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半隱”後幫助雍正策劃了哪些大事?

忠肝義膽嶽老三

鄔先生“半隱”之後做了很多事。



今天來個長篇大論吧。我給大家一點點講述和解析那個波瀾起伏的過程,讓大家可以重新回憶一下具體情節,體味那些驚心動魄的智謀的角逐。

那日奪嫡大戰,胤禛成功上位。當夜,他並未在皇宮過夜,而是匆匆回到雍王府,為什麼?

因為他要立即處理一些事情。其中就包括鄔先生的“安置”問題,鄔先生陷入巨大的危機中。

說實在的話,雍正也在兩難之中,怎麼處理鄔先生是個難題,留下吧?隨時都是個隱患;辦掉吧?按當時的局勢,朝堂並不穩固,還想繼續利用他的智謀。



有兩種情況下,鄔先生堅決不能留活:

一是想留下做官。

鄔先生為雍正登上皇位立下了首功,這是毫無疑問的。有功必要賞,按這樣的功績,你賞位能低了嗎?

低則生怨。功績和賞報不相稱,兩人就會離心,離心則生怨,生怨則生事,到那時處理豈如現在一了百了,來得乾脆。

高則自矜。居功而登高位,位高則權重。鄔先生是什麼人?是能窺破帝王心術的大智之士,當初康熙帝如此深長的智略,都被鄔先生一一解破,從容應對。留這麼個隨時瞧破心機的人在朝堂上,雍正不會毛骨悚然?

二是要走。

九子奪嫡,各有奇謀。明的暗的,正的邪的,為登大寶而不擇手段。包括胤禛在內,誰還沒有點陰私苟且的事情。而胤禛這些暗事情,哪一件又不是出自鄔先生那顆奇計百出的腦袋瓜?哪一件又能瞞得住鄔先生那雙精明睿智的眼睛?

這些事情如果大白於天下,或被政敵掌握,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況且,像鄔先生這種人,如果不能為我所用,當然也不能為他人所用,否則,太危險了。

所以,雍正回到潛柢,就是來辦理這些事情。

回來後先探口風:“鄔先生之位,容我再做思量。”

(明義:你要什麼賞?暗義:你準備怎麼辦吧?)



鄔先生是什麼人,當然心知肚明。三招打消雍正的殺心:

一、“天子無私事”

(明義:你已經是天子了,該考慮的是君王之光明正大的事了。暗義:你的來意我很清楚,你是想來辦私事的。)

二、“我安排了五路兵馬,互不統屬”

(明義:保護你的安全。暗義一:絕不會給你暗中動手的機會,暗義二:放老實點,今晚上你要出了事,明天都不會有人知道你咋死的)



三、我要半隱,去給李衛做幕僚。

(明義:我不做官,不要賞,也不會逃走。暗義:我即不給你添麻煩,也不脫離你的控制,請放心。)

樁樁合心,綜合考慮了一下當時的情形,雍正決定留鄔先生一條活路。

鄔先生選擇去給雍正的心腹李衛做幕僚。那麼就等同於讓雍正一隻手捏住了形蹤,這就太放心了。李衛最大優點就是忠誠,在他那裡是再合適不過的安置了。

至此,鄔先生脫離了漩渦中心。

那麼鄔先生先辦了第一件事。

一、扶助李衛上位



雍正初登大寶,首先要通過成功的施政而穩定自己的皇位。同時,穩定自己的皇位,也更有利於下一步更大的動作。

清理虧空,這是一個比較輕車熟路,容易入手的措施。即能增加財政收入,也能根據情況,提拔和安排自己的人員。

但是,誰都清楚,由於康熙年久,積弊甚深,虧額巨大,豈是短時間內能辦到的?國庫空虛,急需補足,必須要儘快增加收入。

增財,是真正的目的。

鄔先生在李衛這裡是安全的。李衛聰明,忠心於雍正,也愛權好色,但李衛重情義,又與鄔先生朝夕相處,能保鄔先生一時平安。鄔先生也通過謀劃,使李衛能夠得以有高升的機會。(這是肯定的)。

有一天,上方發來諾敏在山西清理虧空成功的公書,鄔先生迅速嗅出了其中的意味。

按常理,這份公函只給巡撫及以上官員閱覽,而李衛是布政使,為什麼也能得到一份呢?

因為李衛要升官了。升什麼官?當然至少是巡撫了,什麼樣的巡撫呢?能增財的。

鄔先生選擇離開。為什麼要離開呢?因為巡撫與布政使不同,布政使是低階官職,在當地校考政績。而巡撫是大員,是必須要每年回京述職的,李衛去京述職,你鄔先生屬幕僚,又是雍王府舊人,總會提及說起,某日雍正心血來潮,要你隨去見駕,鄔先生你去不去?

只能走。到哪裡去?

肯定不能去年羲堯那裡,文武合一,智勇相濟,找不自在嗎?

去田文鏡那裡。就借田文鏡查諾敏的這件事。

二、查處諾敏虛假清理虧空



清理虧空這件事,對雍正來說,非常重要,是雍正執政初期的大事情。幹得好,皇權穩固,財政收入增加。幹得不好,就會立即受到質疑,被政敵捉住把柄。這件事,可來不得半點虛的。今天做了假,明天就是隱患,被人利用。

所以,幫助雍正皇帝揭開這個虛偽的華麗面紗,讓他不要被上下欺瞞,保證政策的貫徹落實,這是非常重要的。

對雍正來說,鄔先生幫助田文鏡辦成這個事情,一是落實了政策,二是確定了“半隱”,放心。田文鏡才幹有餘而機變不足,需要鄔先生指點。

對李衛來說,擺脫了監視者的身份,免去了雍正的猜忌,還升了官。

對田文鏡來說,解決了問題,立了功勞,擺脫了窘境。

對鄔先生來說,進一步順理成章地拉遠了與雍正的距離,為下一步脫身做好準備。

皆大歡喜!

三、幫助年羹堯立下大功



鄔先生在田文鏡手下做幕僚,恰逢邊疆戰事緊,年大將軍率兵在外征戰,久未建功。而雍正皇帝因軍資耗費巨大,財政吃緊,遭遇到執政以來的巨大危機。

戰況吃緊,年羹堯也束手無策。找不到叛軍主力,大軍遷延日久,終有一天,財政難以維繫支撐,雍正帝位都在搖搖欲墜之中,豈能不急?

鄔先生出手了。藉著給前線送軍糧的官差,面見年羹堯,一語點醒夢中人,成就了年大將軍的不世之功。



但是,這件事不能讓雍正知道。

你鄔先生以一介平民之身,到年羹堯帳下出謀劃策,是心血來潮,還是早有勾連?以年羹堯的勇略,加上鄔先生的智謀,如虎添翼,這要是有了心思,該是多麼可怕啊!

好在鄔先生識透年羹堯的貪功,年羹堯也深知鄔先生的忌處,兩人一拍即合,非常默契地把這件事瞞了下來。

四、為田文鏡彈劾年羹堯



平定羅布藏丹增,年羹堯立下大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成為雍正心頭的大忌。

年羹堯身為邊關大將,掌握重兵,又屢次飛揚跋扈,橫行不法。將士只知有年大將軍,而不知有皇上。年羹堯還利用功賞,四處安插自己的心腹,令雍正的猜忌日益加深。

掌握如此雄厚兵力,又能征善戰,一旦心志有變,他完全具備把你雍正趕下龍椅的能力。

而且,年羹堯在雍正執行新政的過程中,利益是受到損傷的。他還對抗新政,阻礙實施。如果他有一天轉變了立場,與政敵勾結,造成的後果那簡直不堪設想。

有這樣的一個人權傾朝野,該是多麼的令人芒刺在背。

所以,需要有一個人來打破這個僵局,要提出彈劾。

誰來打這頭一炮?

鄔先生的政治眼光極其敏銳,就對田文鏡說:“你願意做個吐氣督撫,還是個庸碌督撫。”田文鏡答,當然想做吐氣督撫了。鄔先生就說,“既然你想做吐氣督撫,就得聽任我替你辦一件事,此事你卻不可掣肘。”田文鏡就問是什麼事,鄔先生就說:“我替你準備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這道奏章送上去,大業可成。只是此奏章內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鏡慨然答應。

這篇奏章的內容就是彈劾年羹堯的。


得到這份奏摺,雍正如獲至寶,立即著手對付年羹堯,也對田文鏡更加信任和倚重。



再說說鄔先生最終脫身的妙招。

鄔先生提前得知雍正必來田文鏡處視察,但雍正此來,主要目的還是要見鄔先生。

見鄔先生幹什麼?一是探查,二是問計。

探查,是看鄔先生的“半隱”狀況。問計,是

要對付一個人――年羹堯。

鄔先生必須要走。當年雍王府的舊人沒有幾個了,對付完年羹堯也就該輪到了。如果雍正真的見到自己,自己再想走就沒有合適的理由和機會了。

本來,鄔先在田文鏡這裡並不存在危險,田文鏡的身份,不可能像李衛那樣必須要在雍正面前提起鄔思道,讓雍正常常繃緊心絃。

想想田文鏡說的話,“一年幕酬8000兩你不幹事也就算了”,在田文鏡幕府裡,鄔思道是吃了閒飯,卻又幾乎不給他出謀劃策,田文鏡就算和雍正聊也基本上都是政事,而李衛就不同了。

但現在,雍正尋上來,鄔先生就不得不走了。

於是,藉助向田文鏡要賬的由頭,鄔先生與田文鏡發生了言語衝突,故意激怒田文鏡,讓田文鏡主動把他趕走。這樣就走得很自然,讓雍正找不到把柄。



臨別,鄔先生給田文鏡留言“可疑之利不可收,得之易時失之易”。

此言有三指:

一指田文鏡之謀:田文鏡是清官,但他為了辦事,也要設法摟財,採取的手段值得商榷,比如沒收貪官的家產等,將來是隱患。

二指年羹堯之貪:年羹堯居功自矜,貪酷不法,謀取私利,遲早要倒黴。

三指點雍正之計:要收拾年羹堯,就要利用他貪利貪權貪色的特點,欲擒之,先縱之。




從此,鄔先生便從半隱狀態,徹底擺脫了桎梏,退隱江湖。一代權謀大師,再無形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