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前首部國際獲獎的中國影片《漁光曲》首映,聶耳客串一角色

“雲兒飄在海空,魚兒藏在水中,早晨太陽裡曬漁網,迎面吹過來大海風......”這首歌你熟悉嗎?

它是中國電影《漁光曲》的同名主題曲。84年前的今天,1934年6月14日,《漁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戲院(位於上海北京東路780號,現名黃浦劇場)首映。影片通過漁民小貓和小猴家庭破產、流浪和死亡的故事,向觀眾講述了貧苦漁民的悲慘遭遇。

這部真實反映中國社會現實的電影讓很多觀眾產生共鳴,上映後曾創造連續放映84天的記錄,打破了當時國產電影上映時間最長記錄。它還在1935年莫斯科電影節上獲得“榮譽獎”,成為第一部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的中國影片。

84年前首部國際獲獎的中國影片《漁光曲》首映,聶耳客串一角色

電影《漁光曲》劇照

影片主創名單中有一個名字引人關注——音樂家聶耳,他在這部電影中有著雙重身份。

主演王人美對聶耳印象十分深刻,她說,聶耳向來開朗、樂觀,“他到哪裡,哪裡就有笑聲和歌聲。”王人美回憶,拍攝過程中,風大浪高,一連十幾天的陰雨天氣導致拍攝一度停擺,劇組不少人暈船、嘔吐,還有人因水土不服病倒了,“看到大家情緒低落,聶耳就有了一個提議。”

84年前首部國際獲獎的中國影片《漁光曲》首映,聶耳客串一角色

從左至右:羅朋、王人美、蔡楚生和聶耳

聶耳提議開一個娛樂晚會,他給自己畫了一個黑臉,自稱“非洲博士”,一會兒表演口技,一會兒即興演說,一會兒又跳起來土風舞,把大家都逗樂了。最後,聶耳還在電影中客串了一個角色。

聶耳本來沒有演出任務,但有演員水土不服病倒了,他就頂了上去,客串了一個遭遇海上風暴倖存的漁民。他頭上戴著一頂破草帽,腰間繫了根細網繩,赤著腳,與另一位扮演漁民的演員一起抬著一隻漁筐,到石浦東門拍攝。聶耳還在石浦學會了搖櫓、撒網捕魚......

《漁光曲》在石浦拍攝時,當地百姓給了劇組許多無償的幫助,攝製組為表達感謝,在當地進行了公開文藝演出,聶耳還登臺表演了小提琴獨奏。

1945年,《漁光曲》被用作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前身)第一支開始曲。

2014年12月26日,中國老電影修復基金會舉行“向經典致敬——中國老電影修復基金啟動儀式”,《漁光曲》等5部影片成為第一批被捐資修復的經典電影。

更多獨家內容,全新互動體驗盡在“下文”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