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菊蔡徐坤到楊超越:當我飯偶像,我在飯什麼

偶像元年——有人這樣稱呼2018,雖然在真正的偶像飯圈,有粉絲笑稱:照你們資本圈的說法,大概我們已經過了四、五個偶像元年。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除去2016年曾因SNH48 Group的爆發性增長,被廣泛認可為中國的“女團元年”;直到2018年,在互聯網資本和其旗下視頻平臺推出的網綜《偶像練習生》與《創造101》的助推下,中國的偶像工業,才正式以更成規模的形式,出現在大眾的面前。

年初蔡徐坤的爆火,《偶像練習生》的持續刷屏,就曾經引發過一個討論:為什麼火?這群人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這個以“廢柴人設”著稱的選手,在唱歌時造就了一個堪稱演出事故的“車禍現場”,成為眾矢之的。但她居高不下的票數,再次引發了人們的討論:為什麼連這樣業務能力不怎麼過關的人,都能在這場女團出道戰裡獲得別人的喜愛?

作為一個新興行業,“偶像造星”背後有一套正在逐漸成型的工業體系。上述三個人,可以說是三種類型人設的代表人物。而更抽象的說,他們是三種代表性的產品。他們的人設不稀奇,成名的原因有跡可循,為何能夠引發討論也有十分清晰的的邏輯支撐。

01 王菊:難以複製的反抗者

从王菊蔡徐坤到杨超越:当我饭偶像,我在饭什么

提起《創造101》,王菊是那個首先不能被繞過的話題。

這位看上去很難說符合傳統審美的選手,在一場瀕臨淘汰的PK之後,迎來了自己的“逆風翻盤”。這個故事前幾周被刷屏的讀者小夥伴們,可能比邦哥還要熟悉。

那麼,當我們抽象出這個女生身上的標籤時,我們會發現什麼呢?

不符合主流審美的個人形象對錶達自我和“個人慾望”,有著較為坦然的態度反抗者,皮膚黝黑,大腿粗壯,妝容濃豔,以至於一開始有人做了她的表情包:“地獄空蕩蕩,王菊在土創”;在節目裡毫不避諱地表示“別人放棄的,正是我渴望的”。“我覺得我各方面都不比別人差,這個時候別人就覺得我沒有資格站在這個舞臺上。為什麼別人憑好看就能被觀眾喜愛?”

“不符合主流”,即是所謂“亞文化”的起源;對“目的性”的坦誠表達,則往往代表著“力量”;而一個有力量,又不符合主流審美的形象發起的,對於主流社會的“反抗”,往往會進一步調動更大範圍內對“主流”的不滿,形成一場亞文化的發酵。

“反叛者”、“獨立精神”、“不做花瓶”、“Gay Icon”,這些標籤放在一起,邦哥想到的是另一個詞,叫“政治正確”。而類似的形象我們也依稀覺得在哪裡見過:在13年前,那個人叫做“張靚穎”。

2005年,21歲的張靚穎雖然外型看上去最符合主流審美,但比賽中的表現卻像個橫衝直撞的“愣頭青”,頑強地與主流中“為人處世”的規則進行著抵抗。

她會在評委引導她稱病賣慘的時候一臉決然說“我很好”,也會在評委試圖盲目誇讚她的時候不懂拐彎的表示“我對今天的自己不滿意”。在那個21歲女生的世界裡,似乎所有是非曲直都很直截了當,沒有緩衝,也沒有中間值。

世界依舊“非黑即白”,她以一種耿直到有些蠻不講理的方式衝撞著既定好的劇本與框架,然後在“體系的力量”被衝撞的七零八落之後,把那場遊戲帶入了瘋狂與大眾狂歡的境地。

2005年的張靚穎,曾是中國造星綜藝中最早的“反叛者”形象。她的反抗,讓“劇本”失效。她與評委的對峙,引發一場聲勢浩大的“萬人簽名”聲援。有人自發給她買大屏廣告,有社會名流公開站隊聲稱自己是“涼粉”。

“有力量而不被接受”、“不符合某種主流而被節目組/世俗打壓”,會塑造出反抗者們孤膽英雄般的悲壯。這從來不是一個稀奇的人設,但其成功的偶然性在於需要兩個除了人設之外的核心條件:

人們對於主流/體系/規則/節目組的不滿已經積累到了近乎爆發的邊緣;

體系/節目組對於整體形勢的掌控力存在真空或者不足。

前者決定了一個“偶像”是否能夠以反抗者的姿態橫空出世,後者決定了橫空出世的人能否“人設不崩”地存續下去。

衝突要激烈才會被買賬,無法被控制才能成就“英雄”。而英雄如果隕落,或者被收編,大眾能給的也不過就是一聲嘆息而已。

在集體具有“反叛精神”的05三強(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之後,2006年這個人設某種程度上被“尚雯婕”延續了下去。再後來有很多人曾試圖靠攏這個形象和人設,一直到今天的王菊。

當我們以人設產品的角度回顧過往,“反抗者”一直都不是偶然出現的人設,但反抗者的真正成功卻需要太多的“天時地利人和”,以至於根本不可複製。

尤其是,在任何成熟規範的工業體系之下,“失控”,都是無法被容忍的。

所以“張靚穎”們只會出現在“選秀造星”鴻蒙初開的年代;而“王菊”,也只能出現在偶像工業尚未真正成熟的今天。

甚至,王菊本身也已經有了“人為營銷”的工業痕跡,13年前的張靚穎還只會梗著脖子對試圖操控她的劇本說“我不”,而13年後的王菊已經學會用“重新定義女團”的口號,精準地敲擊每一個人的神經。

而相應的,她未來被體系所收編、所淹沒的可能性,也遠遠高於13年前的張靚穎。

而一個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是:如果說王菊式的火爆需要過多外部條件而具有偶然性和極端的不確定性,那麼這個行業中的確定性與必然性,又在哪裡呢?

02 蔡徐坤:一個體系下“成品”的純粹優秀

从王菊蔡徐坤到杨超越:当我饭偶像,我在饭什么

和號稱要顛覆標準的王菊不同,蔡徐坤年初的爆火,是標準的偶像工業下的產物。

蔡徐坤火爆的過程當中,遇到的不同聲音,大多是“質疑”,而非“爭議”。我們在深入偶像飯圈的過程中,較少見到對他不服氣的聲音,質疑大多從外界而來,針對的也多是他相對“韓系”的陰柔妝容。而真正看了節目的人,很難否認一點:蔡徐坤的綜合實力確實“一騎絕塵”。

所謂“顯而易見的實力優勢”,助推這個畫著眼線,染著金髮,本身絕不符合中國大眾審美的韓系偶像,在輿論中罕見地一路暢通,在節目觀眾口中完成了一場壓倒性的“勝利”。就連邦哥身邊最厭惡韓系男偶像的朋友,在看了幾期節目之後,都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雖然我不喜歡他,但他贏得沒話說。”

邦哥曾經看到一位《偶像練習生》的路人觀眾感慨,蔡徐坤像是“天生該站C”。

但世間,往往沒有什麼“天生如何”。

《偶像練習生》的最初那群人,著實是一群“歪瓜裂棗”。而相比其他人五花八門的背景,蔡徐坤顯然經歷過更加專業的訓練和偶像工業的洗禮:

他早年出身TF家族(TFBoys的練習生),但最終未能在TF出道;後續輾轉Swin男團,成為Swin成員正式出道,至今長達兩年。這期間他演過電影,演過偶像劇,參加過中韓合資的大型偶像綜藝《星動亞洲》,而且拿過前15的名次。

換言之,他早已不是素人,甚至也早已不是練習生。他在節目中展現出的壓倒性優勢,恰恰是因為,比起其他正在養成的偶像們,他已經是這套工業體系下生產出來的“成品”。他的成功不是意外,而恰恰證明了一件事:這套偶像工業的體系,起作用了。

如果說“反抗”作為一種精神需求,能夠引發共情的範圍是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但實力碾壓下的“純粹優秀”,是更加容易被所有人認可的競爭結果。

03 楊超越:“廢柴人設”的自我修養

从王菊蔡徐坤到杨超越:当我饭偶像,我在饭什么

寫到這裡,有人要問邦哥了:蔡徐坤是依賴“優秀”脫穎而出,那麼楊超越是怎麼回事呢?

“養蠱”式的偶像森林法則

“實力說話”跟“偶像選秀”聯繫起來,會讓很多人不習慣。但事實是:相比起王菊式人設需要倚重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來說,蔡徐坤這類“實力碾壓”式的突圍,才是偶像工業中常見的“出頭”方式。

這跟這個圈子中極其殘酷的競爭環境是有關係的。我們以最典型,競爭制度也最透明的48係為例:

今天的SNH48 Group成員超過300人,隊伍多達十幾支,每支隊伍成員都在20個上下,還有預備生制度。在劇場演出之外,這些成員基本處於放養的狀態,要怎麼突圍,完全成為成員自己的課題。

這是一個隱性的“賽馬機制”,或者說得更形象些,這種方式類似於“養蠱”:只有最強悍,才能活得下來。

在這個殘酷的工業體系之下,失敗是偶然的,成功卻是必然的:你或許只是碰巧沒有被選上,但被選上的人,絕對不是碰巧才被選上的。她們是殘酷生存法則裡面的倖存者,而能夠活下來本身即是一種能力。

這種遠超一般觀眾想象的殘酷競爭壓力,是偶像界的普遍狀態。因此真正能夠突圍的,往往是從商業價值,到業務能力,乃至個人品行,各方面都能形成碾壓性優勢的成員:

SMAP中的日本全民偶像木村拓哉、號稱AKB48不動ACE的前田敦子、宇宙少女中號稱“一人奶全團”的程瀟,以及單飛前曾是SNH48絕對ACE的鞠婧禕,不外如是。

但在《創造101》裡,出現了一個看似另類的“廢柴”:楊超越。

依舊是工業體系不完備的“實驗性”產品

楊超越在傳統偶像飯圈的口碑差到近乎一場災難,這裡面有一個邏輯是:傳統偶像飯圈習慣了上述殘酷的競爭,“小偶像”千千萬,在供遠遠要大於求,且成為粉絲要花費巨大精力和金錢的情況下,Pick一個人,是需要邏輯支撐的理性決策過程,而不是腦子一熱的看誰順眼就好了。

而對於非傳統偶像圈子的大眾來說:喜歡是沒有什麼理由的,它是純粹的感性舉動,你會不會唱歌跳舞都沒有什麼關係,我看你順眼就好了。

由於對“偶像生存環境”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讓以這兩方為代表的人們產生了巨大的矛盾衝突。但核心的矛盾,是楊超越“閃光點”的不夠突出和“服眾”。

事實上,偶像圈子從來都不缺“廢柴”人設,其中有兩個代表性的人物:日本的指原莉乃,和中國的曾豔芬。

前者現在是如今的日本48系第一人,雖然背過“廢柴”人設,但卻以公認的高情商,和極高的綜藝天賦諸稱。

後者曾經是SNH48的兩屆“神七”,顏值相當出色,脫口秀能力驚人,是2016年SNH48能夠爆炸性增長的功臣人物。

在邦哥看來,“楊超越”所引起的爭議,與“王菊”的爆火一樣,都是工業體系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探索和實驗。

作為人設的完成度來看,無論是指原莉乃,還是曾豔芬,都比楊超越更加“成熟”和有賣點。

目前為止,似乎《創造101》的節目中,楊超越尚未有一個真正明確的閃光點被開發出來。我們看到的通常只有兩樣標籤:一是顏好,二是努力。

但這個圈子,第一個不缺的就是顏好的小偶像。至於努力——讓邦哥用很喜歡的一段話作結吧:

“在這個賽場上,努力是最不值得拿出來誇口的東西,因為這只是基本。是人人都會做到的,是最底層最渺小的東西。搞清楚這一點,再向高處攀登吧!”

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