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經濟|誰能比阿里巴巴活得更長?

第1經濟|誰能比阿里巴巴活得更長?

馬雲在雲棲大會發表演講

今天的阿里十八歲了,我們要有擔當精神;今天的阿里也跟以前不一樣了,大家知道阿里是一個電商,其實電商只是阿里巴巴20%的東西,我們以電商出名,以電商作為切入口,但本質上我們不是一家電商公司,九年以前已經把自己定位成為一家數據驅動的公司,九年間阿里巴巴成為當今少數幾個能夠處理豐富數據源的公司。

今天就規模效應來講阿里巴巴是全世界最大的電商,其實亞馬遜、eBay,以及後面五個的量全部加起來,沒有阿里巴巴大。做到這個,背後是阿里巴巴強大的技術力量支撐。就光一個雙11,技術含量之高,也超過很多人的想象。

我們是以解決問題來判斷,而不是想當然去解決未來,更不以昨天的思路去解決未來。這是阿里巴巴和其他公司不一樣的地方。

阿里巴巴技術研發的擔當是為國家和社會創造未來

阿里巴巴已經不是一家普通的商業公司,我們在這個國家、在這個時代擔當有巨大的責任。十年以前我就在阿里巴巴講:中國電商發展得好,跟阿里巴巴沒有關係;但是中國電商發展得不好,跟阿里巴巴有關係。因為那時候90%的中國電子商務人才在我們公司,我們做得不對,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做得不對。

思考到最後,我覺得阿里巴巴必須是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

我們必須是一家創新的公司,我們要成為國家創新的發動機,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創新;我們必須是一家時代的公司,The company of the century;我們必須是全球化的公司,我們必須代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十年以來我從來沒有改變這個觀點。你只有這樣思考,這家公司的立意才會第一天就跟其他公司不一樣。

有人挑戰說阿里巴巴還有什麼不做的,你到處都在。但我覺得阿里巴巴本身就不應該只是一家電子商務公司,而是國家和社會乃至於世界創新的發動機。就像電是沒有邊界的,你不能說工業可以用電,農業不能用電,我們各行各業都要用互聯網的技術、思想去影響和改變。阿里巴巴必須擔當起這個責任。

第1經濟|誰能比阿里巴巴活得更長?

創立“達摩院”是為了支撐第五大經濟體

正因為貫徹了這個思考,也因為我們對於技術的欣賞和敬畏,阿里巴巴可能是跨界做得最好的公司,是商業和科技結合最好的公司。

到今天,賺錢對阿里巴巴來講不難。十八年來,我考慮的、召集的會議,關於討論賺錢的,沒有超過三個小時。我認為前面的事情做對了,錢自然多;事情沒做對,錢最終都會走。阿里巴巴現在有了錢,就要考慮未來的問題。阿里巴巴把自己定位為一家創造未來的公司,就必須為未來思考問題。

我們這個實驗室定位是什麼?我覺得不應該是Research for fun(為快樂研究),也不應該Research for profit(為利潤研究),而是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為解決問題研究並帶來利潤和快樂)。二十一世紀的公司,只有解決社會問題才能活下來,不解決問題活不下來的。

For fun走得太遠,for profit走得太近,都走不長。一個企業做得多大,在於企業解決多大的社會問題。解決的社會問題越大,責任就越大,利益也就來得更多。這是阿里巴巴思考的邏輯。

今天阿里巴巴的規模已經等於全世界第二十一大經濟體,我們有五億多的月活躍用戶,有巨大的數據,無數的消費者,每天的麻煩遠遠超過大家想象。但是這些麻煩都是科學家們的機會。十年以前我就提出來,阿里巴巴缺的不是工程師,缺的是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計算機專家等等。我們要孕育的是一個社會,而不是一個Company。

阿里巴巴未來二十年的目標是打造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不是我們狂妄,而是世界需要這麼一個經濟體,也一定會有這麼一個經濟體。今天的阿里巴巴有錢,有資源,有人才,有影響力,還有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數據寶庫。這些資源、人才、數據不應該只為阿里所用,應該為世界所用,為未來所用,這是我們真心的想法。

我們建立這個經濟體要完成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讓世界經濟更加Inclusive,第二讓世界經濟更加Sustainable,第三讓世界經濟更加Happy和Healthy。達到這三個目標將為世界解決一億就業機會,服務跨國界的二十億人,為一千萬家企業創造盈利的平臺。

這樣的第五大經濟體需要技術支撐,這中間有太多的技術問題要處理,所以這個實驗室是為未來二十年的經濟體打造的。

“達摩院”要比阿里巴巴活得更長

我希望阿里巴巴有三樣東西可以傳承下去。我個人希望第一是阿里巴巴留下這個實驗室,它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長;第二留下一所湖畔大學,培養企業家,把自己所有的得失告訴人家;再一個,阿里巴巴的公益基金會活得很長。有一天阿里巴巴不在了,這三樣就是我們留給世界最好的東西。

但是要活得長,就未必活得好。蠟燭要燒得亮,那一定燒得很快;你要燒得時間長,一定是沒有那麼亮的。我直截了當跟王堅(阿里巴巴技術委員會主席)講過,這個實驗室絕對不能等資金,這個錢給你就是創業基金,這個實驗室是要掙錢的。要有掙錢的意識,才能活下去,靠撥款的話,那公司有錢你就活,沒錢你就死了,我要的是公司死了,實驗室還活著。這是可以找出好模式出來的,我希望不僅僅靠論文活下來,90%以上研究的東西,不能只在實驗室裡面,必須在市場上。只有這樣,這個實驗室才能走得長。

在成立實驗室方面,我考慮的時間比較長,所以才遲遲推出。真正的科學家和真正的企業家是共性的。第一我們都是樂觀主義者,我們是因為相信才看到的,絕大部分人是因為看到了才相信。如果不相信這個事情會發生,不可能Research for fun;第二我們有擔當精神,我們敢冒風險;第三必須有創新、創造、創意,必須走不同的路。在阿里巴巴做一件事情,我都會問:

你有什麼辦法做得跟別人不一樣,如果做得一模一樣,憑什麼你做呢?

兩個禮拜以前我接到童文紅(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力官)的電話,討論實驗室的名字。我說幹嘛一定要研究院、實驗室這樣的說法,幹嘛不能創造一個自己的名字,我覺得達摩院就很好。她說達摩什麼意思,英文怎麼翻譯,我說就叫Damo,叫著叫著就順了。Google一開始聽著也很奇怪,慢慢就叫出來了;英特爾到現在我也不知道什麼意思,叫著叫著就習慣了。就叫達摩院這個名字好了,叫著叫著,養著養著,愛著愛著,就會越來越喜歡。

十八年過去了,我們現在決定成立這個實驗室,很多人說什麼才是你們的未來,學微軟的模式、還是貝爾實驗室的模式,這個問題探討了不少。上一個世紀的企業,抓住一次機會或者兩次機會,就會成為一家了不起的企業。但在二十一世紀,要成為了不起的企業,必須解決了不起的問題,想成為偉大的企業,必須解決偉大的問題。

所以阿里巴巴希望走出自己的模式,我們會學習IBM,學習微軟,學習貝爾實驗室,學習在過去人類歷史科技發展過程中取得的巨大的經驗和教訓,但我們必須走出自己的路。我們中國很多的思考要填補世界什麼空白,美國以前有,我們必須有一個;蘇聯以前有,我們必須有一個,幹嘛這樣?為什麼中國人不能自己走一套出來?以今天中國的資源,中國的擔當、人材、資本,我們完全可以在科技領域走出自己路,打造自己的一流。我們必須思考達摩院一定也必須要超越英特爾,必須超越微軟,必須超越IBM,因為我們生於二十一世紀,我們是有機會後發優勢的。

以前看社會經濟發展好不好,看電力指數,未來我們是看計算指數;以前我們是否通電、是否通道路,今後我們是要看是否通數據,看互聯網覆蓋能力。我想未來的三十年,各行各業將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未來將不屬於互聯網公司,未來將屬於利用好互聯網公司最好的公司。

現在對未來擔心的人也越來越多,擔心技術將會取代人類,技術將會消滅就業,技術將會拉大財富貧富差異。我相信這全是空擔心,因為技術、科技一定是為了人而存在的。對技術的擔心是因為缺乏對自己的自信,也缺乏對未來的想象力。任何一次技術革命,確實對傳統工業、對傳統技術、對傳統就業帶來衝擊,但是任何一場技術革命都帶來了新的就業。

IT時代是讓自己越來越強大,而DT技術是讓別人越來越強大,讓世界越來越共享。所以IT時代是28理論,DT時代是82理論。DT時代必須強調普惠、必須強調可持久發展,DT時代必須講究個性化,因為只有個性化,才有可能有Happy & Healthy,才有真正的快樂,電子商務將會變成真正的E-Business,將來的中小企業都是跨國企業,將來沒有中國製造、美國製造,只有Made IN Internet。達摩院要做的,就是真正要把技術進行普惠。如果不能把技術做得普惠,讓更多人分享、享受技術的紅利,我相信第一是一定走不久,第二走久了也會被推翻。

五年內,我們對達摩院投入會超過1000億。阿里巴巴不指望靠它賺錢,但是它自己要去掙錢。當然掙錢是靠解決問題,我們有的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是我對研究院定位的思考。(本文有刪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