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美容机构遭遇“生死劫”

追不上美容仪器发展的步伐

计划赶不上变化

王琴在城南开店已有10年,手下有三名美容技师,虽然店铺不大,仅60多平方米,但因为待人热情、手法娴熟,倒也在周边攒了不少老客。

起初几年,王琴的这家店铺每年赚个小几十万不成问题,但最近几年,她开始发现赚钱不易。“起初美容行业都是手工美容,我自己到上海学了一段时间,然后回来教徒带技师,当时最大的成本就是房租费和人力成本,产品、材料费并不高。”

后来,圈内开始流行仪器美容,成本低的有洗脸仪、按摩仪,成本高的包括深蓝射频、电波拉皮等,王琴想着“手工变机器,美容技师不用那么累,效果更加直接突出”,也就花了近百万元,引进了多款美容仪器。

那时,店里技师会向顾客强调,“现在都是科技化社会了,我们的美容项目也提档升级了。”当然,在顾客享受着高科技产品的同时,店里的美容项目价格也悄悄地往上走了。

鸟枪换炮没多久,王琴又有了烦心事。一是很多顾客开始自购家用美容仪器,称“效果跟美容院差不多,还省钱”;另一方面,许多顾客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美容“细水长流”的改善,而是希望通过打针、高端仪器瞬间达到嫩肤、紧致的美容效果。

追不上高端仪器的步伐

王琴注意到,相隔不远的另一家美容连锁机构早已另开了整形美容机构,引进了皮秒、超声刀、热玛吉等各类高端热门仪器。与这家美容机构工作人员交流时,她们也透露,现在有条件的顾客,能用超声刀、玻尿酸解决的皮肤问题,一般都不愿花时间进美容院,“以前预约本是不够排,现在是排不满,人都跑到整形美容机构去了。”

如今,店里每天只有零星几个顾客上门,一位美容技师忍受不了,上个月提出辞职,王琴也没有挽留,“再这样下去,店可能就要倒了。”

前景虽美,大多无缘

众所周知,“美容经济”正在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信、旅游之后的中国居民“第五大消费热点”。最新的《中国美容经济年度报告》指出,全国美容业就业人员总数约为1300万人,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为154.2万家,年产值1680亿元。

虽然国内医疗美容的蛋糕越来越大,但中小美容机构正在被这个市场抛弃。据业内人士透露,以前有两三个美容师、两三张美容床,最多不过几万元的投资,就可以办成一个以化妆护理为主的美容院;但如今随着美容业的发展,投资一家有竞争力的以化妆护理为主的商档美容院,平均需要60-90万元,其入门门槛已大幅提高。

长久以来中国的医疗美容机构处于小而散的状况,集中度和行业规范度较低,没有明显的品牌影响力。但最近几年,随着监管从严、行业科技化、资本加速涌入,美容院的发展模式渐渐归于两种:一是从独立的经营模式转变为品牌加盟的形式,发展多年的大型连锁机构将手握更多的客户资源。

二是市场新丁凭借资本、流量方面的优势先声夺人,后凭形象、口碑谋求更多的发展。比如,“万达公子”王思聪曾作为联合创始人投资了一家医美诊所,市场风传,在前期推广时,王思聪给明星们送充值卡就耗资近一个亿 ,涵盖了大半个娱乐圈。据悉,为了做最纯粹的轻医美,这家机构不惜砍掉高利润的整形,而是从最本质的皮肤管理入手。

无论哪种路径,医疗美容机构整体将会进行一轮洗牌,而良莠不齐的中小机构将率先遭遇“生死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