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美容機構遭遇“生死劫”

追不上美容儀器發展的步伐

計劃趕不上變化

王琴在城南開店已有10年,手下有三名美容技師,雖然店鋪不大,僅60多平方米,但因為待人熱情、手法嫻熟,倒也在周邊攢了不少老客。

起初幾年,王琴的這家店鋪每年賺個小几十萬不成問題,但最近幾年,她開始發現賺錢不易。“起初美容行業都是手工美容,我自己到上海學了一段時間,然後回來教徒帶技師,當時最大的成本就是房租費和人力成本,產品、材料費並不高。”

後來,圈內開始流行儀器美容,成本低的有洗臉儀、按摩儀,成本高的包括深藍射頻、電波拉皮等,王琴想著“手工變機器,美容技師不用那麼累,效果更加直接突出”,也就花了近百萬元,引進了多款美容儀器。

那時,店裡技師會向顧客強調,“現在都是科技化社會了,我們的美容項目也提檔升級了。”當然,在顧客享受著高科技產品的同時,店裡的美容項目價格也悄悄地往上走了。

鳥槍換炮沒多久,王琴又有了煩心事。一是很多顧客開始自購家用美容儀器,稱“效果跟美容院差不多,還省錢”;另一方面,許多顧客已經不滿足於傳統美容“細水長流”的改善,而是希望通過打針、高端儀器瞬間達到嫩膚、緊緻的美容效果。

追不上高端儀器的步伐

王琴注意到,相隔不遠的另一家美容連鎖機構早已另開了整形美容機構,引進了皮秒、超聲刀、熱瑪吉等各類高端熱門儀器。與這家美容機構工作人員交流時,她們也透露,現在有條件的顧客,能用超聲刀、玻尿酸解決的皮膚問題,一般都不願花時間進美容院,“以前預約本是不夠排,現在是排不滿,人都跑到整形美容機構去了。”

如今,店裡每天只有零星幾個顧客上門,一位美容技師忍受不了,上個月提出辭職,王琴也沒有挽留,“再這樣下去,店可能就要倒了。”

前景雖美,大多無緣

眾所周知,“美容經濟”正在成為繼房地產、汽車、電子通信、旅遊之後的中國居民“第五大消費熱點”。最新的《中國美容經濟年度報告》指出,全國美容業就業人員總數約為1300萬人,全國城鎮美容機構總數約為154.2萬家,年產值1680億元。

雖然國內醫療美容的蛋糕越來越大,但中小美容機構正在被這個市場拋棄。據業內人士透露,以前有兩三個美容師、兩三張美容床,最多不過幾萬元的投資,就可以辦成一個以化妝護理為主的美容院;但如今隨著美容業的發展,投資一家有競爭力的以化妝護理為主的商檔美容院,平均需要60-90萬元,其入門門檻已大幅提高。

長久以來中國的醫療美容機構處於小而散的狀況,集中度和行業規範度較低,沒有明顯的品牌影響力。但最近幾年,隨著監管從嚴、行業科技化、資本加速湧入,美容院的發展模式漸漸歸於兩種:一是從獨立的經營模式轉變為品牌加盟的形式,發展多年的大型連鎖機構將手握更多的客戶資源。

二是市場新丁憑藉資本、流量方面的優勢先聲奪人,後憑形象、口碑謀求更多的發展。比如,“萬達公子”王思聰曾作為聯合創始人投資了一家醫美診所,市場風傳,在前期推廣時,王思聰給明星們送充值卡就耗資近一個億 ,涵蓋了大半個娛樂圈。據悉,為了做最純粹的輕醫美,這家機構不惜砍掉高利潤的整形,而是從最本質的皮膚管理入手。

無論哪種路徑,醫療美容機構整體將會進行一輪洗牌,而良莠不齊的中小機構將率先遭遇“生死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