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來,中國最博學的人是誰?

西北大地

在這百年中,以我自己有限的閱讀,有兩位是更為博學之人,他們是陳寅恪和錢鍾書。

(左為錢鍾書,右為陳寅恪)

陳寅恪在歷史領域可以說是近代第一人,他在隋唐領域的研究,包括後期他對柳如是的研究,都是歷史研究的經典。他精通八國語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為最。他也是清華四大導師之一,吳宓稱他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陳寅恪的青年,中年和老年)

錢鍾書的博聞強識早是學界津津樂道之事,《管錐編》《圍城》這些作品都是讓後世不斷研究的經典。夏志清曾評價錢鍾書是“近百年還沒有第二人可以相比的奇才”。

(錢鍾書和家人)

說說你心中誰是近百年中國最博學之人,歡迎在下面留言。


老李有刀

平日閒談,我們經常會討論:一百年來,中國最博學的人是誰?

首先,論裁斷之難。

這等於以一百年為限、找尋學問界的“影帝”呀。這真讓人為難。

雖說"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才能看的出來" ;但是比較博學,還真不是懷孕,肚子誰大誰小,一目瞭然。所以此番評選註定“難產”。

所以,我們真要鬧著玩,只能勉為其難。


其次,給“比賽”勉強劃個“規則”。

所謂“博學”,其實好歹有個模糊的標準。

表面上,博學的”博”字,表現出閱讀數量的重要。但是正如錢鍾書所認為的,記誦不比學問,大學問家的學問跟他整個的性情陶融為一片,不僅有豐富的數量,還添上個別的性質:每一個瑣細的事實,都在他的心血裡沉浸滋養,長了神經和脈絡,是你所學不會,學不到的。

反過來說,一個參考書式的多聞者,無論記誦如何廣博,實際不足以畏懼,只不過相當一部《辭源》,你只要勤奮努力,日就月將,總能把他吸收到一乾二淨。這類人,在清代章學誠看來,只是“橫通”,粗俗的說,就是像吃飯硬撐而已,並不能轉化為身體的營養,有時吃多了拉不出搞成便秘,反倒有害。

因此,無論錢鍾書還是章學誠,在這些高人看來,讀書到此正反相合地步,才能與論“博學”之境界。簡單的意思就是說,所謂“博學”,不僅看你“讀”了多少,更看你“化”了多少,不然單純比拼“兩腳書櫥”有啥子意思嘛!

不然,像夏曾佑,自稱都讀完中國書了,頗有獨孤求敗的寂寥,但他吃的草多,擠出的牛奶少,一般人不僅不會覺得他“最博學”,反諷他貪多務得,細大不捐。

據俞大維《給女作家陳荔荔的一封信》回憶:“陳寅恪先生一九一二年第一次由歐洲回國,往見他父親(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先生。曾佑先生對他說:‘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興你懂得很多種文字,有很多書可看。我只能看中國書,但可惜都看完了,現已無書可看了。’寅恪告別出來,心想此老真是荒唐。中國書籍浩如煙海,哪能都看完了。寅恪七十歲左右,我又見到他。他說:‘現在我老了,也與夏先生同感。中國書雖多,不過基本幾十種而已,其他不過翻來覆去,東抄西抄。’”


最後,我們來個“點將錄”

閒話少敘,回到原題。老實說, 這個問題,如果按著錢鍾書這個標準,發潛德幽光,彰前輩之流彩,我提名六人,以年齒為序,分述如下。這樣,算是“利益均沾”、“平分秋色”,每人頒發一頂“讀帝”的帽子;也因為只是閒聊,所以也無所謂標準,更不敢自居裁判,唐突前賢。

一,沈曾植

沈曾植在現在普通讀者中,幾乎名不見經傳,但是在晚晴學術界,是梁山好漢排座位,理所當然第一交椅位置。我們看看中、日、西洋三地最頂尖的學問家怎麼評價他。

羅振玉、王國維(他可能是百年來學術成就最大的,但論讀書量可能還沒羅雪堂多)多牛掰人物,至少是當時今日都是一等一人物,讀書之廣博,學問之精深,向稱首席之列,但是面對沈曾植,還是畢恭畢敬奉為天人,謙推拱手稱學生而已,可想而知此等神仙人物何等厲害。

王國維在著名的《沈乙庵七十壽序》裡,說沈曾植兼有清初諸老社會關懷、乾嘉學人經史考據、道鹹以來之民族、地理之學,且"綜覽百家,旁及兩氏,一以治經之法治之,則又為自來學者所未及",隱隱然尊沈氏為清末民初學界第一人。

日本漢學大師吉川幸次郎編《東洋學的創始者們》,記載70年代一次追憶先哲的座談會。會上,不少親受內藤湖南教誨的學者均說到,被譽為日本近代漢學開創者的內藤對沈曾植異常敬重,神田喜一郎就回憶,內藤湖南曾親口對他說,到中國務必要見沈曾植,因為沈氏是"通達中國所有學問的有見識的偉大人物"。

 1912年,沈曾植隱居海日樓讀書,俄國哲學家卡伊薩林經辜鴻銘引介來拜訪沈曾植。見面後他極為震撼和感嘆,寫下一篇《中國大儒沈子培》,稱他是"中國文化之典刑"、"中國之完人"。另,西方漢學家伯希和何等地位,數一數二,每到中國,必到沈曾植處虛心請教。

他的學問難窺難述,至少按照時人的回憶,他在外國語、律學、西北輿地、乾嘉樸學、經史考據、民族地理之學,佛學研究、印度學等方面是當仁不讓第一號。可惜其人述而不作,除《元秘史箋註》十五卷、《蒙古源流箋註》八卷等薄薄幾冊之外,並沒多少著作寫下,成為百年來學人之間一個永遠的傳說。


二, 李慈銘

年紀大了點。但生命軌跡還在百年範疇內。後人魯迅、蔡元培稱其為“舊文學的殿軍”。

魯迅的同鄉。和魯迅祖父周福清同朝為官,日記中經常寫道與周福清來往的事情。但是兩人關係一般——周福清科場舞弊案爆發,天降大難,李慈銘在日記中還挺幸災樂禍的。李慈銘這人,性格怪異,幾乎跟誰幾乎到了最後都要斷交。

他最為著名的名聲,是作為卷帙浩繁的《越縵堂日記》的作者存在的。至少在建國前老輩讀書人中,《越縵堂日記》是必須要肯的讀物。黃裳先生當年,買到這套鉅著,欣喜若狂,並譽為彼時的《日知錄》。

現在人論學問家,很少人想到他。這個人連同一個時代的學風與格調,彷彿在暗黑之霧中,與我們漸行漸遠漸無書。

這部日記,名為日記,實為龐大的著作。洋洋數百萬言,不僅記載了清咸豐到光緒四十年間的朝野見聞、朋蹤聚散、人物評述、古物考據、書畫鑑賞、山川遊歷及各地風俗,同時書中也記錄了他的大量讀書札記,“略如四庫全書提要之例,而詳贍過之”。

只要仔細閱讀《越縵堂日記》,大概都會認定其人之博學,不在有顯赫聲名的諸子之下。


三,周作人

一生以散文家、漢奸鳴世。

這當然不是誤解,但只能說不是全部。周作人之學問,是被當代人嚴重低估的一位。

民國時代,胡適之、錢玄同、俞平伯、廢名這些人,都曾經坦然自認學問之遠不及,並都有文字公然稱其為當時最博學之人。其兄魯迅,在談話中,也多次表示自己論讀書之多,遠不如乃弟。

謂予不信,可以將其全集看一遍,其徵引書籍之巨,論述範圍之廣,見解識力之深,實際不會亞於錢默存的《管錐編》。鄙人不才,從中學開始,陸陸續續啃了多年,至今未懈,歎為觀止。


其餘後三位,因為時人多知之,世有公論,論述已多,茲不多言,數句帶過。

四,陳寅恪

陳寅恪是現代中國學術史神話級人物。

鄭天挺稱他是“教授的教授”,傅斯年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吳宓稱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等等。他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五,錢鍾書

錢先生是後起之秀,學生時代就被時人看做是可與陳寅恪並列之最博學人物。

六,饒宗頤

現還在世的學術大咖,論博學,海內外學人毫無分歧,會一致公推饒宗頤為當然盟主。

其人博學、多才到鬼斧神工地步,被稱為“東方文化座標”、“全世界漢學家的老師”。日本漢學名宿池田溫說,“二十世紀前半之代表漢學者可屈指王觀堂先生,而後半者應當舉饒選堂先生”。



劉愚愚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博學者,胡適,陳寅恪等等,但最為著名的當數毛主席,他對哲學,歷史,文學,軍事,經濟等方面不僅深入研究,著書立學,而且能用正確的理論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並且取得了成功。

毛主席熟讀歷史,汲取了諸孑百家以及`唐,宋,元,明,清時期前人總結的優秀成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出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

在哲學方面,毛主席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中國具體革命實踐寫出了《矛盾論》,《實踐論》等五篇哲學著作,正確地指導了當時的革命。

在文學上,毛主席八歲就寫出了第一首詩,湖南師範時寫出了《心之力》,楊昌濟先生給評了105分,一九二七年寫出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三八年的《論持久戰》,等文章非常有名。毛澤東選集四卷和大量詩詞都是在戰爭年代,一邊和敵人周旋,一邊著書立說指導"革命,無論毛主席的著作及詩詞都是無人能及的。

軍事上,毛主席汲取了《孫孑兵法》,《孫臏兵法》的精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采用了"敵進我退,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戰術,抗曰戰爭中的持久戰,解放戰爭時期的運動戰,正由於毛主席採用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才使我軍由弱變強,最後取得了徹底勝利。

在經濟上毛主席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抓住主線,全面發展,廢除了幾千年的私有制,建立了強大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把一窮二白的舊中國變為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中國歷史上的博學者,大都是純理論或者是知識確實很豐富,只有毛主席用他才智,博學,超人能力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秋高氣爽112332581

我認為,要說是在學問方面,近百年以來恐怕難有與錢鍾書比肩的。

迄今為止,錢鍾書被學界關注評論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來,許多中外著名人士,都對錢鍾書作了極高評價,被稱之為“二十世紀人類最智慧的頭顱”。

錢鍾書的記憶能力無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種語言,能背誦無數的詩詞和文獻,能將經史子集隨手拈來、頭頭是道,比起今天電視上外強中乾的學術超女超男來判若雲泥。

錢鍾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被譽為是“博學鴻儒”、“文化崑崙”。

錢鍾書還是個幽默大師,他健談善辯,口若懸河,舌璨蓮花,雋思妙語,常常令人捧腹。錢氏的健談雄辯大有孟子、韓愈之遺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錢先生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用英文撰寫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裡的中國》,短篇小說集《人.獸.鬼》,長篇小說《圍城》,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其中《圍城》有獨特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在國外出版。《談藝錄》融中西學於一體,見解精闢獨到。

建國後,錢先生出版有《宋詩選注》、《管錐編》五卷、《七綴集》、《槐聚詩存》等。錢先生還參與《毛澤東選集》的外文翻譯工作。主持過《中國文學史》唐宋部分的編寫工作。他的《宋詩選注》在詩選與註釋上都卓有高明識見,還對中外詩學中帶規律性的一些問題作了精當的闡述。

《管錐編》則是論述《周易正義》《毛詩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注》《列子張湛傳》《焦氏易林》、《楚辭洪興祖外傳》《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學術巨著,體大思精,旁徵博引,是數十年學術積累的力作,曾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

面對博大精深的《管錐編》,於是就有人驚歎:“其內容之淵博,思路之開闊,聯想之活潑,想象之奇特,實屬人類罕見。一個人的大腦怎麼可能記得古今中外如此浩瀚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怎麼可能將廣袤複雜的中西文化如此揮灑自如地連接和打通?”

正是由於當年的《圍城》和後來的《管錐編》,他“不幸”成為了神話或靶子。

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的方法,融匯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崑崙”。60年來,錢鍾書先生致力於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淡泊名利,甘願寂寞,辛勤研究,飲譽海內外,為國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貢獻,培養了幾代學人,是中國的寶貴財富。

關於他學問的故事

一、錢鍾書入清華大學後的第一個志願就是“橫掃清華圖書館”,要讀盡清華藏書。

錢鍾書一個禮拜讀中文書,一個禮拜讀英文書。每個禮拜六,他把讀過的書整理好,抱去圖書館還,再抱一堆回來。

他的博學,使他不是老師的學生,而成了老師的“顧問”。吳宓教授就曾推薦他臨時代替教授上課。吳宓曾贊他是“人中之龍”:自古人才難得,出類拔萃,卓爾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

二、30年代初的清華大學,有三個才華橫溢的青年俊秀,曾被比喻為北洋軍閥中的“龍虎狗三傑”,其中的“狗”是指顏毓蘅先生,後任教於南開大學,50年代去世。“虎”是指著名的戲劇大師曹禺(本名萬家寶)。“龍”則是指曾“橫掃清華圖書館”,“中西文學兼優”的錢鍾書。

三、有一次,在美國耶魯大學為他舉辦的茶話會上,他應付自如,洋洋灑灑,迷倒了所有與會者。據一位參加這次座談會的學者追敘:“會場上,最出風頭的要算錢鍾書。錢鍾書博學強識,出口成章,把許多美國人都唬著了。他在茶會中,提及某一位英語詩人,就用優美的英文背誦一段這位詩人的詩作;提及另一位德國詩人,就用標準德文背誦了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詩人,他也能用拉丁文來背誦一段。這些詩人不見得是什麼大詩人,提及的作品也未必是他們的重要之作,但錢鍾書都能流利背出。”

四、錢鍾書曾對李慎之說:“西方的大經大典,我算是都讀過了。”環顧域中,除了陳寅恪,還有誰能作此言,誰敢作此言?

而寫作,大多數讀者,單知道他的《圍城》,因為已成幽默文學的範本。但他的著作,其實早已等身。《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宋詩選注》、《管錐篇》……不必一一枚舉。

他的小說清如水,明如鏡,絕少沾染古洋味、古董範和學究氣。 而他的古文造詣,亦無人能望其項背。從先秦到近代,經史子集靡不貫通,汪洋恣肆,儀態萬方,不論散文駢文,詩詞曲賦,還是小說戲曲,俚語謠諺,他全能招之即來,奔湊筆端,遣詞造句,隸事用典,簡直如行水上,自然成文。

五、上個世紀80年代,從天上往錢鍾書家掉錢的事簡直就是接二連三。

又有一次,英國一家老牌出版社,得知錢鍾書有一本寫滿了批語的英文大辭典,派兩個人遠渡重洋,叩開錢府的大門,表示願意出重金,請求賣給他們。錢鍾書臉一板:“不賣!”硬是對送進家門的錢不屑一顧。


讀書評書2017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這個問題問的比較泛,把評價指標定義為必須跨學科,至少兩個學科或學術方向均有開創性學術成果或著作,根據本人接觸到的,則可以列舉如下:

距今100年即1918----2018。

1.毛澤東(1893.12.26-1976.9.9)

哲學方面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並據此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式社會主義哲學,併為該體系建立做出核心貢獻。

政治方面為世界最大的政黨創黨,建黨,奪取政權,建立政府提供了核心理論支持體系。

軍事方面解放軍的建立,發展,不同時期作戰戰略,戰術發展,提供系統化的理論和操作方法。

思想家,詩詞大家,書法家。

2.蔣介石(1887.10.31-1975.4.5)

政治家,軍事家。

3.竺可楨(1890.3.7-1974.2.7)

現代氣象學,地理學奠基人,現代物候學創始人。博物學家。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

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奠基人之一。

音樂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

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工程系統控制創始人。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運籌學創始人。

陳寅恪(1890.7.3—1969.10.7)

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

郭沫若(1892.11.16-1978.6.12)

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考古學家。

周作人(1885.1.16-1967.5.6)

中國現代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漢奸文人

胡適(1891.12.17-1962.2.24)

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博學家,社會活動家。

。。。,。。。

總之,可以羅列100人以上。但最博學就不好講。


凱騰聚知

我覺得是葉企孫。

主要成就

聽語音

科學研究

1921年

葉企孫

和導師W.Duane及H.hpalmer合作用

X射線

精確地測定

普朗克常數

h =(6.556±0.009)Î10-27 爾格秒,被物理學界沿用16年之久。
[17]A.1.ComPton 1935 年在他出版的名著《X-Rays in Theory and ExPeriment》一書中稱其“是一次對普朗克常數的最為可靠的測定”,還有E.R.Cohen的《The Fundamental Constants of physics》等書中對葉企孫他們的這項工作也有記載。[23]
20世紀20年代與合作者對普朗克常數作了精確測定,其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16年之久。研究液壓對磁體磁導率的影響,並在12000kg/cm2壓強下測量了鐵、鎳、鈷和兩種鋼的磁導率,理論分析與實驗定性相符合。創辦了清華大學物理系、北京大學磁學專門組。是中國當代物理學的先驅和奠基人。在培養科學人才、發展中國教育事業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
測定普朗克常數的工作完成以後, 葉企孫在其導師、後來的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以在高壓物理領域內的研究知名於國際物理學界的P.W.Bridgman教授的指導下,開始了高壓強流體靜壓對鐵鎳磁導率的影響的研究,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這是本世紀20年代在物質鐵磁性方面的一項重要研究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地科學界的重視。這項工作於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為他的博士論文:“The Effect Of Hydrostatic Presure On The Magnetie Permeability Of Iron Cobal And Nickel”,發表於1925年。
[23]

主要著作

著有《普朗克常數h的測定》《液壓對鐵、鎳、鈷的磁導率的影響》《初等物理實驗》。[6]

人才培養

葉企孫先生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葉企孫一生有關教育的著述甚少,但他作為主要領導者、策劃者參與了清華物理系、理學院的創建,從物理系、理學院的辦學中可窺見他的教育理念。[17]
葉企孫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中國教育及科學事業,在清華開展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教學、科研活動,對學生教育方法得當,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科學家。抗戰前畢業的九屆學生50餘人中湧現出了許多的傑出學者,如:理論物理學家

王竹溪

彭桓武

張宗燧

胡寧

,核物理學家

王淦昌

施士元

錢三強

何澤慧

,力學家

林家翹

錢偉長

,光學家

王大珩

周同慶

龔祖同

,晶體學家

陸學善

,固體物理學家

葛庭燧

,地球物理學家

趙九章

翁文波

傅承義

,以及

秦馨菱

李正武

陳芳允

于光遠

等。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生中,後來成為著名科學家有:

黃昆

戴傳曾

李蔭遠

蕭健

徐敘瑢

朱光亞

鄧稼先

楊振寧

李政道

等。解放後畢業於清華物理系、後來成為著名物理學家的有

周光召

何祚庥

唐孝威

黃祖洽

胡仁宇

蒲富恪

等。[24][25][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23位“

兩彈一星

”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以上曾是他的學生,因而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兩彈一星”功臣中的13位與葉企孫的師承譜系在23位功勳科學家中,有9位是葉企孫的弟子。

大卡車-谷46099169

近百年來中國有不少學識淵博的人,他們通古博今,上知天文,下曉地理,既有深厚的國學功底,又有廣博的世界文化底蘊,中西合璧,文理兼通,在幾個領域都堪稱學問大家。這裡只介紹幾位逝世不太遠的最博學的人,逝世時間較長一些人如王國維、梁啟超、辜銘鴻、李慈銘、沈曾植、魯迅、周作人等不在介紹之列,當然不是否定他們是博學的人。介紹相對較近的大師,可能會覺得大師離我們並不遙遠。

毛澤東像

第一位毛澤東(1893——1976),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他精通中國歷史和中國古典文化,精通馬克思列寧主義學說,在政治、軍事、哲學、詩詞、書法等方面有巨大成就,其學說和思想能夠用來指導實踐,一生的諸多著作,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以及世界影響深遠。

陳垣 像

第二位陳垣(1880—1971),中國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他在宗教史、元史、歷史文獻學、考據學﹑校勘學等方面都有建樹,他的《二十史朔閏表》和《中西回史日曆》是史學研究者必備的手邊工具書,他曾用十幾年的功夫讀《四庫全書》,讓人望塵莫及。

陳寅恪像

第三位陳寅恪(1890—1969),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從小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曾在日本、德國、瑞士、美國等國學習,能閱讀梵文、巴利文、波斯文、突厥文、西夏文、英文、法文、德文八種語言文字,梵文和巴利文最精。在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敦煌學、佛教史、蒙古史、西域各民族史、古代語言學、中國古典文學和史學方法等多方面都有重要貢獻,有《陳寅恪集》等多種文集和專著傳世。

錢鍾書夫婦

第四位錢鍾書(1910—1998),他幼承家學,青少年時打下文史方功底,曾留學英、法,諳熟西方文化。他學貫東西,在中國古典詩詞,西方語言文化,比較文學,文化批評等領域多有建樹,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有《寫在人生邊上》、《圍城》、《談藝錄》、《管錐編》等多種著作,有“文化崑崙”之譽。

梁漱溟像

第五位梁漱溟(1893—1988),現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國學大師,一生研究儒家學說和中國傳統文化,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印度哲學概論》等著作,今編有八卷本《梁漱溟全集》。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

季羨林像

第六位季羨林(1911—2009),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翻譯家,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吐火羅文,在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等方面都有建樹,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他的《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等著作影響很大,有24卷本《季羨林文集》傳世。

還有一些健在的非常博學的人,令我們高山仰止,值得我們學習。


趣話歷史那些事

當屬趙元任肯定有人聽說過這篇文章: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食時,始識是十獅,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這正是趙元任寫的。趙元任簡直無所不能,堪稱人類歷史上文理兼修的典範。

趙元任十二歲父母去世,被送到蘇州學會了蘇州話。十五歲來到江南高等學堂,學習德語、英語、音樂;同時選修了拉丁語,學會了南京話。十八歲進入康奈爾大學,主修數學選修物理音樂。二十三歲考入哈佛研究生,修哲學並且繼續修音樂。二十七歲就又回到康奈爾大學任物理系講師,一年後回到中國,任教於清華大學。

當年,羅素訪華,趙元任全程陪同翻譯,其間爆表的語言能力得到了體現。他寫道:“我和羅素一行經杭州、南京、長沙,然後北上北京。我利用這種機會演習我的方言。在杭州我以杭州方言翻譯羅素的講詞。去湖南長沙途中,在江永輪上有湖南贊助人楊瑞六,我從他那裡學了一點湖南方言。”後來還被誤以為是湖南人。

又過了一年也就是二十九歲,趙元任再次遠渡重洋,去哈佛大學當了中文系和哲學系講師。兩年後,三十一歲的他就升任哈佛大學中文系教授。

三十三歲回到中國,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是當時四大導師(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趙元任)中最年輕的一位,同時講授

數學、物理學、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中國現代方言、中國樂譜樂調、西洋音樂欣賞等課程。這得多麼逆天的戰鬥力,才能同時教授這麼多課!而且有文有理,還有藝術課!同時,他還擔任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後來小哥四處亂跑:當了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耶魯大學訪問教授、編了《漢英大辭典》、被選為美國語言學會會長、又去密歇根大學當了語言學教授。

五十五歲的時候,終於跑不動了,一直留在加大伯克利分校當語言學教授。

據說,趙元任一生

會講 33 種方言,會說英、法、德、日、西班牙語等多種外語。他自己說:“在應用文方面,英文、德文、法文沒有問題。至於一般用法,則日本、古希臘、拉丁、俄羅斯等文字都不成問題。”

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同時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學之先驅“中國科學社”的創始人之一。 趙元任在語言學方面的代表作有:《現代吳語的研究》《中國話的文法》《國語留聲片課本》等 。趙元任在音樂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韻》《廈門大學校歌》等 。趙元任翻譯的代表作有《阿麗思漫遊奇境記》。


西北大地

我覺得最博學者必有豐厚的著述,且在主業之外也有建樹。按此論道:一百年來,中國最為博學者,當屬毛澤東。

且不說他為新中國的誕生所建立豐功偉績。

就說他在哲學、軍事學、詩詞、書法等所取得的成就,恐怕也是前無古人。

哲學方面,“矛盾論”,“實踐論”是毛澤東的巔峰之作。深刻揭示了事物的內在規律,指導人們如何應對它,解決它。

軍事方面,遊記戰十六字決,“持久戰”,還有“論戰爭十大原則”等軍事著作,堪與孫子兵法相併列。它深刻闡釋了戰爭規律,指出了以弱勝強之道,是戰爭中克敵制勝的法寶。其遊記戰十六字決至今還是美國西點軍校必讀課程。

詩詞方面更是獨領百年來的風騷。“沁園春、雪”發表時,更是轟動了山城重慶,它氣勢宏偉景情俱佳,被柳亞之先生成為詞家之絕唱。比起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境界上更上一層。毛澤東的詩詞被譽為中國古典詩詞的最後高峰,實乃名至所歸。至於書法,毛澤東也是自成一家。他還用哲學去解釋原子再分的現象,提出一分為二科學論斷。以至於原子再分中有了“毛子”之說。

毛澤東諸多著作,不僅指導了中國革命,而且在世界上也影響深遠。做為中國百年來最為博學者,毛澤東當之無愧。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我覺得一百年來,中國最博學的人是郭沫若。

一、郭沫若的跨越的學科領域最廣。周揚說,他是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 此言非虛。

1)郭沫若是學醫的,學了十年,取得九州大學醫學學士學位。九州大學的導師對他從文比較遺憾,說如果郭沫若繼續學醫,一定是十分優秀的醫學專家。

他學醫時,聽過愛因斯坦的講座,解剖過屍體,這都讓他在自然科學上有深厚的學養。他後來翻譯了一本100多萬字的英文著作《生命之科學》,系統探討了生命的起源。

2)郭沫若精通三門外語,英語、日語、德語。他翻譯了500多萬字的著作,所涉領域十分寬廣,既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也包括考古史、音樂史著作,當然更包括大量的小說、戲劇、詩歌等等。可以說對世界文化有比較透徹的瞭解。

3)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上貢獻很大。他是最有名的四位甲骨文研究專家之一,這四位專家是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他在青銅銘文研究上貢獻很大。以前的人只是將青銅器當古玩收藏。他把青銅器上面的銘文都考釋出來,而且把它們放回到生產它們的歷史之中,從而成為解讀歷史的可靠材料。他還研究過石鼓文、簡帛文字等等。

4)他在歷史研究上十分有影響。他最早開始研究古代社會史,劃分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他系統研究了先秦思想,對孔墨莊韓都有獨到的評價。

5)他對書法史、音樂史都有研究。他斷定傳世的《蘭亭序》不是王羲之所作。他對古代的樂器、音律都有獨到的看法。

6)他對錢幣史,青銅器花紋、繪畫、雕塑、古代歷史人物都有涉獵。對古代文學有深入研究、對《詩經》《楚辭》的研究,對李白杜甫的研究,對清代彈詞的研究,都是新見疊出。


僅僅從所涉領域來看,章太炎、梁啟超、陳寅恪、胡適、錢鍾書沒有一個人比得上他。

二、郭沫若讀的書最多。他研究先秦諸子思想,把秦漢的資料徹底看了一遍。包括考古學的、文獻學的、文字學的、音韻學的、因明學的等等。為了研究古文字,他把能找到的存世的甲骨卜辭、青銅銘文以及前輩學者的研究都看遍了。

郭沫若十分勤奮。即便到了70-80歲的高齡,還是一放下飯碗就拿起書本來看。這讓很多年輕人都自嘆不如。

郭沫若不僅博學,還能學有所用。抗戰時期他長期領導第三廳、文工會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後他領導中國科學院工作30多年。這些工作都十分出色。他領導下的知識分子都對他十分懷念。他不像陳寅恪、錢鍾書那樣只是關起門讀書,不管老百姓怎麼樣。他沒那麼自私。他也不像胡適那樣,雖然領域多,但學問做得淺,過段時間就留不下。他的學問都是留得下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