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小说并不等于自传,高尔基的神秘生平受质疑

在中国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曾经影响过几代青少年,“70后”往前的人差不多都是看着同名的小人书长大的。我是在还不认字的时候看的小人书,那时经常抱着每页画面苦思冥想,“这到底是在讲什么呢?”偶尔也有大人或上了学的孩子给我讲几页,但大部分情节还是要靠我自己通过画面脑补出来。

自传体小说并不等于自传,高尔基的神秘生平受质疑

高尔基在书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地道的苦孩子,幼年丧父,11岁即为了生计走上社会,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面包房、轮船上做过杂工、装卸工。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但他并未因此成长为愚钝劳碌、内心阴暗的人,若用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解释,可能主要得益于他在童年时期得到过外祖母毫无保留的疼爱与呵护,外祖母给他讲过的那些优美的童话故事,深深镂刻在他幼小的心田,影响了他未来的文学创作。

自传体小说并不等于自传,高尔基的神秘生平受质疑

高尔基与托尔斯泰

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后来他提出要“要美化人,美化生活”,甚至不惜通过“美化”、“虚构”来显示人生的亮色,使人们不至于因现实的可怕而沉沦和绝望。这一理念单从创作角度来说也勉强能说得过去,但后来引领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宣传/创作导/向,可能也是他本人始料未及的。

自传体小说并不等于自传,高尔基的神秘生平受质疑

这种“美化理念”一不小心还有反噬到他自己的风险。有人在创作上抓他小辫说,高尔基的流浪汉用的都是“有教养的语言,而且是诗一样的语言”,更有人引申出他并不熟悉真正的底层人的生活,甚至考据出他本来就来自于资产阶级阶家庭。而且在他自传体三部曲出版之后,在苏联文化界如日中天的高尔基并未出版过自己真正的生平传记。也就是说他并未完全把自己的生平告诉读者。其实即便是写了自传的人也是可以有所掩饰回避的地方,但高尔基干脆回避,这倒是挺符合他的某些风格。

自传体小说并不等于自传,高尔基的神秘生平受质疑

高尔基与契诃夫

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曾在他的《古拉格群岛》中提及,高尔基曾到索洛维茨岛去“考察”劳改营,有一个男孩在一个单独场合向高尔基揭发了劳改营的恶行。。。高尔基也曾在离开时的意见薄上留下隐晦含混的字句。据说之后还曾百般推脱,不愿意发表对对索洛维茨岛劳改营的赞颂的文章。只是以雄鹰和海燕的名义宣称拿索洛维茨岛来吓唬人民是毫无根据的,宣称犯人在那里生活的非常好,改造的也很好。

自传体小说并不等于自传,高尔基的神秘生平受质疑

解冻之后,关于高尔基的争议观点很多。有人认为他已经曲折地斗争过了,也有人说他已经丧失了作家应有的“超然于任何集团和利益之上的是非标准和真/理标准”。若用更世俗的观点来看,都是为了生活嘛,被沙皇流放到意大利的高尔基,生活已经频临绝境,回到苏联,为苏维埃唱赞歌本来也是一种交换条件。拿人钱财替人遮羞。也解释得通。

自传体小说并不等于自传,高尔基的神秘生平受质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