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要包粽子吃。但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我的家鄉,豫西伏牛深山的人卻吃一種槲葉粽,俗稱“槲包”。

唐·溫庭筠《商山早行》有記載:“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中國現代文學翻譯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學教授,河南省盧氏縣曹靖華先生在他的散文《粽香飄飄憶當年》中深情地回憶家鄉特有的槲葉和吃槲包的習俗:“也曾想給摯友魯迅先生寄些家鄉的鮮槲葉,但是那時關山阻隔,郵遞不便,加之槲葉風乾易碎,此願也便未能實現。”

裡邊說的便是豫西之地的斛包和斛葉。槲葉本是翠綠的,散發著清香,在鍋裡煮過後仍然別具一番香味。用煮好的槲葉把泡好的糯米、小米或者高粱包起,放些紅棗大豆,包成五六寸長左右的樣子,再把兩扇相對而放,用筍葉捆紮起來。煮熟後就是斛包。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在端午的頭一天,大人們先把斛葉煮好,把米、豆子等原料洗好,最好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合作包斛包,包好後放到大鐵鍋裡,用木柴火煮一夜。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第二天,父母長輩先起來去山上割艾蒿,拿回家插在門上,將新鮮的艾枝插在門楣中央,習稱插艾。梁人宗懍在《荊夢歲時記》中雲:“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在門框上插兩株艾草,表示驅邪避災,確保平安的意思。這天小孩也不用父母叫,早早起床,來到門前的小溪用涼水洗臉,聽說那天用涼水洗臉可以明目、可以明神。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然後才是最期待的時候——吃斛包。當長輩拿開煮了一晚的斛包蒸鍋鍋蓋時,槲葉那特有香味,和黍米的香味結合起來,愈加沁人心脾,香飄四溢,味傳百里,家家戶戶喜而食之,互相轉贈,大人小孩樂而奔走告知。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中午的時候,老一輩先在小孩子們鼻孔、耳孔點了雄黃酒,既可以辟邪,也可以驅趕蚊子和蛇。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老一輩也會做許多漂亮的花花繩和香草包。(五彩絲是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組合而成的細索,民間又稱“花花繩”。香草包多用綢布製成,內裝雄黃、燻草、艾葉等香料,可以避邪。)之後各家小孩都戴著自己的香布袋到外邊去炫耀一番,就像過年穿新衣服一樣,比一比誰的好看誰的香豔,也是據說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另外花花繩和香布袋不可隨意折斷或丟棄,要在孩子們的身上一直戴到農曆的六月初六,然後把花花繩剪下來,丟進河裡讓水沖走。如果斷的話會變成蛇,小時候被這個嚇到了。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晚上再和家裡人一起吃頓餃子,這是中國人的傳統喜食,意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家鄉的五月,是香味瀰漫的五月,田野裡的麥香,艾蒿的異香,槲包的甜香,香袋的薰香,雄黃的酒香,瓜菜的清香,香味綿長而久遠。

過去了多年,許久沒在家裡過端午節,也許久沒吃過斛包。出門在外,過節都是粽子,淡了那種儀式,也淡了那種感覺。許多畫面只在記憶,只剩些許片段。

家鄉的端午、家鄉的五月,留住的只是那些朦朧的異香,斛葉的異香、雄黃的異香、艾蒿的異香、花花繩和香草包的異香。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記得小時候,每年在這個時間都是家裡包“槲包”的時候,那時候沒覺得那是怎樣的不同,總是不明白包“槲包”那麼麻煩,為什麼每年都要一次次去重複,每次總要被母親拎著幫忙。或許直到遠離家鄉才明白:那是一種期盼,一種渴望家裡人團聚的信仰,一種難言的感情,一種家的味道。

其實在每一個外出人的心中都有家裡的一個縮影。或許是一個人,或許是媽媽做的一道菜,或許是爸爸做的一個玩具,甚至是門前的一顆老樹。其實並不是他們有多好,他們有多難忘,那只是一種出門的牽掛讓我們深深留戀。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每次過節都會想起兒時的時光,想起屋後的老井,想起門前的枯樹,想起孟郊的《遊子吟》。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附:

斛葉和斛包簡介

槲葉粽,選用每年4-5月份成熟槲葉,槲葉必須是選當年新長起來的成熟的葉子,隔年的葉子易酥,不宜蒸煮。必須是成熟的,太嫩沒有其固有的香味,太老香味逸散達不到效果。從山上採回來的葉子先經過一段時日的熟化,或者先放到鍋裡用水煮過才會變軟。晾乾後包上精選上等黍米,包槲包必須用黍子,顆粒比小米大,很具粘性,用它包的槲包才好吃。包好之後放到大鍋裡先用大火燒開,後文火慢煮,經過一夜的蒸煮熟化,那樣才最有味。槲包既有槲葉的清香味,又有糯米高粱、紅棗大豆的米香味,再蘸點紅糖白糖,那味就更是香甜了。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槲葉百科】:槲葉拉丁名為Quercus dentata Thunb, 槲樹的葉子,形大如荷葉,為多年生灌木,木不成材。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陽坡,或與其他櫟類、櫸樹、馬尾松等混生,有時成純林。

資源分佈:中國只有豫西一帶,如盧氏、魯山、欒川、西峽等少數縣的山上才長這種槲葉。在日本,槲葉被稱作柏葉,象徵著吉祥如意、長命百歲。每年的男孩節,大家都要食用一種名叫“和生果子”的食品,其包裝必然使用槲葉,用槲葉包裝的“和生果子”,不僅顯示了傳統和吉祥,更重要的是給食用者一種心理上的祝福。就如國內的端午節必須要用竹葉來包裝粽子一樣,除了表達傳統的紀念以外,更多的是給人一種祝願。

《本草圖經》裡的介紹:

【異名】槲若(《唐本草》)。

【來源】為殼鬥科植物槲樹的葉。

【炮製】《本草圖經》:"微炙令焦。"

【性味】《唐本草》:"味甘苦,平,無毒。"

【功用主治】治吐血,衄血,血痢,血痔,淋病。

①《唐本草》:"主痔、止血,血痢,止渴。"

②《綱目》:"活血,利小便,除面上皶赤。"

槲包(槲「hú」葉粽),隱藏在兒時記憶中的特殊端午之味

另外槲葉也極具商業價值:槲葉包裝食品的優勢首先在於味覺遐想,它給消費者的信息是衛生、天然、整潔、不汙染食品和有利於環境保護。在我們對紙包裝的前期汙染、塑料包裝的後期汙染、金屬包裝的高昂費用進行討伐的時候,槲葉這一天然包裝材料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注和推廣。對於食品企業來說,優先採用槲葉包裝,不僅給廣大的消費者送來了健康的食品,並且一定能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