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清的信心:企業債務風險可防可控

盤和林

6月14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談到了企業債務違約的相關問題。郭樹清的講話背景嚴峻,從年初的億陽集團公募債違約,到近期發生的中安消、京鵬地產、營口港違約事件,本年度已經發生10餘起企業債務風險違約事件。

在當前金融去槓桿、強監管的背景下,企業發生債務違約的現象或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由此暴露的企業債務違約事件或許仍呈現上升趨勢,但不必過度解讀,更不能諱疾忌醫。正如郭樹清所說,市場經濟下出現債務違約十分正常,目前我國違約金額和信用債的總量比只有0.43%,低於很多國家水平,企業債務風險可防可控。

債務違約本來就是市場機制運作下的正常現象。公司債的發行要麼是資產證券化的結果,要麼是為緩解因重大項目投資帶來的資金鍊壓力而採取的市場化活動。市場形勢和行業供求則是不斷改變的,企業將舉借的大額債務資金投入到項目投資建設上,一旦市場行情發生變化,導致後期資金流入匱乏,就很難償付前期累積的鉅額債務。比如凱迪生態,2015年將其生物質發電優質資源打包,開展資產證券化。此後經營發生波動,部分電廠存在停產困境,最終導致違約。

需要注意,今年以來,企業債務違約案例增多,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國內、國際金融環境變化的影響。從國際金融環境來看,近年來美國進入加息通道,我國不得不採取相應的應對策略,導致流動性收縮;從國內金融環境來看,我國宏觀經濟本身存在結構性高槓杆問題,金融機構亦存在風險隱患。從2015年起,我國開始實施去槓桿等經濟調控政策,今年金融去槓桿政策無疑更加加強了。兩者疊加,金融融資條件不斷收縮。

融資是否“水寒”,最先感受到的是企業。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這十年,我國金融環境一直較為寬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較高,對低資質企業具有更高的包容性,企業可以很方便地通過債券、非標融資渠道獲取資金,為今天的債務違約埋下了定時炸彈。

同時,我國企業直接融資並不發達,企業高度依賴銀行信貸。一旦融資約束收緊,一些經營不穩定、缺乏科學規劃和投資的公司就極易發生債務違約。此外,以往我國債券市場上還存在地方政府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的問題,隨著政策監管的趨嚴,勢必有部分槓桿風險會暴露出來。

韓國是前車之鑑。20世紀70年代初期,韓國經濟增速回落,企業盈利能力惡化。韓國政府頒佈《關於經濟安定與成長的緊急命令》對企業進行救濟,展期企業債務,並強制將此前個人借給企業的資金轉為低息貸款或直接投資,避免信用風險暴露。在國家的鼓勵和信用背書下,企業普遍存在過度負債的情況,一方面帶動了韓國經濟發展,但同時也增加了韓國經濟發展的脆弱性。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來襲時,韓國經濟就遭受了重大打擊。

在談到該如何處理企業債務問題時,郭樹清認為,對於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的企業,應當堅決退出;對於暫時經營困難的企業,相關各方要加強溝通協商,採取積極措施共同努力,幫助其渡過難關。

雖說市場經濟出現債務違約十分正常,但為緩解資金供給的緊張局面,金融監管部門在未來一個時期恐怕還要在政策力度和節奏上做更細的謀劃和更多的微調。中國經濟狀況複雜,一刀切有時並不一定會達到預期的目的,反而會出現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情況,對待中國的一些帶有泡沫的經濟現象,慢撒氣可能比釜底抽薪強。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