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你的飯碗還好嗎?

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首次出現的AI同傳無疑是一大亮點。與會者可以現場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就連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也對此表示強烈關注。雖然AI同傳被爆出把熱詞“一帶一路”翻譯成“一條腰帶和一條公路”,還出現了大量亂碼之類的bug,甚至傳言現場不得不再次尋找人工同傳接盤……談起這些新聞,吃瓜群眾們大多隻是呵呵一樂,但翻譯行業的專業人士都在暗自感嘆:自己的飯碗算是暫時保住了。因為就目前的情況而言,人工智能翻譯還存在缺陷,暫時無法取代人工同聲傳譯。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你的飯碗還好嗎?

其實不僅僅是翻譯,隨著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各行各業的人都在焦慮,自己的職業是否會有被機器人取代的一天。

其實類似的焦慮早在兩個世紀以前的工業革命時期就存在。因為機器的大範圍普及,許多人擔心這將導致大規模失業,進而引發社會不平等與動亂。當時的人們甚至把機器比作惡魔。19世紀下半葉,在英國的紡織工人中多次爆發暴動,工人們通過打砸織布機宣洩自己失去工作的焦慮與憤怒,史稱“盧德主義運動”。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你的飯碗還好嗎?

現在,人工智能正在促進社會轉變,而且這種轉變比工業革命發生的速度快10倍,規模大300倍,影響幾乎大3000倍。

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約8億人因為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技術而失業。其中大約3.75億人轉至全新的領域工作,而中國將有大約1億勞動者面臨轉行。

面對嚴峻的形勢,從事什麼類型的工作比較容易保住飯碗?BBC根據劍橋大學的一項研究對365種職業進行了分析。雖然這項研究僅僅分析了英國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的結論:如果所從事的職業對社交能力、協商能力;同情心,創意和審美能力有較高要求,那麼這類型的工作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反之,如果所從事的職業是大量的重複性勞動,需要使用到的技能依靠大量訓練即可獲得,那麼這類型的職業未來很有可能被取代。由此看來,一些服務行業,比如郵政和快遞員行業,陸上交通和食品服務行業以及農業,製造業等行業都有被機器人取代的高風險。

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你的飯碗還好嗎?

我們應當清楚的一點是:技術變革往往更多地影響工作性質,而不是參與工作的機會。所以我們更應該關注技能本身。人工智能的發展將取代一部分職業,但必定會有新職業應運而生。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工作性質,我們必須加快學習領域內的新技能。

對於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導致的失業問題,過去的經驗表明,弱勢群體必須得到相應的保護,政府應該出臺相應的措施保障他們的利益,例如建立相應的福利保障系統。在工業革命時期就有專家提出過類似的想法:無論在哪種情況下,每個人都享有基本保障收入,這樣人們能自主決定自己想從事的工作,在失業後願意參加就業再培訓。

比如,由政府通過稅收支配調解的國民“無條件基本收入”(UBI),就是其中之一。要保障基本收入,國家必須有收入,這必然導致更高的稅負。有許多人批評這樣的福利保障安全網會催生不願意勞動的懶人,進一步加重納稅人的負擔。丹麥為我們作出了成功的示範。丹麥政府實行一種“靈活安全系統”。失業人員每月可領到相當於失業前工資80%的補貼,條件是必須參加就業再培訓,失業人員在兩年內都可以享受到這項福利。該系統完美地結合了靈活的勞動力市場和為所有民眾提供技能再培訓的強大的社會安全網絡。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是社會的主流趨勢。人工智能技術的初衷,是幫助人類提高工作效率。在許多專業領域,人工智能扮演的是“助手”的角色。對於此我們應該以一種積極,開放的態度面對,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需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更迅速地掌握領域內的新技術以適應工作方式的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