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銀行聯姻金融科技 對接“落地”缺團隊缺人才

中小銀行聯姻金融科技 對接“落地”缺團隊缺人才

近日,在金融科技為主題的中國金融創新論壇現場,來自銀行、信託、第三方支付公司等機構高管就金融科技中自身行業與跨行業合作各抒己見。

中國銀行副行長張青松表示,運用金融科技的前提是對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漸進式發展將成為主流,不確定性將成為常態。

威海市商業銀行首席信息官張文明坦言,互聯網巨頭紛紛進入金融行業給銀行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做銀行IT是很痛苦的,因為很多問題最後都要通過系統來落地,但由於中小銀行沒有專業的團隊,因此壓力非常大,這其中還有來自人才的瓶頸。

銀行與互聯網企業 合作路在何方

早在2005年,招商銀行就率先向互聯網企業伸出了橄欖枝,與阿里巴巴在票據、信用證等方面展開了業務交流,也自此拉開了銀行與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的序幕。

隨後,各家銀行陸續尋找互聯網公司聯姻,但都未成規模。直到2017年,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紛紛與BATJ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一家銀行分別對接多家互聯網企業開展業務合作已經常態化。

然而,任何商業化的合作背後都並非一帆風順,此前京東金融消費金融事業部總經理曾表示,傳統銀行信用卡的獲客成本大概在兩三百元,而與京東聯合發行小白卡大概將獲客成本降低了40%左右。

易寶支付副總裁陳志華表示,科技金融可以幫助銀行提升效率,但同時也發現與銀行合作中阻力很大,尤其是來自信用卡的部門。傳統的銀行卡刷卡通過POS機,銀行獲取客戶刷卡數據,短信提醒分期。而金融科技公司幫助銀行做聚合支付,信用卡中心不再獲得分期信息,就無法對客戶開展營銷。信用卡分期手續費佔到了信用卡收入的80%,顯然銀行不允許這樣。

農業銀行網絡金融部副總經理左振哲認為,近兩年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兩年前,我們的銀行都認為,把自己的優勢和自己的資源及時變現成線上平臺的流量我們就可以取得成功,現在看來不是這樣了。現在一個APP的獲客成本在100元到200元之間,這是企業不可承受的,把現有客戶經營好才是王道。

中小銀行困惑 數據治理仍需完善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戰略客戶部總經理周穎輝認為,金融同業中,大型銀行未來要領跑,掌握核心技術是關鍵。

事實上,不少銀行對於金融科技的投入已經達到了幾十億元。中國銀行表示,在常規的支出之外,每年投入新科技研發的資金,不少於當年營業收入的1%。2017年,中國銀行營業收入4837.61億元,百分之一已經是個不小的數字。

然而,由於中小銀行的投入有限,大多依靠同業的技術輸出。去年12月份,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深圳)聯盟落地,旨在引領中小銀行新金融科技潮流,有效聚合起中小銀行特色金融資源。通過打造聯盟的大平臺、大核心、大系統,使各具特色的小銀行共同形成大投行、大資管、大財富管理。

日前,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治理指引》,以取代銀監會2011年頒佈的《銀行監管統計數據質量管理良好標準(試行)》。與此前相比,增加了個人信息安全保障的要求。

民生銀行信用卡中心總裁高級助力譚少慧認為,數據治理需要先在制度上進行整合。尤其在數據使用合法性裡面,應該是有更高的司法解釋或者是法律條款進行規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