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沒有佔領英國就攻打蘇聯?

軍事一點通

如果把歐洲戰場看作一場戲,希特勒手裡其實有兩個劇本。這第一個劇本,是將英國徹底打服,不管是迫使其主動投降,或者德軍攻入不列顛,都將讓英國喪失戰鬥力。如果這個目標達成,德國在西線再無後顧之憂,那麼下一步幹什麼?有人說要進攻蘇聯,其實並不是。希特勒需要做的,就是鞏固勝利果實。比如說,將英國人的殖民地和軍事基地,全部收入囊中,或者在英國扶持法西斯政權,將其拉入“軸心國”陣營,德國也能獲取英國的海軍力量。

可問題在於,想要實現這一步,只佔領不列顛群島是遠遠不夠的,只要英國王室還在,大英帝國的旗幟就不會倒,殖民地不可能束手就擒,德國人只能繼續打。英國王室的最佳策略,是逃往加拿大,建立流亡政府,在這裡舉王旗,號召大英帝國境內的臣民,共討納粹。因此,希特勒下一步,就是要征服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比如說打下中東,摧毀整個大西洋壁壘。然後,德軍將遠征加拿大,消滅英國王室,才算真的高枕無憂。

這個過程,不會太短,希特勒要整合歐洲的資源,至少要打造出強大的海軍,還得訓練出更多的軍隊。美國人也不會坐視不管,可是大西洋壁壘丟了,美國喪失了前進基地,要麼固守本土,要麼謀求在非洲登陸,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扭轉戰局。因此,德軍入侵美洲將成為大概率事件,而德軍的目標,將直指加拿大,同時,德國也將染指拉丁美洲,煽動這些地區反美,比如說利用墨西哥人,在美國後方找不痛快,美國也將被其掣肘,不敢輕舉妄動。

最終,德軍將登陸加拿大,和英國王室展開決戰。但是,英國王室勢單力孤,必然守不住加拿大,只能向美國求援。如此一來,德國和美國將爆發戰爭,即便不是全面的衝突,也必然發生邊界戰爭。無論哪一種結果,美國都將喪失美洲大陸的主導權,被迫和德國分治,假如此時英國王室再流亡美國,這將導致兩國陷入長期的對峙。再接下來,美洲會成為主戰場,歐洲將被擱置。

這就是第一個劇本,美國喪失主導權,轉為守勢,美德兩國在美洲爆發衝突。這個過程也將是漫長的,美國擁有強大的實力,而此時的德國,也已經整合了佔領區的資源,能夠與美國相抗。如此一來,美德兩國的對峙,恐怕會長達十幾年,甚至數十年,而且有可能爆發核戰爭。

第二個劇本,就是英國死不投降,要與德國血戰到底,而德軍也難以拿下英國。這種局面,非常不利於德國,假如德軍始終賠本賺吆喝,把有限的戰爭資源,完全浪費在這場看不到希望的戰役中,最終將拖垮整個第三帝國。此時德國的戰爭資源,最多隻能維持到1943年,如果和英國對耗幾年,德國的戰爭機器也就崩潰了,不得不主動撤軍,這絕不是希特勒樂意見到的,德國軍方也絕不滿足於這種結局。

英德之間耗得越久,對美國和蘇聯也最有利。對於美國來說,他是觀望者,而且暗中支持英國,只要美國瞅準了機會,就可以登陸英國,再以英國為跳板,打擊德國,或者利用英德對峙的時期,和蘇聯結盟,控制東線和南線,對德國實施戰略包圍。同理,對於蘇聯來說,英德兩方打得越久,自己的實力就可以持續積累,直到有一天,也會在東線開戰,一舉消滅法西斯政權。英美蘇三國結盟,也將變成大概率事件,無論是美國登陸英國,還是美國和蘇聯合兵,都對德國構成致命威脅,而蘇聯人有廣闊的戰略縱深,英國人有英吉利海峽,並且兩者都有美國當靠山,而德國無險可守,身邊只有一個豬隊友,資源也將面臨枯竭,勝算越來越小。

希特勒選擇進攻蘇聯,實則是無奈之舉,因為別無選擇了。在牌桌上,德國已經把牌面都亮出來了,而美國和蘇聯,都沒有出牌,德國始終面臨巨大的威脅。因此,德國的戰爭機器不能停,只要停下來,對手就有可乘之機,這是希特勒非常明白的,也是德軍高層的看法。在德軍高層看來,如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下蘇聯的核心區,扶持傀儡政權,併入“軸心國”陣營,不僅將獲得蘇聯的戰略資源,而且也能徹底穩住東線。此時再以蘇聯為跳板,直接插入中東,英國人也將失去底牌。最後德國再全力進攻英國,英國必然是朝不保夕,美國也將主動談和,和德國簽訂和約,承認德國的霸主地位,瓜分整個大西洋地區。

但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想法和現實,總有一道鴻溝。希特勒設計了兩個劇本,最終都演砸了。德軍始終無法打下蘇聯核心區,在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吃了血虧,最後轉攻為守,蘇軍則乘勝進兵,在東線大殺特殺,直到將德軍趕出了蘇聯本土,並且向德國本土進發。正所謂禍不單行,美國人也在西線開闢了第二戰場,登陸諾曼底,收復法國,也要攻入德國本土。至此,第三帝國的喪鐘已然敲響,也註定了希特勒本人的命運。


圖維坦

一戰後的德國一直被戰勝國限制發展軍事,其軍工產業一直收到的打壓和監視,所以在希特勒發動二戰時,德國的戰列艦還被困在海峽內出不來,只有少量的戰列艦在外圍打游擊,雖然此時的英國已經不復當年的海軍盛況,但是它的海軍實力依舊很強,當時的希特勒以為英國會因為法國被攻佔而請求和談,但是沒想到孤懸海外的英國居然寧願打仗也不願意和談。




一,英國控制制海權和制空權。

英國空軍元帥戈林感覺到希特勒對空軍似乎不太滿意,為了讓希特勒對其能重視起來,於是向希特勒遊說,讓希特勒相信了,德國會很快把英國空軍炸成破銅爛鐵的鬼話,誰知道英軍早就已經做好了準備,更換了雷達,以逸待勞的英軍最終以1:7的輝煌戰績贏了德國,而德國更加不可能橫渡海峽去攻打英國,所以西線的制海權和制空權終於還是牢牢把握在了盟軍手裡。




二,德國和蘇聯的意識形態不同。

德國和蘇聯是簽訂了互不侵犯的協議的,很多國家,包括斯大林在內,都不認未希特勒會攻打蘇聯,而在英國的慘敗,也讓人有一種希特勒不攻下英國不會抽身去打蘇聯的錯覺,由於德國的閃電戰在歐洲戰績輝煌,所以他認為此舉同樣適用於蘇聯,而且蘇聯的社會形態和歐洲完全不同,這是資本主義國家所無法容忍的,所以歐美其他國家,對於德國攻打蘇聯,內心雖然不能說是支持,至少可是不反對,況且斯大林曾經為了孤立美國,還想要用裝甲洪流淹沒歐洲,而納粹上臺後,就把共產主義列為了對手,這就是意識形態的對立。



三,德國資源有限。

德國的資源原本就有限,一戰後的戰勝國,對於德國的石油以及石油衍生品和橡膠控制的十分嚴格,然而打仗必須要有石油,還有就是製作汽車輪胎的橡膠,而蘇聯是擁有這些豐富資源的。

所以各國之間本就矛盾重重,如果不是希特勒挑戰了他們共同的利益,他們也不會站到一起反法西斯的。


軍事一點通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明明知道沒有拿下英國就進攻蘇聯會讓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希特勒還是要放著英國不管就撲向蘇聯呢?

“靜Yes”認為有以下幾點:

1、德國在英國方面只能損兵折將

德國居於歐洲之中,從普魯士時代,就是一個陸權國家,這決定了德國的陸軍是非常強悍的,相應的,因為海岸線太短,所以德國的海軍一直是一個弱項。而由於一戰後凡爾賽體系的禁錮,德國空軍發展大受限制。

相比於海軍需要艦艇和空軍需要飛機,發展陸軍的成本要低太多,而且,無論何時,陸軍都是戰爭的主角,所以希特勒時代,德軍陸軍天下無敵,但是海軍和空軍相對欠缺。

而英國作為一個島國,長處正是海軍,這是德國的弱項。再加上英國和大陸聯繫主要通過海上和空中實現,因此英國的空軍也十分強悍。最重要的是,英國在二戰時,使用了全世界最發達的雷達系統,這是德國沒有的。

這都決定了德國難以逾越英吉利海峽,徹底消滅英國。

此時希特勒面臨著艱難抉擇,即:有限的海軍空軍在不斷玩完,上百萬的陸軍卻無所事事。

所以,德國需要揚長避短,在法國海岸構築大西洋堡壘後,揮師蘇聯。

2、消滅蘇聯是希特勒的既定政策

一直以來希特勒都在給德國民眾宣揚,要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即通過戰爭為日耳曼民族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特別是消滅蘇聯斯拉夫人獲得東歐的廣闊空間。

所以,從希特勒上臺後,就將蘇聯列為主要目標。

1936年,德日意三國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標誌著軸心國同盟形成,蘇聯成為主要目標。

長期以來,因為蘇聯的共產主義性質和西方資本主義格格不入,因此德日意的結盟對於英法美等國而言是禍水東引,因此他們對德國不斷縱容。

而蘇聯為了自身安全,也和德國締結《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為希特勒進攻西歐掃清了障礙。

1939年9月,希特勒閃擊波蘭,二戰爆發,隨即蘇聯侵佔波蘭東部,蘇德接壤;1940年,德國閃擊西歐,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紛紛淪陷,丹麥、挪威盡為德屬,瑞典乖乖成為德國的後勤基地。

閃擊波蘭是為了迷惑英法,閃擊西歐是為了迷惑蘇聯,鏖戰英國是為了麻痺蘇聯。現在,是應該對蘇聯動手了。

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最早的時候,面對希特勒的擴軍與擴張勢頭,歐洲大國包括英法兩國為了息事寧人採取了綏靖政策。但是英國多了一個心眼,那就是要求德國限制海軍的發展,德國海軍的總噸位不能超過英國。



希特勒作為一戰戰敗國德國的元首,為了分化、麻痺歐洲各國,也因為建設海軍太過燒錢,同意了英國的要求並跟英國簽訂了協議。所以後來希特勒的陸軍可以橫掃歐洲,但是海軍就是幹不過英國。在開始對英作戰的時候,由於隔著英吉利海峽,希特勒絞盡腦汁就是無法達成跨越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國本土的目標。


希特勒對英國進行了大量的空襲,甚至使用了2萬多枚u2導彈進行隔海打擊,但是既未能摧毀英國的抵抗意志,也未能對英國海軍造成致命的打擊。德國征服英國的戰爭眼看著陷入了長期化的對峙,一時半會兒不可能解決問題。

希特勒瘋狂的野心和躁動的激情讓他停不下來,於是他無法等到徹底解決英國再開始下一步計劃,他將原來的征服進程進行了對調。由開頭先徹底掃平西歐再進攻東歐,改變為先吃掉東歐再集中力量回來收拾英國。



這才有了希特勒還沒有徹底解決英國就開始進攻蘇聯的危險遊戲。因為希特勒有一種強烈的自信,那就是德國的陸軍是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可以輕鬆解決掉蘇聯。當然,如果天才失控就會變成瘋子,希特勒就是變成瘋子的那個天才。最後因為自己的狂妄讓他自己和德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謝金澎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好就好在它對於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美國沒有完全發揮出戰爭能量之前,打敗英國是一件可以改變二戰歷史進程的事件。而嚴肅的歷史學家會告訴我們,希特勒進攻蘇聯是有著審慎的思考的。

希特勒在歷史上的決策使得德國再次面臨兩線作戰,種族、意識形態的不同都不是主要原因,這隻要看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蘇德合作時期,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日蘇在二戰最激烈的時期的和平相處就明白了。甚至資源也不是,在德軍初期勝利的光輝時期,斯大林不敢拒絕貿易,更不敢主動開戰。

其實希特勒當時的處境類似拿破崙一世,而歷史上的希特勒也是採取了拿破崙的解決路線。

一百多年,歐洲歷史上的兩個大人物不約而同交出了相同的不及格的答卷才是值得深思的。希特勒德國在戰爭初期空軍力量超過英法,但既使再多一倍,德軍也只會把它們在倫敦上空白白消耗掉,而不會打出德國版的塔蘭託和珍珠港。希特勒遲遲不批准海獅計劃其實也因為這個作戰計劃太膚洐了事,而好的作戰方案比如曼施坦因計劃希特勒就立刻牢牢抓住。而歷史上的拿破崙也錯失了蒸汽動力戰艦。而既便是歷史上條件更好的擁有穩居世界第二的公海艦隊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時代,德國的國防戰略也依然是陸軍視角的施利芬計劃。所以歷史上的希特勒別無他法,只好回到他相對熟悉的模式。

而對於我們中國的啟示,以寡擊眾,以弱勝強不只是只有陸軍才能做到的光榮。英國遇上無敵艦隊,日本對上北洋水師,甚至美國在中途島都做到過。工廠可以生產出軍艦,但生產不出來海軍。我們熟悉地面戰爭,但熟悉的不一定是最有效的。


飛毛腿154908437

其實是因為納粹德國並不以英國為主要目標

納粹德國的目標很明確 而且從來沒有掩飾 那就是日耳曼民族作為優秀民族 到沒有匹配的領土 也就是所謂的生存空間

至少要有養活德國人的農田嘛 一戰到後來吃都吃不飽 英國人 法國人 美國人 吃的倒很不錯的

而生存空間 具體地方也很明確 並不在西面 北面 就是德國東面斯拉夫人的地方 比如波蘭 俄國 把斯拉夫人趕走 土地歸德國所有

德國進攻英法 並不是為了把英法領土作為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 說來很諷刺 德國在西線的軍事目標純粹是防禦性的 只求英法不要干擾德國東進

希特勒本身並不對擊敗英法有信心 他的目標僅僅是佔領法國沿海地區 切段英法聯繫 求得一個優勢的和平 轉過身來再和蘇聯決戰

這個目標 無疑是不徹底 不現實的

後來因為曼施坦因天才的計劃 導致很短期擊潰了法國 從而掩蓋了德國在西線原先的有限度的目標的愚蠢

後來打英國 德國在空中吃了虧

但德國的潛力和實力 在一箇中期戰爭依然遠超英國本土

但這時候 德國依然沒有放棄和英國媾和的想法 二號人物都出動了

英國人不理會

再後來 德國覺得可以先掃平東面 再和英國和談 於是就又沒有全力打英國

再後來就沒能力打了……

其實 問題的關鍵就是 在納粹的種族優越論中 英國人不算差 不應該加以消滅……


xiaocao2084

希特勒根本就不準備消滅英國,海獅計劃是假的,結果兩線作戰自作自受。而蘇聯根本就不該打。

其實德日都犯了錯誤,都成了對方的豬隊友。既然他們結盟,那麼為什麼不早一點聯手滅了英國?那時日本是最強的海軍大國,而徳國打英國最缺的就是海軍,那麼日本海軍為什麼不去殲滅英國海軍而袖手旁觀到徳國入侵蘇聯從而陸軍大量消耗牽制後才去打太平洋戰爭把美國拉進來。而德國為什麼不要求日本海軍參加徹底滅了英國?那以後分贓日本至少可以得到越老柬緬馬來亞包括新加坡婆羅州印尼,甚至印度。這樣石油橡膠不是有了,德國不也可提供物資技術。

這時美國也不好插手,因為尚未侵蘇,美國插手就不得不承受德日的巨大壓力。


為平746

對英國本土進攻佔領需要強大的海陸空軍整體協同作戰。當時的德國尚不具備這種條件。德國海軍只有潛艇部隊稍有優勢,只能攻擊商船,不足以應付英國海空軍的反潛圍殲。其水面艦艇也無法突破英國皇家海軍的包圍封鎖。德國空軍與英國空軍在爭奪英國制空權的激烈戰鬥中付出巨大代價遠超英國空軍,但是德軍最終仍然沒有掌握英國本土的制空權。在這種情況下進攻英國本土,跨海登陸的成功率很低,即使跨海成功,維持灘頭陣地並且擴大直至佔領整個不列顛島,也是靠閃電戰完全力所不能的。因此倉促攻入英國本土代價甚大,極有可能血本無歸,希特勒迴避強敵英國是明智的。德國最強軍力是陸軍,陸軍閃電戰在東西歐所向披靡,德國對跨海作戰把握不大,對純陸戰則有很大信心,而蘇聯的煤炭石油糧食資源都是德國急需的,沒有這些資源,就沒有與英國進行跨海大戰的資本,所以法西斯德國必須先佔領蘇聯,才能與強國英國決戰。

此外,希特勒認為雅利安人(英國人)是優秀的人種,斯拉夫人(蘇聯人)是劣等民族,而且希特勒極端仇視GCD, 必先除之而後快。(希特勒這人的種族主義不是一般的強)


原地飛行

如果真的細細解讀二戰歷史的話,就會發現希特勒在當時根本就沒有能力英國,英國有美國的財政援助和它的工業體系,足以依靠海峽和德國人打消耗戰,如果德國繼續在英吉利海峽與英國人對峙,他就要冒著耗盡自己的資源,以及自己的側背受到威脅的風險,以希特勒本人對英國的判斷以及他對德國東部國家的判斷,他毫無疑問的會得出,德國東部的威脅比英國的威脅更大,那麼與其在西部徒勞的消耗得資源,就不如把這部分資源拿到東線去,解除迫在眉睫的危險。這個決定延續了納粹德國的生命和戰爭的過程,使戰爭多進行了幾年!

德國在二戰的時候,唯一的一次能夠讓英國屈服的機會就是敦刻爾克!如果在當時希特勒將英國的遠征軍徹底拿下,幾十萬英國士兵被德國人俘虜,希特勒拿著幾十萬人作為人質與英國進行談判的時候,英國幾乎肯定會妥協,因為當時的丘吉爾也不可能冒著這樣的風險抵抗德國開出的優厚條件!當然,希特勒沒有抓住這樣的機會,他和德國的命運就定格了,之後的一切都是困獸之鬥,徹底毀滅的前途已經展現在眼前!


帝國曆史觀察者

去問問拿破崙吧。海軍不行,步兵總不能游過去吧。海軍建設不是單單把船造出來,還要合格的艦長,優秀的海軍將領,這些東西不是短時間可以達到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些東西不是短期能達到的。再說海軍是用錢大戶,德國人本來就是經濟危機缺錢,陸軍是三個兵種最便宜的,也是德國人最強的,為什麼要以短擊長?德國人的問題是國家太小,一旦停下來會陷入麻煩的維穩治安中,兵力不足的問題會無限放大,只能不停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