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丨動力鋰電池開始規模化應用

研發高性能動力電池是推廣電動汽車的重要舉措之一。今天上午,中科院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目前中科院研發的多款動力電池單體電芯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以上,居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動力鋰電池已經從核心技術進入規模應用階段,將為長續航電動汽車、無人機、深海探索等發展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電池的能量密度有多重要?專家表示,一輛純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可靠性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電池內的能量密度。比如,以北汽的EV200車型為例,在其他技術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如果電池單體電芯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那麼,意味著汽車的續航里程可以從目前的200公里左右達到470公里。目前,科研人員正在進行電池組集成優化,為裝車演示做準備;鋰電池關鍵材料均進入中試階段,已與三十多家電池與電動汽車企業形成合作關係,力爭儘早開始供貨。

該成果只是“變革性納米產業製造技術聚焦”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重大產出之一。據介紹,該專項自2013年開始實施以來,研究人員還通過納米材料與印刷技術的結合,摒棄傳統印刷製版感光成像的技術思路,形成了包括綠色製版、綠色版基、綠色油墨在內的綠色印刷產業鏈技術。專家表示,上述成果的推廣應用,將有望減少每年百萬噸的製版廢液汙染、千萬噸的版基廢液/渣汙染以及數十萬噸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排放。此外,“納米健康技術”已經成功應用到了體外診斷產品和納米藥物製劑開發領域中。比如,炎症納米微流控免疫檢測芯片,將三種炎症標誌物進行聯合檢測,能夠快速區分細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判斷感染所處的階段,為科學、有效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據,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抗生素的濫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