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靡到垂暮再到迴歸——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二八大槓”,您還記得嗎?

從19世紀末自行車從西方傳入中國,成為宮廷貴族的玩具;到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自行車和縫紉機、手錶一度成為年輕人結婚必備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飛鴿”“永久”是人們理想的交通工具,自行車迅速成為當時中國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

據統計,1998年,中國城鎮居民每戶擁有自行車約1.82輛。那時,在中國,有人的地方就有自行車,我們以驚人的自行車保有量獲稱“自行車王國”。然而,隨著汽車逐漸走入千家萬戶,自行車遭遇了城市化的尷尬,曾一度沒有了立足之地。

從風靡到垂暮再到迴歸——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二八大槓”,您還記得嗎?

20年前,“二八大槓”和爸爸的背影承載了整個童年

20多年前,人們上班、外出基本都是以自行車為主,在那時,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至少一輛自行車。在出生於1987年的李凡的記憶裡,“二八大槓”和爸爸的背影承載了他的整個童年。

隨著年歲的增長,爸爸自行車後座上的小椅子逐漸顯得擁擠了,慢慢地李凡能夠雙手抓著爸爸的衣服穩穩地坐在後座上。七八歲的孩子正是好奇心重的時候,對於很多事情都躍躍欲試。看著爸爸騎車,李凡很多次都想嘗試一番,但都被爸爸以年紀太小不安全為由而拒絕了。耐不住他的軟磨硬泡,李凡終於如願以償。

“小孩嘛,腿短,‘二八大槓’又特別高,坐在坐凳上腳不能夠到腳踏。然後我就把腳從槓子下面插過去,斜著身子騎。”李凡回憶道,而爸爸的雙手則扶著車把手,控制著平衡。雖然小小的身軀和“二八大槓”顯得不是那麼協調,但爸爸有力的臂膀給了李凡足夠的安全感,他沒有絲毫害怕,半圈半圈地踩著,笨重的自行車在父子倆的配合下緩緩前行……

20年間,自行車因不能滿足需要逐漸被“冷落”

摩托車使用頻率的增加使得李凡家裡那輛“二八大槓”逐漸被“冷落”了,而從摩托車的興起到後來小汽車越來越多的走進老百姓家中,雖然在此期間自行車的款式變得更多樣化,但依舊改變不了自行車時代的沒落,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自行車因為費時費力等原因已逐漸不能適應大家的需要,騎自行車出行的人越來越少。“我們家那輛‘二八大槓’放在那裡後來就沒人騎了,漸漸的都生鏽沒用了,最終好像是我媽把當廢品給賣掉了。”李凡回憶道。

從風靡到垂暮再到迴歸——承載了幾代人記憶的“二八大槓”,您還記得嗎?

20年後,自行車又因綠色環保重回大眾視線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自行車的沒落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二十年來,人們的交通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速便捷成了更多人的追求,越來越多的家庭購入汽車,人們的出行已經從很多年前的以自行車為主慢慢變成以小汽車為主。

然而最近幾年,自行車又逐漸重回大眾的視線,不少上班族又迴歸到幾十年前的方式,騎行上下班,而騎行一族的壯大也帶動了運動類自行車的發展,如今自行車已經不像原先又大又笨重,在自行車銷售店內,車輛的款式和顏色多種多樣,對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使用人群也有不同種類的自行車。“現在寧國的小汽車逐年增加,停車問題很讓人頭疼,再加上每天開車感覺身體越來越懶,就想著買輛自行車騎,也算是鍛鍊身體了。”去年,李凡買了兩輛變速自行車,送了一輛給爸爸,現在只要是天氣允許的情況下,他們在城區基本都是使用自行車,只有去遠的地方才會開車。“我爸現在跟他一些老夥伴們一到週末就騎車到周邊鄉鎮玩,既鍛鍊了身體也加深了朋友間的感情。”李凡說道。

自行車和汽車,本身就並非水火不容的兩種代步工具,魚和熊掌完全可以兼得。在汽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的現狀下,其它各大城市陸續推出了共享單車等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踐行綠色出行,解決群眾出行“最後一公里”問題,受到了廣大市民和環保志願者的好評,這也使得更多的年輕人接受並愛上了騎行這種“傳統”的出行方式。“我也希望我們市在未來也能推出類似於共享單車這樣的自行車使用模式。”李凡期盼道。

雖然這幾年自行車“捲土重來”,人們出於低碳出行及鍛鍊身體的考慮,重新騎上了自行車,但不可否認,小汽車已然成為人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且保有量仍然在以較快的速度增長。據瞭解,1997年我市僅有汽車約1萬輛,而到2017年,我市的汽車保有量達到了10萬輛,20年的時間增長了10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