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你如何照顧一個家,

便是如何照顧孩子的心。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每顆童心,都有對秩序的天然需求;而愛於生命,更如水一般不可或缺。我想要給孩子的,便是一個兼具秩序、美感與愛意的家: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在家中隨處擺一些花草,教孩子照料它們。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簡化:從源頭上杜絕冗餘

常聽人說,孩子的東西多得家裡都沒地方下腳了。初為人母時,我也經歷過一段母愛氾濫瘋狂囤物的時期,恨不能傾盡所有,將世上好物盡皆奉於這一個小小嬰孩面前。

與孩子的“熱戀期”過去後,理智開始重新運作:

我孩子真的需要這麼多玩具和繪本嗎?

將如此體量龐大、細節繁蕪的信息,走馬燈似地丟給她,要她不斷選擇、處理、消化,對她來說究竟是自以為是的豐富,還是實實在在的負擔?

這種看似慷慨的“給予”,滿足的終歸是孩子的真實願望,還是我自己的心理需要?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我決定“簡化”。

以玩具為例:

先是果斷丟棄那些破損及零件不完整,完全喪失利用價值的玩具

將反覆玩過許久、幾乎可以確定她不會再感興趣的那部分—通常是些偏低齡的玩具—放入“轉送箱”,伺機或送人或捐贈,讓它們繼續發揮餘熱;

當然,也會留下孩子曾經尤其寵愛、有著特殊意義的少數派,供她將來唸舊。

對於不明就裡或出於衝動提前購買的“超齡”玩具,則存入“等待箱”,待她能夠駕馭時再交與她。

即便是“現役”的玩具,也將一部分轉入“地下”(“替換箱”),只留她“應付”得來的量——將這個“量”固定下來,在玩具架上展示;在合理組合、保證豐富性的前提下,視實際需要,如興趣變化或能力發展,每隔一段時間,以一兩件新玩具替換下舊的——當然,偶爾也會請回來一些“舊相識”。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將四個箱子貼上標籤,存入“玩具中轉站”(儲藏室)

藉助這樣的循環和流動制度,這種“可控”是直觀可感的:全部玩具都在目力所及之處,我們甚至清楚每一件的具體位置。繪本、衣物和日常用品,也用相似方法進行簡化。

這樣做的好處幾乎立竿見影:我不必再窮思竭慮該如何將越變越多的孩子的物品塞進有限的空間,而她也無需在過多、過剩的選擇面前無所適從。

現在她可以輕易挑到有意嘗試的玩具和繪本,或者自己從衣櫥裡選擇想要搭配的衣物;因為選擇有限,她反倒能夠專注而深入地玩耍、閱讀。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友好:創造條件讓孩子“自己來”

維持一個有孩子的家,和經營一間公司其實十分相似。如果員工只會製造混亂,老闆整日跟在後面替其“擦屁股”收拾殘局,淪為大管家、超級員工,那一定是管理上出了問題。

面對孩子這個打罵不得更辭退不了的麻煩“員工”,我曾無數次絕望而無力地發號施令:“把玩具收起來!”多數時候,我只能做那個“擦屁股”的人,落得身心俱疲,親子關係劍拔弩張。

也試過自作聰明將她的物品藏起來,或置於高處,不許她染指,由我一手安排她的日常。深入瞭解蒙氏理念後,我意識到上述做法何其愚蠢且低效,並開始思考:什麼樣的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才是真正“自由”的?

——一定不是一個能夠隨心所欲大搞破壞的場所;追求獨立,本是幼兒成長最強大的內驅力,像“讓我自己來”這樣與生俱來的精神需求,怎樣能夠轉化為現實中的行動力?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將玩具統一置於書櫃底下兩層,方便她取用。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訂製的低矮玩具架與書櫃並列,玩具全部收納於此集中管理。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開放式繪本架與配合其尺寸的方格置物櫃組成閱讀區。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輕巧易挪動,碰倒也不易受傷 舒舒服服窩在裡面讀繪本

首先,我將她的物品統一放置在她能夠輕鬆夠到的低處,便於她自由取用;參考蒙氏做法,添置一些兒童尺寸的傢俱,讓她在家中得以和成人一樣活動自如。規劃出她的專屬活動區域,

包括位於客廳的玩耍區、閱讀區和美勞區。

這樣充分考量了孩子需求的環境佈置,無時無刻不在傳遞著一種“我相信”、“你可以”的信息;她迫切想要自己作主的願望得到尊重和滿足,每日愉快地穿梭於她的“領地”之間。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看似清爽的整體式收納,對孩子而言難度太高。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改用淺型收納盒並列分裝,一目瞭然,取放自如。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其它玩具同樣使用低矮而平闊的籃子收納,保證充足留白。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笨重的大型玩具,採用帶拉手的籃子收納,方便孩子搬動。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使用文件收納盒分裝繪本,輕鬆將書丟進去。

繪本也有類似麻煩。

開放式繪本架倒十分方便,但孩子偶爾也會想從“圖書館”—特指收納在方格置物櫃中、不常讀的書—裡挑一些書來看。立式收納的方式,若排列過於緊湊,需抽出繪本才能看見封面,還回去時又有“插”放的高難度動作。

為方便她操作,我特意通過簡化將書收納得十分鬆散,但這樣一來又有東倒西歪的問題。最終,我使用牛皮紙文件收納盒來分裝繪本,每盒不要塞得太滿,以她能夠輕鬆撥動檢視封面,以及不費氣力將書丟進去為宜。大開本繪本上部與架子之間很難有充足留白,但拉出其中一個分裝盒的難度以及造成的混亂,相對一字排開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拍下玩具照片,用證件卡製作標籤,在牆面標記收納位置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對於有特定收納工具的玩具,直接將照片貼在收納籃上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在架子一側貼上玩具“全家福”,幫助孩子進行錯誤檢視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用繪本告訴孩子,動物朋友們該回家睡覺咯!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將車子停進各自的“車位”吧。

如此,通過選擇為孩子量身訂製的傢俱(及妥善利用現有傢俱的低層空間)、劃出專屬活動空間,以及完善與其能力相匹配、充滿機巧和意趣的收納細節,營造出對她而言十分“友好”,同時易於維護的居家環境。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規則:學習照顧環境和自我管理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破壞王。的確,大多數孩子都是“專業製造髒亂差”——不排除有少數生性更為“愛乾淨”的天使寶寶,並且,認為女孩在這方面比男孩“強”的不在少數。

令人欣慰的是,幾乎所有孩子都能夠經由恰當的引導和示範,學會照顧環境和自我管理。

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嫌晚:訂立一些規則,教孩子如何使用和維護家中的收納系統,這會令之前費心打造的良好秩序更容易保持。

我深深覺得,很多時候,並非孩子“不聽話”或故意“對著幹”,實在是成人濫用負面和否定的溝通方式,令他們至為困惑:“不可以”做這,“不用”做那,那麼究竟“可以”做什麼,“需要”做什麼?這種邏輯上的混亂與蕪雜,大概不僅孩子有,我們自己也不堪其擾。

分享幾條“家規”:

1. 邊玩邊收。從她能夠自由爬行起 ,我便鼓勵她自己爬去玩具架那邊,選擇她感興趣的玩具,玩完再放回去——繪本也一樣。她很可能置若罔聞,並不作“要求”,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是,

做給她看,並用儘可能簡潔的語句描述你的行為:“寶寶玩好了,我們把它放回去。”

2. 再大些(約一歲左右),不管是對語言還是對行為的完整和連貫性都理解得更好;這時候,給她一些簡單、清晰的指令,如“玩完要把玩具放回去”,和她共同完成——一起整理。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教孩子邊玩邊收,保持整潔。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不易搬動的玩具,替孩子準備托盤或籃子等“轉運”工具。

3. 一歲半之後,自主意識和行動力的增強,給出的信息需要更加完整的細節和充分合理的解釋:“每次選擇一件或一組(有時需要搭配著玩)玩具,想玩多久玩多久,但玩完後要放回去才能拿下一件,不然這裡很快會變得一團糟”;

4. 由“做給她看”(爬行期及之前)、“和她一起做”(學步前期)、“讓她自己做”(學步後期),長期堅持下來,直到秩序敏感期到來,她逐漸將這種儀式感內化,不但大部分時間嚴於律己,甚至在兒童樂園玩,常跟在人家屁股後頭恨鐵不成鋼地幫著收拾。邊玩邊收的習慣令我和她都受益匪淺,更確保家中極少出現其它有孩子的家庭常常自嘲的“震後”景象。

5. 劃定玩耍區域。為讓玩耍更輕鬆有趣,更重要的,使善後工作更易進行,我為不同類型的玩具劃出相應玩耍區域:

廚房遊戲和大部分美勞工作,適合在小桌子上進行;為此,我特意選擇十分輕巧的宜家兒童桌,好隨需挪來挪去。

需要較大場地的搭建類遊戲,如城堡積木和火車軌道,在地板上玩最方便

——用整張大塊地毯,將玩耍區與客廳的其它區域區隔開來。

單一和小型遊戲,使用“遊戲毯”(一小塊或多塊地墊拼接)或托盤界定玩耍範圍,以免細碎零件四處散落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用“遊戲毯”限制玩耍範圍,方便清理,也是有益的儀式。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將毯子摺疊起來,放進大號籃子,收在易拿放的地方。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經常更新的獨立小遊戲,放在托盤中進行。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使用超大“托盤“,在家也可以玩沙。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定期給木頭玩具打蠟。

又如,定期給木頭玩具打蠟。教她用軟布蘸取少許木蠟油,仔細反覆擦拭,瞧它們個個多精神。

替毛絨玩具和娃娃洗澡。告訴她,有些可以跳進“浴盆”,舒舒服服洗個“泡泡浴”;有些只能擦洗,用柔軟的海綿或乾淨的毛巾;它們和你一樣愛洗澡,因為,又可以乾乾淨淨漂漂亮亮的了。

輕拿輕放,玩具和書本也喜歡被溫柔對待。有些玩具很樂意被丟來丟去,比如球;有些可不高興,比如積木。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留白:成長需要空間和等待

不要對孩子期待過高。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暫時不想收的玩具,丟進“暫存籃”,想收時再收吧。

不要求孩子每次都做到。總會有些時候,無論如何勸說或要求,就是不要好好收拾。也許累了煩了,也許偶爾要反抗一下“家長權威”,也許沒什麼特別原因,只是一陣突如其來的小情緒。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玩具遵循“一物一籃”的收納原則,不作過細分類。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必要時使用“雜物籃”減輕分類壓力。

做到六十分便好。作為一名資深收納強迫症患者,我曾使出看家本領,為她的物品設計出極為細緻而複雜的分類方式。但在觀察過她的實際使用情況後,我發現許多看似整齊劃一無懈可擊的分類法,實在是成人而非兒童視角,孩子很難完成,到頭來反倒增加我的善後工作量。

因此,繼數量之後,我進一步對物品的歸類進行簡化

對於大部分玩具,分類不宜過細,不作“同類玩具須一併收納”的嚴格規定,只需注意“一物一籃”,即確保同一組玩具的零部件完整即可;

繪本則不作硬性分類,她只要做到將書放回架子或丟進收納盒便好。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樂高按系列分類,對於實際玩耍情形而言極不實用。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改按她偏好和熟悉的遊戲方式歸類,玩耍和收拾都容易得多。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樂高同樣設置“雜物籃”,收納難以明確歸類的組件。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收納孩子物品的傢俱和工具,要能夠根據需要調整使用方式。

3. 保留隨時調整的可能。為孩子打造的收納系統,一定是要能夠隨她成長需要隨時進行調整的。因此,我沒有直接使用大件傢俱的抽屜,或時下流行的、需要固定在牆上(號稱不佔空間)的收納設計,而是

選擇體量輕巧、易於搬動的定製化傢俱,配合開放式收納工具來收納她的物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不受限制地任意變化傢俱的位置和組合方式,以適應不同階段的全新需求;她也能輕鬆將籃子或盒子搬來搬去,在不同地方使用

附錄

部分收納傢俱/工具參考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看完歎服,這真是”別人家”的兒童房!

長頸鹿媽媽

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兒童心理資深研究者

免費分享成長資源,看到孩子更遠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