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建都都在洛陽,開封等地?

趣聞視圖

洛陽的建都史要長於開封,我就先從洛陽開始說起吧。

二里頭遺址

過去說洛陽叫九朝古都,現在洛陽號稱十三朝古都。現在考古學界一般都把二里頭文化當成夏文化的代表,把二里頭遺址作為夏都斟鄩。所以,洛陽的十三朝也是從夏朝開始。而夏人之所以選擇在這個地方,是因為夏人所活動的區域基本就在豫西晉南一帶地區。“夏商周斷代工程”結束後,國家又搞了一個大型的“華夏文明探源工程”,也是把豫西和晉南作為重點區域。新砦遺址、王城崗大城、陶寺遺址等等,都有重要的發現。當然了夏王朝所處的時代裡,可能都城並不止於一處,在開封附近、魯西南地區也有夏文化遺存。

偃師商城遺址示意圖

第二個在洛陽建都的王朝是商王朝。商王朝在滅夏之後,為了鞏固勝利果實,就直接把都城建在了夏人的核心區域。上世紀八十年代發現的偃師商城遺址就是文獻記載中的西亳,那是商王朝早期的都城。當然我們也無法確切地考察出,偃師商城到底是哪一年開始到哪一年結束成為商王朝的都城。無論傳世文獻,還是考古學,都無法給出精準的答案。

西周初年的形勢圖

第三個在洛陽建都的王朝就是西周王朝。西周王朝在滅商之後,為了控制東方廣袤的土地,亟需在東方建立新的都城。1963年,寶雞曾經出土了一尊青銅器名為“何尊”,根據何尊的銘文,武王曾經在滅商之後正式昭告天下自己要到“中國”去定居,要“宅茲中國”,他所說的中國,指的是洛陽。在《尚書》、《左傳》、《史記》等文獻之中都記載了周公營洛的過程,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尚書》中稱之為“土中”,《史記》稱之為“天下之中”。不過,洛陽在西周王朝,只是相當於陪都。成王之後,天子又回到了宗周鎬京。

洛陽城的締造者周公

第四個在洛陽建都的王朝是東周。這是因為西周末年犬戎之亂中,宗周殘破,周平王不得已東遷洛邑。春秋時期,天子在王城。春秋末年發生了子朝之亂,戰國時期的天子在成周。這五百多年間,洛陽始終都是王都。

上古三代都把都城建設在洛陽附近,司馬遷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又說,唐虞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遙遠的三個王朝兩千年的歷史,都圍繞著中原地區而展開,因而使得洛陽在古人的觀念之中具有著某種程度的神聖性,《尚書·禹貢》篇就是以洛陽為中心來梳理天下的山川,可見在作者心目中洛陽的地位。也正是因為這樣,劉邦在建國之初也把都城選在了洛陽。但是,三個月後,劉邦遇到了一個叫婁敬的戍卒,婁敬詳細向劉邦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局勢,劉邦是以力取天下,就要佔據山川險要之地來建都,而以山川險要來論,關中是首選。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當即遷都長安。

漢高祖劉邦畫像

不過在整個西漢一朝,雖然首都在長安,但洛陽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劉邦當了皇帝之後,經常以洛陽為根據地來剷除東方的異姓諸侯王。當吳王劉濞謀反的時候,其目標就是洛陽。漢武帝時王夫人請求皇帝將兒子劉閎分封到洛陽,也被漢武帝斷然拒絕。西漢後期也不斷有人提議遷都洛陽。王莽代漢之後,依據經典的記載來對西漢王朝的制度進行了大規模的變革。而根據經典之中的記載,洛陽當為王都。於是王莽下令遷都洛陽,不過他並沒有廢除長安的都城地位,而是兩都並重,給長安改名為常安,給洛陽改名為保忠信卿,並且要準備到洛陽修建宗廟宮室,結果他還沒完成工程就被殺了。

王莽被殺之後,更始帝劉玄起初定居洛陽,後來學者鄭興勸說他應該抓緊佔據長安以確立自己為天下之主的事實。更始帝聽從了建議,遷都長安。後來更始帝在長安被赤眉軍所殺。從更始集團分裂出來的劉秀於公元25年在河北稱帝建立東漢。當時長安並不在劉秀的控制之下,他在稱帝的當年奪取了洛陽,兩年後才奪取了長安。而這個適合的關中在經歷了綠林軍和赤眉軍的洗劫之後滿目瘡痍,無法再建都。所以,劉秀就沒有再猶豫而是定都在洛陽。不過,在東漢也有人提議應該建都在長安,這是因為西漢定都長安,為了強調政權的合法性,東漢政權宣稱自己是西漢政權的合法延續,因而都城也應該採取西漢的舊都。不過,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東漢王朝為什麼會選擇在洛陽定都。這不僅僅是關中殘破的問題,也是因為看中了洛陽巨大的象徵性,也就是司馬遷那句“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

東漢末年董卓之亂中洛陽受到空前的破壞,漢獻帝從長安回到中原後,曹操就把皇帝遷往許都。但是,洛陽城的地位依然舉足輕重。比如諸葛亮在隆中對裡給劉備所設定的終極目標就是奪取洛陽。而在建安後期,曹操已經開始修復洛陽城了。後來曹操就是死於洛陽城中。曹操死後,曹丕代漢稱帝,當年的十二月曹丕來到洛陽,正式定都於此。

西晉王朝是從曹魏手裡奪取的天下,其都城也是自然而然地就選在洛陽而沒有改變。但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匈奴人劉淵起兵,後來311年洛陽城破,皇帝被俘。新皇帝逃亡長安,幾年後長安城破,皇帝再度被俘,西晉滅亡。東晉在江南立足,都於建康城。此後的宋齊梁陳都在建康建都。而在北方則是陷入到空前的混亂之中。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這個時候的北魏定都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當時南北分裂,雙方都以中國而自居,都宣佈只有自己才是中華正統,才能代表中國。北魏一方面進行了改革,推行民族融合的政策,同時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動因之一就是因為看中了洛陽的象徵性。當時南北雙方都自稱中國,而詆譭對方為偽政權,南方稱北方為索虜,北方稱南方為島夷。在這種情況之下,孝文帝遷都洛陽無疑要佔據了很大的優勢,難道佔據洛陽的不是中國,而佔據了江南的卻可以宣稱是中國嗎?

北魏政權遷都後,迅速腐化墮落,六鎮之亂後又發生了爾朱榮等人的叛亂,最終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建都長安,東魏為了躲避戰禍而遷都鄴城。

隋煬帝畫像

589年隋朝統一天下後,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在這種情況之下,朝廷對東南方向的財富依賴很重。隋朝的政權是從北周繼承來的,北周是從西魏繼承來的,他們都定都長安,所不同的是隋文帝重新修建了一座長安城,稱之為大興城。但是關中地區經歷了近千年的過度開發之後,經濟已經衰退了。所以等到隋煬帝即位之後,就開始興建新的洛陽城,而且隋煬帝還專門修建了通濟渠、永濟渠,這就是著名的大運河,而大運河的中心樞紐就是洛陽。隋煬帝在洛陽的時間也長於他在長安的時間。

隋唐大運河示意圖

唐朝建立後,由於唐朝政權是從隋朝禪讓而來,他們也繼承了隋朝的東西兩京制度,以西京長安為正式都城,而以東都長安為陪都。在唐高宗的時代裡,也是因為經濟的問題,朝廷的重點已經開始向東都移動。而在武則天的時期,更是為了擺脫李唐皇室和關隴集團的控制而以洛陽為神都。不過在李唐復辟後,唐朝恢復了以長安為都城,安史之亂後更是沒有來過洛陽。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朱溫把皇帝挾制到洛陽,他還拆掉了長安城,長安城自此一蹶不振。朱溫在洛陽取代唐朝而登基稱帝,因為他的大本營在開封,他以開封為正式都城。不過事實上,朱溫常年生活在洛陽,最終在洛陽被兒子所殺。後唐建立後,也是以洛陽為都城。不過,在後晉的時候,石敬瑭正式遷都到了開封。之後後漢、後周都以開封為都城。

北宋王朝建立後,也以開封為都城。不過開封無險可守,所以宋太祖趙匡胤曾經動過念頭要遷都洛陽,最終遷都長安。但朝廷對東南財富的依賴越來越重,而通往長安和洛陽的漕運水系也已經遭到破壞。相反,開封是當時水陸交通的中心樞紐,且不說城外縱橫交錯的運河體系,僅就城內而言,就有四條河穿城而過,他們分別是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

惠民河又稱蔡河,是開封城南的一條重要水運動脈,每年的漕運量在六十萬石左右。五丈河,又名廣濟渠,每年從東北方向向開封運送漕糧也達六十萬石左右。金水河,又名天源河,位於城的西部,是皇宮及京城民眾的生活水源。

汴河是開封水系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河流,它每年淵源不斷的將東南地區超過五百萬的漕糧運送到東京。同時,汴河也是一條重要的商貿通道,汴河之上公私船舶雲集,各種商品通過汴河向開封匯聚。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就是汴河上的繁忙景象。因為這些河流都是穿城而過,尤其是金水河更是從汴河上架橋而過,所以在開封城內也架設了多達數十座的橋樑,這些橋樑為開封城增添了水鄉的風韻。這四條河流是維繫開封城的重要生命線。

所以,北宋後來就再也沒有遷都了。不過畢竟開封無險可守,所以當金兵打過來的時候,宋朝的皇帝很快就成了俘虜。後來金朝在面臨著蒙古人的攻擊的時候,金宣宗也不得已遷都開封,同時宣佈以洛陽為中京。1234年金朝滅亡之後,中原就基本上沒落了。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定都南京。但歷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政權都是偏安政權,朱元璋認為只有到黃河流域定都才能彰顯中華正統。於是洪武二十四年讓太子朱標重點考察了開封、洛陽、西安三座城市。朱標回去之後,向朱元璋獻上了洛陽地區的地圖。“洪武二十四年,太祖以江南地薄,頗有遷都之意。八月,命皇太子往視關洛。皇太子志欲定都洛陽,歸而獻圖”。這件事情見於屠叔方的《建文朝野彙編》卷一。類似的記載還見於沈國元《皇明從信錄》、陳建《皇明通紀法傳全錄》、薛應旂《憲章錄》、雷禮《皇明大政記》、張鍂《國史紀聞》、塗山《明政統宗》、徐學聚《國朝典匯》等文獻之中。可惜後來朱標病死,朱元璋就再也沒有遷都的想法了。

1932年128事變爆發之後,京滬一帶成了戰場,於是國民政府決定遷都洛陽,以洛陽為行都。十一個月之後,才又重新回到南京。這是中央政府最後一次駐紮在洛陽地區。


野叟雜談

在古代中國,決定一個都城地點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理位置、山川形勢等自然因素,也包括經濟、文化等人文因素。洛陽居天下之中的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成為它最大的優勢。


隋唐時,主要糧食產區是黃河下游的山東地區和江淮一帶,京都的糧食嚴重依賴兩地的轉運。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永濟渠和通濟渠分別以洛陽為中心分別向東北和東南延伸。洛陽成為大運河的中樞和全國最大的糧食集散中心。隋代在洛陽建設有含嘉倉和洛口倉這兩大糧倉,糧食到唐朝貞觀年間都未用完。如果把糧食從洛陽再運往長安,不僅要多走一千多里路程,而且在三門峽一帶,常常出現船隻傾覆的事故。解決這個困難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就是遷都洛陽。

唐末至五代,政治中心由長安遷至洛陽,又從洛陽遷至開封,一方面反映了中原王朝邊防線內收縮的趨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政權對東南財賦的依賴性大大增強。

但在大運河改道後,開封成了新的航運中心。北宋初年,宋太祖曾計劃先遷都洛陽,再遷至長安,但由於北宋實行強幹弱枝的方針,在開封集中全國一半的禁軍,全部依賴大運河轉運糧草。此時長安和洛陽都已衰敗,原先的優勢大多蕩然無存,無法容納數量巨大的人口,遷都只好作罷。


唐代運河圖(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除了這些因素外,王朝的政治需求也是決定定都地點的因素。西周定都鎬京,關中時周族的發源地,十分適合他們的農耕經濟,周成王時修築洛邑為陪都,號成周,是為了了監視和震懾商朝的移民,控制東方領地。

秦朝統一後,沿用了原先的首都,國祚短暫,未能來得及考慮都城遷移的問題。西漢最初定都於洛陽,後婁敬進諫,力陳關中的險要和富庶。西漢最終定都關中,除了以上原因,還因為在東方分封了大量的諸侯王國,定都長安可以隨時撲滅可能的叛亂。

東漢時期,長安地位的下降不可避免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對邊疆的控制力減弱,羌人叛亂至東漢滅亡仍未徹底鎮壓下去,三輔一帶成為內遷戎狄的居住地,到五胡亂華的時期,關中胡人與漢人的比例已經失衡。

曹操的政治中心在控制河北和河東的要地——鄴城,到曹丕即位時,選擇已廢棄多年的洛陽為都城,主要時因為洛陽靠近南方,便於對吳國用兵。

前秦由氐族建立,氐族長期居住於川陝隴交界一帶,在關中也有相當大的人口規模,前秦定都長安也與靠近祖先所居之地有關。

北魏孝文帝南遷,目的地也是由鄴城改為洛陽,同樣有洛陽位置靠南,便於對南朝用兵。並且,洛陽作為傳統的漢族王朝的古都,在漢人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歸屬感。定都洛陽,北魏既能有效拉攏漢族,又可以以中華的正統自居,顯示孝文帝全面漢化的決心。


洛陽晚報

看央視的講解 不要篡改歷史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448d1ee38831c77a9dd4b043262b58f7\


辣個藍人丶丶

作為一個王朝的首都,既是這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常常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n\n所以,都城的設置應該比較穩定。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向外拓展形勢的需要,國都也會從舊都遷往更為合適的新地。從整體看,歷代國都呈現出先以東、西向遷移為主,後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變換。\n\n首先,我想先來看看能被選為都城的地方,

都需要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一) 應建立在經濟發達、富饒的地區,以維持統治集團的物質需要;

(二) 應選擇全國居中的地理位置,或具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以使政令四達,制內御外;\n\n(三)都應選擇憑險可守的自然條件,以使其不為外力摧毀,國家長治久安。\n\n當然,歷史上任何政權都城位置的選擇,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條件,只能根據當時的主要矛盾。所以都城的選定往往反映該時期總的形勢。反之,都城一旦確定,也對整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n\n就此呢,可以先來談談開封具備哪些選為國都的優勢條件。

開封又名汴梁,戰國時即是名城,唐末五代先後都於此,直到北宋,成為全國傳統王朝的都城。

(一) 水陸交通和漕運上的優勢。開封是華北平原與黃淮平原的交界地帶,土質鬆軟,水源豐富。黃河、汴河、蔡河、廣濟河縱橫其間,開封處於中心,交通便利。開封自唐漸成水陸交通樞紐,至宋初已是“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荊湖之運漕”①,水運通達,財貨彙集。

(二) 地理位置與政治上的優勢。宋趙匡胤為統一南北,戰略攻勢為主,開封地理適於主動進攻,利戰利兵。北方少數民族突厥常襲擾隋、唐長安,契丹建立政權後也多發動戰爭南下,對五代王朝西北邊防構成壓力。定都開封有對首都安全的考慮。

(三) 經濟保障與發展上的優勢。都城經濟的繁榮標誌著王朝的興盛。隋唐後期關中地區物資供應有限,須仰仗全國各地漕運,當時作為首都的長安,政治、經濟重心分離開始出現。經濟中心南移使得長安漕運壓力陡增,加之藩鎮割據經常截取汴河,處於關中、江南兩大經濟區間的中原開封,就佔據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特殊地位。五代時開封人口已達百萬,為宋初第一大城市。

相比開封,洛陽所具備的選都條件就更加豐富了。\n\n對洛陽建都朝代的界定。粗略算來已形成了7種主要觀點,並且在諸說中實際上還有多種見解。由於這一問題主要涉及對古都概念的理解和對古都歷史內涵的判斷,爭鳴還會繼續,“九朝古都”中的“九”不是具體量詞,而是虛數表多。\n\n(一) 適宜人類居住的良好環境。洛陽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花木繁茂,水、熱、光資源十分豐富。洛陽一帶在母系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就已經是人類活動的地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孕育了深厚的東方文明根基。

(二) 國土的中心點。適中的地理位置是洛陽作為國都的重要條件之一。王朝以其所有的疆土為天下,都城應在天下之中。洛陽位於九州腹地的豫州,西至秦隴,北至幽燕,南達江漢流域,東至黃河下游平原,道路遠近,大體相同。《唐書·太宗紀》載:“洛邑土中,朝貢道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洛陽適中的地理位置,不但可以及時地得到各地的物資供應,而且也使洛陽對四方的控制有居中御外之便。

(三) 險固的地理形勢。洛陽一帶地勢險要,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西漢的博士翼奉形容洛陽說“左據成皋,右阻澠池,前向嵩高,後介大河。”②此外,洛陽外圍還有今陝西境內的潼關,在今河南境內的虎牢關,今山西境內的天井關等,這些關隘形勢險峻,自古是軍事要地,同為洛陽的門戶,歷代王朝於險要處設置關隘,使洛陽的防衛更為嚴密。

(四) 便利的交通條件。洛陽地處中原,是東西南北交通的要衝,境內驛道交錯,河網縱橫,既有車馬之便,有富於舟楫之利,素有“十省通衢”之稱。


圖文直播

洛陽和開封是我國古都群裡最耀眼的一對東西雙璧。

常言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華史,一部中原史,半部洛汴史”,洛陽和開封的地位可想而知。

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人類歷史上,還沒有哪個文明會像洛陽開封這樣,在如此近的距離之內,演繹發展瞭如此氣勢恢宏、光采奪目,又迥然不同的古文明。

洛陽是霸氣的,又是優雅的,是古老的,又是悠久的。“欲問天下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是對它厚重文明的概括。

開封是溫情的,又是市井的,是典雅的,是滄桑的。“棋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洲”是對它最好的讚美。

洛陽是中華民族的天然首都,史稱“山河拱戴、八關環繞”,不但具有絕佳的地理區位優勢,同時又可交接南北,依託廣闊的中原腹地,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歷來為立都首選。這裡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不但有氣勢恢宏的漢唐雄風,也有豐肌秀骨的魏晉風流,可謂多元文化的交匯地。

作為八朝古都的開封,是我國古代經濟文化最繁榮的北宋的國都,這個城市由於它的無與倫比的繁榮,成為後世中國人對中古時代最美好最溫馨的回憶,有太多的讚譽集開封於一身,“棋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洲”、“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梁園總是村”、“八荒爭湊萬國鹹通”、“汴京富麗天下無”……可以說,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沒有哪個城市,能比開封更能承載歷史的厚度和溫度,它是“天青色等煙雨”的宋瓷,是“寧溫而不酷厲”的宋代政治,是“氣壯山河”的岳家軍,是“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閒情雅緻。

洛陽和開封,不但是中原文明的驕傲,更是中華文明的驕傲。


天水一朝的千年榮耀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112764cdd8a8cb3fc4d232f5e61b1f20\

天道TD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b9af6b50c4f36b0698111acca57ebee6\

中華第一古都長安

說說中學學過的歷史吧,幾個著名的大一統朝代的建都。

西周西安,秦咸陽,西漢西安,東漢洛陽,西晉洛陽,隋西安,唐西安,北宋開封,元北京,明北京,清北京,民國南京,共和國北京。

一般常識,不做考證與抬槓的依據。


雲州刺史


手機用戶73353306366

什麼都建都洛陽開封?你把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的西安放到哪去了?!你把首都北京放到哪兒去了?!還是讓中華古都學會回答你吧!請看《中國八大古都大排名》(權威版),西安十三朝古都,積年1107年。北京五大古都,積年907年。洛陽九朝古都,積年885年……。況且,華夏曆史上最強大鼎盛的大一統王朝都在西安和北京(周秦漢隋唐在西安,元明清在北京)。河南號稱四個古都,只有兩個大一統王朝(東漢西晉),而西晉就是華夏民族的恥辱和災難!請問這些是不是歷史事實!你喝醉了,該醒醒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