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逃離上海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了?

文 | 壹默瞭然

那些逃離上海的年輕人,現在怎麼樣了?

這是新滬族的第27個故事

我叫劉祥,就是《 》中的主人公。20年前從四川綿陽來到上海,現在是一家外企的項目總監。

經常有年輕人問我,在上海這麼辛苦,到底是繼續留在這裡苦熬呢,還是回老家去。

上海常住人口2400萬,每年有幾百萬人來到這裡,或者離開這裡。繁景與夢想實現之前,掙扎和猶豫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01

我先講個遠房表妹的故事。

我有個表妹是四川德陽的,家境在當地算中上水平吧。她比我小5歲,在老家上了一所職大。可能是學歷不行,畢業後即失業。幹了幾份臨時的工作,不能適應社會,家長對她約束也比較多。她覺得不自在,一賭氣,2005年獨自來到上海(因為我在上海)找工作。

其實我那個時候,自己也還是稀裡糊塗的,沒能給她什麼職業上的指引。加上表妹自尊心還是挺強的,在我家借住了一段時間,後來在徐家彙附近找了租房搬走了。

她父母不放心,來了上海幾次想勸她回去,但也沒勸動,也就隨她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辛酸。她在上海待了幾年,做的都是類似於前臺一類的工作。有次她跟我說:“在家裡我是公主,在上海卻活成了個孫子。”語氣惆悵又無奈。

我跟她說:“要想在上海發展的話,最好去學習學習,提升下自己的能力,比如說學個外語,或者學個會計什麼的。我們外地人沒什麼人事關係,就只能憑能力吃飯。好在上海機會多,只要肯學,有個一技之長,還是可以有份好工作的。”

但後來證明,學習需要毅力,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堅持的。我表妹啥都沒學,除了上班以外,還做了一段時間的淘寶生意,沒搞出什麼名堂。

後來過了幾年,年齡也大了,連個男朋友也沒有。她父母看看不對頭,還是把她勸回去了。

這次她倒也沒再堅持,可能當初的那股叛逆也被社會的現實給磨平了。她說,她認識的朋友,留在老家的,都有著一份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過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小日子。而在外面漂泊的,無論男女,基本都是單身。

回到德陽以後,表妹找了份工作。基於她上海的工作經歷,這份工作還不錯。雖然工資沒有上海高,但五險一金齊全,也沒有房租的支出,節約了開銷,算下來和上海差不多。

回去以後,因為家裡熟人多,介紹對象也方便了。在上海曾經站在相親鄙視鏈的底端,回到家還屬於挑選著男方,找到了現在的老公。老公對她蠻好,現在小孩也馬上小學了。工作也穩定,聽說還要升主管,整個人也看上去比以前自信和開朗多了。

我經常說,她在老家幸福感十足,房價便宜,小孩有老人帶,比我們這些在外地漂的人輕鬆多了。

她自己也承認,現在的生活挺幸福。收入雖然不能和在上海時相比,但以前那種沒日沒夜工作的日子,已不復存在。她說現在的自己,生活品質提高了好幾個level。

02

我還有個同事,在上海工作了8年,也買了房子。

剛來上海工作的時候,別人下班,他加班,別人度假,他上班。一年到頭,他只圍著工作轉。辛苦是辛苦,但他覺得,年輕時吃點苦是好事,不來大城市拼一拼太可惜。

後來,他升職加薪了,越來越忙。每天工作回家兩點一線,上海的繁華與熱鬧,漸漸成為他每天忙碌的背景。貸款買下的那套房子,也成了只剩睡一覺的地方。

他說,有次很晚回家 看到路上樓盤亮著一盞盞燈,想到家裡,想到要是在老家工作,現在就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了……眼淚就掉下來了。可是,如果不是選擇離開家鄉,也不會成長這麼快。

這個城市不會虧待努力的人,但永遠有一種疏離感,人與人之間都保持著適當的距離和分寸,也就是老家人口中的“沒有人情味”。那一晚,他發現自己的根還是在家鄉,有著太多的牽掛。

前些年,上海的房子大漲後,他把房子一賣,拿著500萬現金回湖北老家了。在老家,他花150萬買了套別墅,50萬買了部車,剩下300萬做理財投資。

在上海的時候,他時刻都覺得焦慮,除了工作什麼事情也靜不下心來做,回家以後踏實了很多。家鄉到處都是風景,不再是上海的車水馬龍,他徹底轉換了生活模式,找了份輕省的工作,不再被忙碌所困。

現在孩子在老家上著最好的私立幼兒園,工作生活都感覺井井有條,有更多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幸福值嗖嗖地上升。

有次春節打電話拜年,我說:“真佩服你的勇氣,說走就走。”他說:“說真的,改變並不難,就看你想不想做。”

我不語,他繼續說:“年輕的時候,我們想變成任何人,除了自己。繁華固然好,但也要屬於我才是真的好。我還是喜歡陪在父母身邊,守著小城市,有個溫馨的家,安安靜靜,平凡到老,就好。”

03

我再說一對夫妻的故事。夫妻倆都是江蘇啟東的,女方是我老婆的表妹。

男方在啟東市區買了婚房,一直沒裝修。兩人在上海工作,也想在上海發展和紮根。但是上海的房價太高了,他們暫時買不起,一直在寶山租房住。

女方工作在徐彙區,這就註定了她每天匆忙的人生。每天早上七點不到就出門,倒公交,擠地鐵。兩個小時的風雨上班路擠下來,人到了公司就像是散了架。

結婚已經2年了,女方一直懷不上小孩,去查了好幾次,醫生說沒什麼問題,讓她心態要放鬆。後來我老婆問了幾次,她說,感覺在上海沒房,沒著沒落的,心裡不踏實,所以一直很緊張。

歸根結底,是他們已經錯過了買房的好時機。現在房價那麼高,買房是買不起,也難怪她壓力大。

後來他們聽從父母的建議,回啟東了。啟東是個小地方,人和人相隔不過幾個街道,一部電瓶車足夠把全城騎過。

一開始他倆很享受這種狀態,可惜好景不長,他們很快發現,已經適應不了家裡的節奏了。那裡做什麼都是慢悠悠的,大家不會講究效率和速度,只要把工作做完就可以了。下班以後,就靠打牌說別人閒話打發時間。日子久了,整個人都懈怠了下來,對工作也慢慢沒了激情。

老家雖然足夠安逸,但裝不下夢想,安不下靈魂。女方又是個文藝女青年,離開一段日子就開始想念上海24小時的便利店,地鐵上看書的上班族,小眾的文藝活動,梧桐樹蔭下的武康路……

老家雖然經濟是發展了,但很多文化基礎設施沒有跟上,沒有大型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想去看個演唱會還得跑去上海。

現在,女方寧願一個人待在家裡玩手機,也不願意找自己的同齡人去敘敘舊聊聊天,因為覺得沒話說。她對我老婆說,做了幾年滬漂,在上海扎不下根,離啟東也漸行漸遠。

04

還有很多人,天天說著要逃離,卻沒有他們這樣瀟灑離開的勇氣。

上海啊,是個好地方。留在上海呢,機會是要比老家多一些,眼界和格局也會開拓些。對於下一代來說,也可以給他們一個更好一些的起點。

但這也不是說適合每個人。對於外地人來說,在上海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得捨棄一些東西,來換取一些東西。如果沒有這種決心和毅力,那我覺得回老家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畢竟,回老家有若干的好處:

1、不用租房,買房也便宜。

2、周邊都是熟人,有事好解決。

3、談對象也方便,有人介紹。

4、生完小孩有老人帶。

如果在大城市奮鬥好幾年,發現各方面能力都不適合這個城市,那麼選擇放下,也是一種幸福。幸福感還是很重要的,人,得奮鬥,不能太輕鬆,但也別太累著自己。

是走還是留,因人而異。人生哪有什麼標準答案,每個答案都是有前置條件的,離不離開都是自己的選擇。

不論在哪,吾心安處即吾鄉。認真生活的人,在哪兒都不會過得太差。

《新滬族故事》往期推薦:

【點擊下面標題即可閱讀】

·END·

以上人物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