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有金馬一躍金萬兩,城門本為學興我文昌堂

金馬門算的上是老蕪湖人耳中常聽到的地名了,“晨入紫禁宮,待詔金馬門。”在我的理解中,之所以叫金馬門完全是因為此門之後便是大成殿,再往後便是儒林街以及科舉鄉試的地方。文人貢生多想聲名,金馬入門高中榜上,取一個如此寓意的吉祥之名,待到趕考之日從此們徑直走向考場以求功名的。據說在蕪湖城垣建好之後,蕪湖儒學生員“文運不振,溫馨難照”,參加鄉試考中貢生、舉人、進士的極少,於是鄉紳們認為是城牆阻隔了山川靈秀之氣。當地鄉紳們紛紛主張在入學門前把阻隔“文運仕途”的城牆鑿開,闢一座新城門。所以金馬門的來歷是這個說法還是可靠的。

蕪湖有金馬一躍金萬兩,城門本為學興我文昌堂

據蕪湖縣誌記載,萬曆四十年京兆理周於藩到蕪湖謁廟督學,地方官紳在儒學泮池為他舉行宴會。見文廟面朝城南,位置促狹,將荊山秀峰屏蔽在高牆之外。南面有山名為“白馬”東南有山名為“大小荊山”,固和兩山之名諧音寓意為“金馬”。金馬門正對文廟大成坊,回視欞星門,彷彿就嵌在金馬門中。古人為城門命名還講究卦象與方位,金馬門位於古城東南方,位於巽卦和離卦之間。《易·賁》:“文明以止,人文也。”取名“金馬門”,寓意莘莘學子們都能登堂入仕,金榜題名。無奇不為書,無典不為故。關於金馬門當然有著一段不一樣的傳奇說辭,來表面這門的非凡來歷,僅僅是上述寓意過於平凡了些。

蕪湖有金馬一躍金萬兩,城門本為學興我文昌堂

傳說蕪湖縣南門靠青弋江岸邊,住著一個擺渡的人。這老人長年累月以擺渡為生。他一生孤寡無牽無掛。不論過渡的人有線無錢,颳風下雨,他都照擺不誤,就算得了幾個擺渡錢碰到窮苦人,他也就隨手施捨了。一天,正是大雪封門的三九天,岸上來了三個過渡人。一孩子,一個白衣少年,一個長著八字鬍子的老頭。三個人上了船都個不吱聲。只有那小孩凍得嗦嗦地抖,腳上無鞋子,又紅又腫。老人看了很不忍心,不僅不要他的擺渡錢,還從腰裡掏出一串錢,叫他買雙鞋子穿。

蕪湖有金馬一躍金萬兩,城門本為學興我文昌堂

白衣少年看在眼裡,想說什麼,卻又沒說出口。那八字鬍子的老頭只在一邊直勾勾的望著白衣少年出神。又過了一些日子,老人的風溼病犯了,兩條腿又酸又痛,可摸摸荷包,連看郎中和抓藥的錢也掏不出來,只好忍受著,照舊擺人家過渡。光陰如梭轉眼一春,白衣少年又來過渡,一上船,二話沒說就掏出一兩銀子,要老人快去看郎中,抓幾服中藥吃吃。老人很納悶悶,心想:這可真是怪事他怎麼知道我要看郎中,抓藥吃呢?又怎麼就曉得我荷包裡沒錢呢?雖然這一兩銀子好比雪中送炭,還是不肯要。白衣少年無法子,也只好拿了回去,每天仍然從這裡過渡,有時候推三拉四地多給幾個過渡錢。忽然有一天長八字鬍的老頭來到老人的家裡。一進門,他就把門關上,把老人拉到房裡,嘰嘰咕咕地說了一稻籮話,臨出門的時候,一再關照著老人要千萬千萬千千萬,切莫誤了大事。老人卻心不在焉,只是點頭哼了一聲。

蕪湖有金馬一躍金萬兩,城門本為學興我文昌堂

原來那長八字鬍子的老頭是個拾寶回子,能看得出藏在石頭裡的寶貝,壓在大山中的金銀。那白衣少年是這青弋江對面大荊山中的一匹金馬變的,拾寶回子費了很大的功夫,才識出了這少年是匹金馬。於是,他便前來和老人商定了捉住這匹金馬的辦法,答應金馬捉住後,分給老人兩條馬腿。老人是個老實人,他想:要金銀作何用呢?一匹好端端的金馬,又不犯法,為何要逮住砍得四分五裂呢?不必聽他胡說八道約定的這一天到來了。果然,天還沒大亮,那白衣少年就來過渡了。正在這時候,拾寶回子也趕到了,一見渡船船頭上沒有掛上他丟下的那張大旋網,心裡已涼了一半,又見老人壓根兒就沒有點想逮金馬的樣子,不由得又慌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來個先下手為強了,隨手向船上拋來一把靈芝草。

蕪湖有金馬一躍金萬兩,城門本為學興我文昌堂

白衣少年見靈芝草快要落到船上,頓時把臉一抹,變成一匹渾身黃燦燦、光閃閃的金馬,回頭向老人點了三下,一揚馬尾,騰起四蹄、長嘯一聲,騰空而起,上了南岸,直奔大荊山,一頭鑽了進去。老人這才輕鬆地舒了一口氣,一低頭,卻發現船板上有一泡馬糞,還在冒著熱氣。老人正想拿鍬把它剷下河去,卻見那馬糞立刻變成了一堆金子。老人眼睛一亮,一腳把它踢進了船艙。靠了這堆金子,老人修橋補路,救濟窮人,直到把金子花完為止。事後,這件事也傳開了。金馬,過渡的那座城門,就被人們稱為“金馬門”,一直傳到今天。

蕪湖有金馬一躍金萬兩,城門本為學興我文昌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