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斤超過10萬的天價茶背後的危機

19世紀,有兩條路徑,把中國茶葉運到西方:一條向北,由陸路穿越蒙古和西伯利亞到達歐洲;一條向南,由中國南部港口運到歐洲。

由海路運送的茶葉被稱為『tea』,由陸路運送的茶葉被稱為『chai』。美國人喝『tea』,俄國人喝『chai』

發音的差異,緣於茶葉輸送路徑的差異。俄語的『chai』是由中國字茶』的發音而來,英語的『tea』來自於閩南語“茶”的發音『day』

疏通北路的關鍵人物是晉商。山西在地理位置上,處於北部草原體系南部農耕體系的邊緣,晉商們善於在兩個體系之間的貿易中獲益。

《喬家大院》中有這麼一段:喬致庸無意中買到一張茶路地圖,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籌藉資金南下前往產茶地武夷山。

第21集 出發送行

每斤超過10萬的天價茶背後的危機

半年之後,正當大家盛傳喬致庸在南下途中遇難,準備瓜分喬家家產的時候,喬致庸帶著為各家採辦的茶葉回到了祁縣。

第22集 到達武夷山

每斤超過10萬的天價茶背後的危機

隨後,喬致庸又北上恰克圖,直到中俄邊境,憑藉著“義、信、利”和俄國商人簽定了長期合作貿易合同。

第22集 從武夷山運出茶葉

每斤超過10萬的天價茶背後的危機

其實最早來到武夷山販茶的,並不是喬家,是山西省榆次的常氏

常氏第一個攜帶重金,在武夷山購買茶山,組織茶葉生產,同時在崇安縣(武夷山市原稱)的下梅村與鄒氏合作,設茶莊,精製茶葉。

每年茶期,在下梅收購併精製後的茶葉通過梅溪水路匯運至崇安縣城,驗押之後,用車馬運至江西河口。改為水運至漢口,達襄樊,轉唐河,北上至河南社旗鎮,而後用馬幫馱運北上,經洛陽,過黃河,越太行,經晉城、長 治,出祁縣子洪口,於魯村換畜力大車北上,經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歸 化,再換駱駝至庫侖、恰克圖。

萬里茶路

每斤超過10萬的天價茶背後的危機

恰克圖是蒙古和俄國的過境處。在大約150年間,這個地方几乎壟斷了沙俄和滿清兩個帝國的所有貿易。

外貿重鎮恰克圖

每斤超過10萬的天價茶背後的危機

常氏商人長期過著類似候鳥的生活,一年四季走南闖北。學徒培訓長達15年,學習蒙古語、哈薩克語、商品種類、職業道德、實踐鍛鍊。

常氏在對俄貿易中,注重信義,很快將生意做到恰克圖以北的俄國境內,在俄國境內和歐洲開設了幾十家分號,進入東歐腹地縱深約1000公里。

下梅鄒氏,原籍江西南豐,逃荒到下梅村,以伐薪賣柴餬口,後開設茶鋪。

鄒氏恪守信用,騰出倉庫給常氏儲存茶葉,為運貨的駱駝搭建喂料棚。正是與常氏精誠合作,鄒氏暴富。

鄒氏經商恪守『無二值,無欺隱,且不與市井較銖兩』的家訓,又學習晉商經營之道,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武夷巖茶出口。

鄒氏祠堂

每斤超過10萬的天價茶背後的危機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福州港開埠,武夷巖茶只需要延閩江而下,就可出口。

憑藉更有利的地理位置,赤石村取代了下梅在茶葉貿易中的地位,下梅茶市開始沒落。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國茶葉整體走向沒落。

一是因為清朝開放口岸,俄國人開始自己生產茶磚。當時俄人在漢口、福州、九江開設茶廠,生產的茶葉足以滿足俄國的市場需求。

到了20世紀初,甚至茶葉開始反方向運輸:從西方輸入東方。俄國人在格魯吉亞地區種植和生產茶葉,反過來運到蒙古草原。今天,絕大多數蒙古人喝的磚茶來自於高加索南部的格魯吉亞。

二是蘇伊士運河開通,中國到倫敦的航程從99天縮短到29天,使得英國大型蒸汽貨輪海上茶葉運輸的成本大大降低。

三是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種植茶葉成功,阿薩姆的低價茶葉不僅讓中國茶商破產,也讓漢口的俄羅斯茶商破產。

然而,很長一段時間,運送到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最好的茶,仍然經由恰克圖出口俄國。這些茶被稱為“家族茶”,由武夷山製茶世家做成。

如今,漢口茶市早已消失,下梅村還剩下幾棟老屋。武夷山出產的茶葉,大部分被國人消費,錫蘭和肯尼亞是茶葉出口最多的地方。

下梅村很小,走一圈不到20分鐘,然而進去卻要花60元門票。

下梅村

每斤超過10萬的天價茶背後的危機

因仰慕鄒氏,特地去他們居住的大夫第拜訪。牆上是明星們來的合影,坐以下來第一句就是:“我是鄒氏第28代媳婦,我女兒是第29代傳人。”

我已經拜訪過多位非遺傳人或製茶世家,並沒有一家如此介紹自己。

據說鄒氏後人開的這個茶葉公司,是29代傳人鄒曉林,2011年申請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的項目扶持資金,創辦了“鄒府家茶”品牌。

有著祖輩聲譽的背書,每年賣給遊客幾百萬的茶葉,當然是輕輕鬆鬆。

然而,在鄒氏大夫第喝到的巖茶,卻是我去武夷山喝到的最差的一道茶。

另外一間老屋,主人不在,佈置卻比大夫第更有意境。

某村民書房

這個村大部分人都姓鄒。在2001年前,鄒氏後人完全不知道祖先的顯赫歷史。曾經很長時間內全靠幾畝薄地艱難度日,雖有些茶樹,但一度因為不值錢差點砍掉。

後因退休教師鄒全榮的考察,才整理出來家族史。大概因此,後人得以使用“鄒氏”的品牌。

常氏、鄒氏的衰敗,亦令我反思良久。

我國有每斤超過10萬的天價茶,卻沒有一個世界級的茶葉品牌。

不種植茶葉的英國,卻有著全世界最牛的茶葉公司。

中國的技藝,依賴於家族傳承。

中國的渠道,依賴於壟斷和關係。

中國的茶葉,講究山場、氣候,卻不講究質量穩定和產品標準化。

中國的茶道,講究繁瑣的工具儀式,卻不研究便捷泡法帶來感官享受。

在符合一定滋味水準的基礎上,一定是製作機械化、產品標準化、品飲便捷化、價格親民,才能重振中國茶業。

到今天,就算是流水過億的茶企,大部分仍然稱不上是現代企業。他們的茶葉即使賣得再貴,天花板也很清楚。

當然,有那麼一片好的茶田,此生不用為生存憂慮,已經很好了。

每斤超過10萬的天價茶背後的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