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的兩個共同選擇:讀書與巴菲特

成功人士的兩個共同選擇:讀書與巴菲特

我經常和各種人聊天。我會問他們“你能接觸到的最高級別的老闆們,平時都喜歡做什麼?有什麼和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嗎?”

後來,我發現這些人基本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都瘋狂地喜歡讀書並且相信巴菲特

讀書是獲取信息的最有效方式,而巴菲特則是一種人生哲學的皈依。

價值投資理論目前看來確實是最有參考性和操作性的投資理論,雖然這不是巴菲特創造的,卻是因巴菲特而流行到全世界的。

此外,巴菲特也有很多經典的名言和理論,比如他遵循的複利理論、比如他創造的“護城河”理論等等。這次 HBO 在2月份剛剛推出了一個紀錄片(據說這部紀錄片用了兩年時間才拍攝完成),叫《Becoming Warren Buffett》(巴菲特的成功之路),完整記錄了巴菲特的一生。

通過這個紀錄片,我們可以理解巴菲特到底是怎樣成為巴菲特的。所以42章經也挑頭翻譯了這部紀錄片,現在大家可以在B站上看到完整版,地址是: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837607/

成功人士的兩個共同選擇:讀書與巴菲特

以下是 42章經 的小翔看過之後為我們寫的一個精彩總結。

巴菲特出生的那一年,

美國正好處於股市崩盤的時期。

在他1歲時,爸爸失業了。

巴菲特的父親是股票推銷員,當時沒什麼存款,

卻毅然決定自己創辦一家投資公司,

那可是大蕭條時期,

現在想來,這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每到週末,巴菲特總會和妹妹一起去那裡玩計算器,

他的妹妹清楚記得,

有一次哥哥對她說:“

我要在30歲左右成為百萬富翁。”

妹妹很驚訝,

因為他們家從沒出過百萬富翁。

小時候的巴菲特,每週只有五分錢零花錢,

可以想見,要滿足一個小孩子,這點錢可不夠。

於是他很早就學著做生意,

最開始是上門推銷可口可樂,

後來又賣過郵報。

巴菲特說自己很喜歡送報紙這個差事,

因為這樣他能規劃自己喜歡的路線。

他每天送500份報紙,

每份報紙賺一美分。

算起來沒有多少,

但因為“複利效應”,

當年攢下的一美分,

後來變成了幾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

成功人士的兩個共同選擇:讀書與巴菲特

說到“複利效應”,

在資本市場上有一個著名的“七二”法則:

你只需要用72去除以收益率,

就可以得到本金加倍所需要的時間。

比如你的年回報率是10%,

那麼本金增長一倍只需要7.2年。

“複利效應”告訴我們,

時間和回報率的適當結合會讓投資取得巨大回報。

反之,

時間和回報率任何一項的不盡如人意也會帶來巨大損失。

很多人試圖在投資的路途中尋找聖盃,

而巴菲特找到的第一個聖盃就是複利。

他50歲之前積攢的3億本金,

在30年之後變成600億。

於是我們從中得到的第一個重要啟示是:

最初的資金大小不那麼重要,

開始的時機與增長的持續性才是更應該追求的。

不少人都知道,

巴菲特在股票市場的領路人是格雷厄姆,

這位“現代證券之父”教會了巴菲特“價值投資”。

格雷厄姆堅信,必須仔細研究一家公司的財務報表,

如果你發現這家公司能賺錢,那你最終也會獲得收益。

出於對“價值投資”的信奉,

巴菲特從此一遍遍翻閱投資手冊,

尋找一切可能被低估的股票。

他以低於賬面價值的價格買入,

然後在價格回升至真實價值附近時賣出。

你可以想象,

這樣的股票就像“一個要燃盡的雪茄煙頭”,

巴菲特要做的,

就是在正確的時間買入,

在那最後一口煙中受益。

成功人士的兩個共同選擇:讀書與巴菲特

只是尋找“價值窪地”還不夠,

巴菲特堅持了六十多年的另一個投資原則叫,

只做能力圈之內的事

他曾看過一本書——《棒球的科學》

裡面有一張照片,是作者拿著球棒等待擊球。

作者發現,如果他只等待最佳擊球位置,

就有40%的概率擊出好球,

但如果處在角落,

擊出好球的概率只有20%多。

巴菲特覺得投資就是一個類似的卻更好地遊戲,

因為在投資中你可以一直在場上等待,

忽略其他的可能,只等待自己最擅長的擊球位置。

棒球場上,你會出局,但投資場上不會。

面對無數錯過的機會,

別人可能會說:“揮棒啊,笨蛋!”

不要管他們。

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太強,

所以人們投資時就是會遇到太多誘惑,

以至於出手頻率過高,

這才是問題。

這些年來,

巴菲特篩選掉了很多機會,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

也從不理會圈子之外的東西。

成功人士的兩個共同選擇:讀書與巴菲特

和格雷厄姆一樣對巴菲特影響深遠的,

還有查理·芒格。

堅持“價值投資”,

巴菲特在“快燃盡的雪茄煙頭”時代賺了很多錢。

但他同樣有一些不愉快的投資經歷,

因為在過去,

只要股票便宜,

巴菲特從不在乎公司和管理層是否糟糕。

而芒格轉變了他的態度,

讓他以合適的價格買下優秀的公司;

而不是以便宜的價格買家合適的公司。

成功人士的兩個共同選擇:讀書與巴菲特


什麼是優秀的公司?

1993年巴菲特在致股東信中首次提出了“護城河”的概念。

在他看來,

消費者更換牙膏品牌易如反掌,

但更換銀行賬戶、企業數據庫太過麻煩,

巨大的轉換成本就是績優公司的“護城河”之一,

這成為他投資富國銀行的理由。

除了轉換成本,

品牌是巴菲特心目中另一條“護城河”,

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可口可樂,

最終也幫他賺到了10倍利潤。

巴菲特一直相信,

正是有了從“雪茄煙頭”到績優股這樣的轉變,

伯克希爾哈撒韋才得以發展壯大。

長期盤踞在福布斯排行榜的美國人中,

除了巴菲特,

還有比爾蓋茨。

蓋茨關注計算機市場,而巴菲特醉心投資事業,

看起來,這兩個人完全不搭邊才對。

但事實可不是這樣,

早在1991年,蓋茨媽媽就叫他和巴菲特見面,

但是蓋茨當時特別不情願:“

巴菲特只會玩股票,我和他之間不會有什麼共同語言。”

不過他錯了。

剛一見面,這位傳奇投資人的態度和世界觀就打動了蓋茨,

於是從那天開始,兩位超級富豪之間產生了最深厚的友誼。

成功人士的兩個共同選擇:讀書與巴菲特

他倆的緣分還不止於此。

認識後不久,

在一次聊天中,蓋茨爸爸和他們玩了一個遊戲,

叫他們每人在紙上寫下對自己最有幫助的一個詞。

蓋茨和巴菲特沒有任何交流,

同時寫下了“專注”這個詞

是的,專注。

對巴菲特來說,如果他對新事物感興趣,他會大量閱讀資料,會想遇見和它有關的人。

蓋茨也一樣。

因為專注,

蓋茨和巴菲特對自己不關心的事情一無所知,

比如,他們不瞭解烹飪和藝術,也對物理和宇宙全然不懂。

但是同樣因為專注,

關於商業,這兩位的認知超越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

時至今日,

巴菲特的身價依然在逐步攀升,

但富人也有富人的煩惱,

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

如此鉅額的財產最終去向何方?

有一段時間,巴菲特飽受非議,

因為他每年都賺很多錢,

但不像其他有錢人那樣把錢捐出去。

於是有些人很嚴厲地批評他,

巴菲特呢,從來沒有回應過。

並不是他不想回報社會,

他只是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

怎麼把這筆錢回報給社會,才是對人們最有用的?

他曾經的想法是:

既然本金在自己手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就沒必要匆匆捐出。

成功人士的兩個共同選擇:讀書與巴菲特

到了 2006 年,

巴菲特出現在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的晚會現場,

這一次,他承諾把自己絕大部分的財富捐出來,

用實際行動回應過去的質疑。

這時候的他已經確定:

這些財富,不管是用於早期教育,還是醫療事業,

都足以對多數人產生有影響力的改變。

當然,除了捐款本身,

巴菲特的禮物更有價值的地方在於:

他向美國其他富人傳遞了信息,

擁有很多的人可以去幫助一無所有的人。

成功人士的兩個共同選擇:讀書與巴菲特

相信百年後,巴菲特仍會被歷史記住,

但我們不知道他會以怎樣的角色被記錄下來。

是一位著名投資者?

還是一個慈善家?

巴菲特說:

“我的人生目標是成為一名教師。

在我看來,

人生就像一場電影,

你不能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你要去找一份即使你不需要錢,

也願意去做的工作。

生活是美好的,

每天早上,你從床上跳起來,

是因為你很期待這一天。

60多年來,我都是跳著踢踏舞一樣地去工作。

因為我很喜歡自己在做的事,

我覺得自己太幸運了。”

更多精彩: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837607/

【HBO收藏級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720P 中英雙語字幕)

更多類似內容:關注公號 42章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