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BAT有10億用戶,卻沒有多少粉絲

為何BAT有10億用戶,卻沒有多少粉絲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經常有一些手機或數碼產品的粉絲為自己家品牌的信仰而戰得樂此不疲。

你是“花粉”,我是“煤油”,我們永不言和;你是“米粉”,我是“錘粉”,我們勢不兩立。

據統計,截止2017年,中國互聯網網民總量已達到7.51億人次;同時,BAT三家互聯網巨頭服務的用戶總量已經超十億。

在億級用戶量的背後,大眾和互聯網產品之間存在著怎樣的一種關係呢?

S君作為一個普通的BAT用戶,常常在反思是什麼讓我離不開BAT家的產品,是產品的功能性讓我覺得非它莫屬,還是產品的有趣體驗讓我手不釋卷?如果我真的“討厭”一個品牌,是否能夠離開它?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 BAT 只有“用戶”,沒有“粉絲”呢?

S君秉持著一如既往刨根問底的精神,在一項試圖測量大眾對當下科技產品真實認知的調查中尋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在這項調查中,我們將受眾對互聯網產品的感知分為實用性和愉悅感兩個維度,從調查的結果來看我們認為愉悅感越強的產品可能更能為產品或品牌帶來粉絲,而實用性越強越可能帶來用戶。

容我先賣個關子。

為何BAT有10億用戶,卻沒有多少粉絲

如果你選的是A或者C,恭喜你答錯了!(請不要懷疑,這是一個科學又嚴謹的調查。)

在這項調查中,我們對於科技產品的態度被劃分為愉悅感(認為使用XXX讓我感到愉快)和實用感(認為使用XXX對生活有用)。當然,“愉悅感”和“實用感”兩者並不是非此即彼的,有研究證明產品良好的使用體驗也會帶來愉悅 (Porter, Chibber & Porter, 2004)。

從上面這道選擇題開始,我們可以一步一步的抽絲剝繭,為你解答標題裡的問題。

在承包愉悅感這件事上:智能機器人有更大潛力

人們對智能機器人、社交網絡、移動支付等多個主流互聯網產品,針對在使用過程中獲得的愉悅感進行從1到5的打分(對於智能機器人和自動駕駛汽車未進入大眾日常生活的科技產品,在打分時加以前提“如果我能使用的話”),讓S君感到驚異的是,人們認為如果有機會使用智能機器人,它將給我們帶來最多愉悅感。

為何BAT有10億用戶,卻沒有多少粉絲

並不感到意外的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頻率較高的社交網絡則緊隨智能機器人之後。另一個人們並未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的自動駕駛汽車與高頻產品移動支付,並列為第三名。

說到實用感,移動支付和社交網絡以4.37和4.36的得分高居前兩位,這很好理解,曾經要在錢包夾層翻出銀行卡再刷卡輸密碼,現在解鎖手機亮出二維碼即可付款;社交網絡結結實實改變了我們的交友方式,甚至戀愛方式。

同時人們也認為如果有機會使用智能機器人,它也將帶來較高的實用感。這三種科技產品較高的實用感得分可能也是它們能為大眾帶來較多愉悅感的原因之一。

為何BAT有10億用戶,卻沒有多少粉絲

實用感和愉悅感之爭:實用感完勝

當以實用感為橫座標,愉悅感為縱座標,並將上述討論的所有科技產品置於這個四象限格中,S君繪製了一條經過原點斜率為1的直線,神奇的是所有的產品幾乎都位於這條直線下方。

為何BAT有10億用戶,卻沒有多少粉絲

這條斜線下方體現的是產品的實用感>愉悅感,這與調查中數據比對的結果相符:

為何BAT有10億用戶,卻沒有多少粉絲

除了人們認為網絡遊戲的愉悅感大於實用感、網絡直播/小視頻在愉悅感和實用感上無差異外,對於其他的科技產品,人們均認為實用感多過愉悅感;從統計角度來看該調查,科技產品帶來實用感是完勝其帶來的愉悅感的。

研究員們試圖在與人們的對話中找到實用感完勝的原因:

第一,實用感普遍高於愉悅感跟產品的屬性有關,“工具屬性”的移動單車、支付等更易獲得用戶對其實用感而非愉悅感的認可;而“內容屬性”的娛樂產品如網絡遊戲則獲得用戶對其愉悅感更高的評價。網絡直播/小視頻則相對例外,實用感和愉悅感幾近重合。

第二,被訪者對“使用感”和“愉悅感”的評價方式可能存在差異。如果一項科技產品顯著改變他們的生活,他們傾向於認為這項產品是有用的;然而,如果一項產品在設計使用上存在略微瑕疵,它可能讓用戶的愉悅感大打折扣。換言之,被訪者在對愉悅感的評價上更為嚴苛。

網民對互聯網產品態度:自動駕駛汽車獲得更多青睞

S君又進一步發現,調查中的大數據挖掘可以反映人們對科技產品的正負面態度。讓S君感到意外的是,在人們對互聯網產品評價總體評價偏負面的情況下,自動駕駛汽車同時有較多的正面態度和負面態度。

網絡購物顯然是調查中最慘的那個,關於網絡購物人們的負面評價最多;負面評價集中在假貨、刷單、詐騙等。在網絡購物不斷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金錢交易的屬性讓它也經受著各種“人性的考驗”。

為何BAT有10億用戶,卻沒有多少粉絲

(正/負面態度佔比=大眾正/負面提及數÷大眾討論帖子總數)

大家一定好奇,為什麼人們有這麼多負面評價,於是S君總結了一下負面評價高頻詞,如下:

為何BAT有10億用戶,卻沒有多少粉絲

這些問題可以概括為幾個方面:

1. 安全問題,這包括了移動支付中存在的財產安全和外賣行業中的食品安全問題;

2. 信任問題,新聞資訊中的真假難辨;

3. 社會秩序問題: 互聯網式的娛樂產品像直播小視頻等會導致社會文化低俗化,而共享交通等則會引起社會實體秩序的混亂,比如亂停放;

4. 失業問題,人們對於新興科技的擔憂集中在這些科技產品的出現可能代替人類勞動力,從而導致大規模的失業。

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負面評價並非等同於消極,它們更像是用戶提出並希望產品設計者加以改進或是幫助監管者加強監管力度的有效建議。

總結

BAT的產品利用其作為互聯網式生活工具的“實用性”、“不可或缺性”和“服務生產成本小”的優勢不斷擴大用戶規模,在擴張的過程中,覆蓋大量人群難免會犧牲產品上的調性。

雖然用戶可以選擇不同的廠商聊天、搜索和看新聞,但無論是他選擇哪個廠商,這些產品都大同小異。

這與開頭提到的手機市場形成了對比,成為某個手機品牌的粉絲,認可的是某個手機品牌一貫的市場調性與在手機這一產品細節上的微觀取捨。這些細節既能成就一方粉絲的偏執熱愛,也讓另一方消費者將其“拉黑”。

而“互聯網大廠”的產品們,往往為了讓儘可能多的用戶“不拉黑”自己,而放棄了討好某一類人群的細節與調性,追求將普世的實用性最大化。

粉絲的本質是情感寄託、自我投射,它強調的是個性化、差異化,這與逐漸失去個性的BAT產品是相悖的。

顯著的產品特性讓它們清晰定位到一部分人群,共同點讓用戶完成了自我投射和情感寄託,從而成為長期、粘性強的粉絲——在成為一個讓百萬用戶深刻喜愛的產品還是成為一個讓億級用戶可用的產品中,這些小而美的產品選擇了前者,而BAT選擇了後者。

在工具屬性的產品上,大眾感受到更多的實用性,然而一旦出現替代品,它是可能被取代的;有個性的產品,卻是獨一無二、從中獲得的愉悅感是深層次的,所以它們也難以被取代。面對“是否有個性、是否量體裁衣”的這個鴻溝,BAT可以讓大眾成為用戶,卻無法讓其以身相許成為粉絲。

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48920.html

文末福利

為何BAT有10億用戶,卻沒有多少粉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