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震后十年,见证我国“太空救援队”的惊人蜕变

每分钟流逝都焦灼不已,

每公里推进都悲喜交集,

每一次挖掘都屏住呼吸,

每一天都忍不住企盼奇迹……

还记得十年前从电视中看到每一个营救成功的消息时都激动得又哭又笑的日子吗?

从2008年5月12日,到2018年5月12日,十年时间转眼过去,汶川已然浴火重生。当年在抢险救援中初试身手的由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等组成的“太空救援队”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特稿」震后十年,见证我国“太空救援队”的惊人蜕变

十年后的汶川

从少到多的国产卫星遥感数据

「特稿」震后十年,见证我国“太空救援队”的惊人蜕变

汶川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图(北京一号)

十年前,震后次日,遥感界泰斗李小文院士公开致歉:“大家都关心汶川的灾情,但到现在我们还出不了一张图……我们搞遥感的,真是恨不得打个地洞钻下去,就算地震殉国算了”。

如今,我国遥感卫星技术发展迅速,卫星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卫星寿命等均大幅提升,覆盖了可见光图像、可见光视频、高光谱图像、SAR图像等多种类型,已经可以基本满足抢险救灾、灾害评估、次生灾害监测、规划重建等工作需要。在四川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西藏林芝地震、四川九寨沟地震和新疆喀什地震中,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资源一号、资源三号、环境一号A/B/C和实践九号等多颗陆地观测卫星第一时间对灾区成像,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特稿」震后十年,见证我国“太空救援队”的惊人蜕变

西藏林芝震前震后遥感影像对比图(高分一号、四号)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包括高景一号、吉林一号、北京二号和珠海一号等在内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逐步建立,关键时刻同样能大显身手。

大师已逝,而今或可告慰。

从无到有的自主移动通信卫星系统

一场地震对我国的卫星通信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汶川地震发生后,震区地面通信网络全面瘫痪,卫星通信再次显现出它的价值。当时我国尚没有自主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只能利用国外的移动通信卫星系统进行通信联络。国际上的移动卫星系统已经形成了多个覆盖全球或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广泛应用于个人通信、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客运等领域,而且在遭受地震、洪水、霜冻等自然灾害情况下能够实现无障碍通信。汶川地震之后,国家加紧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建设,天通一号立项,首要任务是确保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的应急通信,填补国家自主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空白。

2016年8月6日,“中国版海事卫星”天通一号01星发射升空,我国迈入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也是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天通一号01星即将面向全国提供卫星电话入网及充值服务。

「特稿」震后十年,见证我国“太空救援队”的惊人蜕变

天通一号手持智能终端

「特稿」震后十年,见证我国“太空救援队”的惊人蜕变

天通卫星电话卡

2017年4月12日,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中星十六号升空,真正实现了自主通信卫星的宽带应用,可满足野外、高铁、船舶等方面的应用需求。便携式卫星宽带通信终端可一键对星,在灾区地面通信网络损坏中断时快速连通网络。

从有到优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汶川地震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地震发生后,在常规通信手段失灵的情况下,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为救援部队紧急配备了一千多台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终端机。救援部队利用北斗终端机的短报文功能实现了各点位之间以及点位与指挥部之间的信息联络,并利用北斗系统第一个发出了灾区信息。2008年5月13日至6月12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累计为汶川地震灾区提供卫星定位服务达164万余次,短信服务达74万余次。

「特稿」震后十年,见证我国“太空救援队”的惊人蜕变

汶川地震中使用的北斗一号终端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中救援部队使用的第二代北斗系统,比汶川地震救援使用的第一代北斗试验系统精度更高,覆盖范围更广。

目前,北斗三号全球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卫星迎来密集发射期。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北斗三号提升了1到2倍的定位精度,达到了2.5m~5m的水平,并将在保留短报文功能的前提下提升相关性能。同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一期)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初步形成基于北斗的一体化高精度应用服务体系。北斗系统结合地基增强系统提供高精度服务,将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可以作为地震预报的辅助手段,通过在主要地震区建立地形变监测网,进行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板块运动监测、区域地质环境监测等。

除了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这些老面孔,“太空救援队”还增加了新成员。2018年2月2日,我国第一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该卫星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也是我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的首发星,将收集全球7级以上、中国6级以上地震产生的电磁信息,进而为地震机理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特稿」震后十年,见证我国“太空救援队”的惊人蜕变

张衡一号卫星

逐渐加深的国际合作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于2007 年加入了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CHARTER)。汶川地震发生一小时后,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此减灾合作机制,并得到了众多国家和机构遥感卫星的快速支援。

中国也在积极响应宪章请求,为世界范围内的减灾救灾工作提供空间技术支持,先后为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巴基斯坦洪水、日本地震海啸等提供了大量卫星遥感数据,为国际减灾救灾行动作出了重要贡献。高分一号、风云三号、实践九号正式列为中方宪章值班卫星。

我国还通过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外交部等组织机构,为日本、智利、墨西哥等国提供了国际援助,提升了我国陆地观测卫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十年来,我国卫星及应用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救援中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和发展,天基应急救援系统逐步成形。“太空救援队”的发展壮大正一步步为我们架起看不到的“安全天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