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答卷”之老舊小區整治篇——那個“髒小孩”聚和園,現在怎樣了?

摘了“髒帽子” 環境變美了

71歲的盲人居民翟幫生,每天都由老伴領著到小區逛逛。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小區環境綜合整治之前,一下樓就能聞到一陣陣惡臭,“小區角落汙水橫流,路面還坑坑窪窪,散步的時候雖然有老伴領著,但還是走得小心翼翼,生怕被絆倒”,翟幫生說,“現在好了,下水道都疏通過了,異味沒有了,道路也修補過了,平整了許多。現在每天散步的時候,老伴都會跟我說說小區環境的變化,雖然我看不見,但是我能聽出這個小區的美麗來!”

“環境變美了,咱們就有幸福感,大家的行為舉止也文明起來,對已經居住了多年的小區更有感情、更加珍愛。現在只要說起小區的環境變化,大家都會豎著大拇指不住地稱讚”,翟幫生老伴說,“現在的聚和園,從以前的‘荒地’變成了現在的‘花園’,鄰居們的笑臉也多了起來,真正像個家園了。”

“文明答卷”之老舊小區整治篇——那個“髒小孩”聚和園,現在怎樣了?

3個月時間,聚和園小區摘掉了“髒亂差”的帽子,業主群變的分外熱鬧、高效起來。“咱們小區的道路真乾淨,保潔人員每天都會將角角落落清掃兩次,我想表揚一下環衛工。”“小區外來打工租住人員較多,目前小區的停車位明顯不夠用,建議考慮增設停車位。”“我們希望把下水道好好疏通一下,每天下樓的時候都能聞到臭味” ……每天,聚和園小區的業主群內,居民們都有評有議、各抒己見。聚和園小區負責人張建軍一面認真地記錄,一面與居民們進行交流。隨後,他第一時間把居民提議的事項進行歸納整理並向上級彙報。

“戰鬥”沒有硝煙 “戰果”分外甜

今年3月起,聚和園就拉開了小區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3個月來,聚和園小區改造了小區停車位、補植綠化1.5萬平方米、改造15個地下停車場天井護欄、地下車庫清理陰溝約1200餘米、安裝樓道照明燈368個、鋪設1000餘平方米麵包磚、出新9個電梯……

在這一串喜人的成果背後,是工作人員沉甸甸的努力和付出。以整治亂堆亂放現象為例,許多居民家裡的農具、水缸、木桶、建築垃圾等物品,平時用不著又捨不得丟棄,就全都堆放在了樓道和平臺上。“你管他就收,你走他又堆出來。”張建軍介紹,起初群眾的對抗心理普遍存在,經過了3個月反覆說情、講理和溝通,這一“頑疾”終得以根治,“這3個月,可把我們忙壞了,小區裡面清理出來的垃圾多得難以想象,整整300車!”

“文明答卷”之老舊小區整治篇——那個“髒小孩”聚和園,現在怎樣了?

聚和園是老舊小區,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居民的思想觀念轉變不過來,喜歡把小區內的綠化地當成“自留地”來種菜,一些居民還直接用生活汙水澆灌菜地,氣味特別難聞。

小區用上“繡花功” 難題迎刃解

文明城市建設在於精益求精,崇明街道也吹響了建設文明城市的衝鋒號,以“繡花”般的功夫跟進小區環境長效管理,崇明街道建設科科長楊建介紹,今年以來,崇明街道對千禧小區、時代逸居、東門水岸、陽光花園等10個老舊小區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從管線整治、屋頂補漏、雨汙分流、生態綠化等多個方面對小區進行了全方位的綜合整治。

老舊小區長期缺乏管理,基建配套年久失修,維護成本高,管理難度大,物業公司以各種理由拒絕接管。改造後小區“硬件”有了很大提升,為物業接管服務提供了契機。建設文明城市提高了小區居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意識,如何保持乾淨、整潔、有序的小區環境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文明答卷”之老舊小區整治篇——那個“髒小孩”聚和園,現在怎樣了?

為破解老舊小區無人管理、難管理的問題,在崇明街道和社區的指導幫助下,每個小區都成立了業主委員會,更好的監督維護小區環境。同時,將物業收歸街道,實現長效管理。物業公司將對小區進行專業保潔、維護檢修設施、24小時安全監管,為居民提供規範化、全方位、高質量的物業服務,小區再也不會出現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等情況,小區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將一直持續下去。

創建工作大大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在深化文明城市建設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小區居民自發參加到小區環境整治工作中來,人人都是“監督員”,個個願意“添把手”。聚和園小區物業工作人員說,他們還是跟以前一樣,每天都會在小區裡面巡查。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小區裡的環境問題變少了,需要上報的更是寥寥無幾。偶爾發現非機動車無序停放、路面有暴露垃圾等情況,現場就能直接處置,有些時候附近熱心的居民也會主動幫忙。“更開心的是看到環境整治讓小區‘顏值’更高,群眾生活更加和諧舒暢,居民們見到我們笑著道聲辛苦,我們也就知足了。”

王 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