要勇敢!”聽了媽媽的話,孩子只好一骨碌翻身爬起,眼中明明還含著淚水,嘴裡卻一直機械重複著媽媽的話,給自己打氣:“我不疼!不疼!我不哭!不哭!”

但是事與願違,最終他還是放聲大哭,因為他發現不僅疼,而且心裡越來越委屈,疼痛、恐懼、憤怒和委屈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想不面對都困難。

假裝的勇敢

“沒事,一會兒就不疼了”

另一個孩子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媽媽也立刻跑上去,邊檢查傷口邊用關切的語氣問:“疼嗎?如果疼得受不了,可以大聲哭出來!”媽媽的話讓孩子感覺到被接納的安全感,他沒那麼怕了。抽著冷氣慢慢直起身,孩子皺著眉頭看看雙手,又慢慢站起來,揉了揉膝蓋,專注於體驗真實感受——疼痛。當他確認傷口沒有可怕到無法接受時,恐懼和憤怒便一閃而逝,很快就從失控的狀態回過神來:“膝蓋有點疼,但沒那麼疼,還受得了。”說這些話的時候,剛才臉上的痛苦已全然不見,眼睛裡滿是自信和勇敢。

同樣是摔倒,但因為兩位媽媽的處理方法不同,兩個孩子作出的反應也截然不同。

第一位媽媽否定孩子的真實感受,強迫孩子勇敢,錯誤的情緒導向讓孩子以為哭、生氣等負面情緒都是不被接受的。這種引導會讓孩子喪失應對真實感受和情緒的能力,當問題出現時,首先想到的是逃避、壓抑。然而,負面情緒積壓得太多,沒有一個疏導的出口,一旦爆發,就容易陷入混亂和失控的局面。

假裝的勇敢

第二位媽媽是個有智慧的家長,她在第一時間關注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接受當時的真實體驗,而不是試圖否認它。她理解並且接受孩子因為疼痛而想哭的情感。通過她的引導,孩子瞭解各種情緒,懂得它們就是自己的一部分,並學會了像媽媽那樣鎮定、坦然地處理這些負面的情緒。

其實,除了摔跤,在其他問題上,孩子也容易出現突然失控、莫名其妙地大哭大鬧等爆發式的發洩行為。表面上,這是因為孩子不講道理、無理取鬧,深層的原因卻是:迫於家長的壓力,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假裝勇敢,假裝堅強,假裝大度……導致負面情緒積累太多。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當我們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孩子有權利傷心失望和盡力為自己爭取;當孩子感受到威脅和冒犯,他們有權利表達憤怒;當孩子受委屈時,他們有權利哭鬧和發脾氣……負面情緒沒有錯,更不是洪水猛獸,它是一個客觀的情緒體驗,是應該被接受、認識和引導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孩子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駕馭自己的情緒。

總之,幫助孩子學會處理情緒,我們要向《大禹治水》的故事學習,要疏導而不是一味地堵或逃避。寧可要真實的軟弱,也不要假裝的勇敢,因為後者更有害。

假裝的勇敢


文:佚名(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