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媒:中國經濟“減速增質”效果顯著

【歐洲時報6月18日楊小西編譯報道】近日,有意媒報道指出,近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這一點在各個領域都有所體現,特別是債券投資領域。報道認為,這說明目前中國政府優先考慮降低風險、穩定金融以及控制槓桿,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從“不惜成本”向“優先考慮質量”轉變。

意大利investireoggi.it網站報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增長模式向“質量型”轉變,這一點在以下各個的領域中都有所體現。

製造業投資

在過去的五年裡,與信貸密集型投資相關的經濟增長份額在逐漸縮小。從2012年起,中國在製造業投資的年增長率顯著下降,從2011年的31.8%下降到2017年10月的4.1%。但是得益於生產的改進和技術的革新(包括人工智能、高級機械、電動汽車和生物醫藥產業),製造業投資將在短期內保持這一增長速度。

基礎設施投資

近幾年,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資始終保持高速增長的步伐,但是在2018年該領域的發展也將放緩。在去槓桿化和中國政府緊縮性政策措施實施後,債券投資的總增長率可能由2017年的7.2%降低到6%左右。

消費領域持續增長

雖然中國大部分領域的投資都呈緊縮態勢,但就目前而言,服務和消費領域仍然保持增長趨勢,該領域佔中國GDP總增長額的70%。報道稱,中國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慾和消費能力都有顯著增長,購買的產品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其中,中國新一代消費者在信息服務、智能家電、文化、旅遊、健康和培訓等方面的消費都有顯著增長。得益於穩定的就業率、堅實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工資的增長,中國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斷增長,而這對於2018年中國GDP的增長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影子銀行“去槓桿”

目前中國政府致力於消減金融系統風險,特別是去除影子銀行的槓桿——這很可能是中國債務領域最薄弱的一環。在過去,中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投資增長極快,從2013年底的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16年中旬的24萬億元人民幣。從2016年下半年起,更為嚴格的法規導致影子銀行資產有所下降,投資的年增長速度從2016年初的80%,下降到2017年底的11%。

房地產投資

房地產領域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與之相關的產業佔2016年全國GDP的25%。在城市化水平上,人均居住面積從90年代的2平方米增長到了41平方米(與荷蘭持平)。但與此同時,由於更加嚴格的現行政策,房地產市場的槓桿影響也在縮小。在地方政府的推動下,棚戶區的重建依然是促進房地產業增長的因素之一。據估計,2019年上半年中國住房銷售增長速度將放緩。

GDP保持高速發展

2017年,中國的GDP增長了6.8%,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長水平。一是由於消費驅動型增長的結構性變化,二是受到全球經濟繁榮發展的影響。影子貸款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GDP的增長有效地縮小了其與債務增長之間的差距。另外,在接下來的五年裡,中國政府的注意力將集中在降低金融風險、環境治理以及消除貧困上。

經濟轉變為投資者帶來機遇

中國經濟模式的轉變為投資者們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如今,意大利的投資者可以投資天然氣領域。同時,意大利投資者還應避免投資中國的“舊經濟”行業,例如採礦和鋼鐵。

報道稱,中國是否能夠徹底消除過去的信貸過度擴張,減少債務/GDP比率的不平衡還有待觀察。中國想要在市場經濟中貫徹現行的戰略是非常困難的,但是考慮到“中國經濟模式”,還是有成功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