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有金马一跃金万两,城门本为学兴我文昌堂

金马门算的上是老芜湖人耳中常听到的地名了,“晨入紫禁宫,待诏金马门。”在我的理解中,之所以叫金马门完全是因为此门之后便是大成殿,再往后便是儒林街以及科举乡试的地方。文人贡生多想声名,金马入门高中榜上,取一个如此寓意的吉祥之名,待到赶考之日从此们径直走向考场以求功名的。据说在芜湖城垣建好之后,芜湖儒学生员“文运不振,温馨难照”,参加乡试考中贡生、举人、进士的极少,于是乡绅们认为是城墙阻隔了山川灵秀之气。当地乡绅们纷纷主张在入学门前把阻隔“文运仕途”的城墙凿开,辟一座新城门。所以金马门的来历是这个说法还是可靠的。

芜湖有金马一跃金万两,城门本为学兴我文昌堂

据芜湖县志记载,万历四十年京兆理周于藩到芜湖谒庙督学,地方官绅在儒学泮池为他举行宴会。见文庙面朝城南,位置促狭,将荆山秀峰屏蔽在高墙之外。南面有山名为“白马”东南有山名为“大小荆山”,固和两山之名谐音寓意为“金马”。金马门正对文庙大成坊,回视棂星门,仿佛就嵌在金马门中。古人为城门命名还讲究卦象与方位,金马门位于古城东南方,位于巽卦和离卦之间。《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取名“金马门”,寓意莘莘学子们都能登堂入仕,金榜题名。无奇不为书,无典不为故。关于金马门当然有着一段不一样的传奇说辞,来表面这门的非凡来历,仅仅是上述寓意过于平凡了些。

芜湖有金马一跃金万两,城门本为学兴我文昌堂

传说芜湖县南门靠青弋江岸边,住着一个摆渡的人。这老人长年累月以摆渡为生。他一生孤寡无牵无挂。不论过渡的人有线无钱,刮风下雨,他都照摆不误,就算得了几个摆渡钱碰到穷苦人,他也就随手施舍了。一天,正是大雪封门的三九天,岸上来了三个过渡人。一孩子,一个白衣少年,一个长着八字胡子的老头。三个人上了船都个不吱声。只有那小孩冻得嗦嗦地抖,脚上无鞋子,又红又肿。老人看了很不忍心,不仅不要他的摆渡钱,还从腰里掏出一串钱,叫他买双鞋子穿。

芜湖有金马一跃金万两,城门本为学兴我文昌堂

白衣少年看在眼里,想说什么,却又没说出口。那八字胡子的老头只在一边直勾勾的望着白衣少年出神。又过了一些日子,老人的风湿病犯了,两条腿又酸又痛,可摸摸荷包,连看郎中和抓药的钱也掏不出来,只好忍受着,照旧摆人家过渡。光阴如梭转眼一春,白衣少年又来过渡,一上船,二话没说就掏出一两银子,要老人快去看郎中,抓几服中药吃吃。老人很纳闷闷,心想:这可真是怪事他怎么知道我要看郎中,抓药吃呢?又怎么就晓得我荷包里没钱呢?虽然这一两银子好比雪中送炭,还是不肯要。白衣少年无法子,也只好拿了回去,每天仍然从这里过渡,有时候推三拉四地多给几个过渡钱。忽然有一天长八字胡的老头来到老人的家里。一进门,他就把门关上,把老人拉到房里,叽叽咕咕地说了一稻箩话,临出门的时候,一再关照着老人要千万千万千千万,切莫误了大事。老人却心不在焉,只是点头哼了一声。

芜湖有金马一跃金万两,城门本为学兴我文昌堂

原来那长八字胡子的老头是个拾宝回子,能看得出藏在石头里的宝贝,压在大山中的金银。那白衣少年是这青弋江对面大荆山中的一匹金马变的,拾宝回子费了很大的功夫,才识出了这少年是匹金马。于是,他便前来和老人商定了捉住这匹金马的办法,答应金马捉住后,分给老人两条马腿。老人是个老实人,他想:要金银作何用呢?一匹好端端的金马,又不犯法,为何要逮住砍得四分五裂呢?不必听他胡说八道约定的这一天到来了。果然,天还没大亮,那白衣少年就来过渡了。正在这时候,拾宝回子也赶到了,一见渡船船头上没有挂上他丢下的那张大旋网,心里已凉了一半,又见老人压根儿就没有点想逮金马的样子,不由得又慌了。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个先下手为强了,随手向船上抛来一把灵芝草。

芜湖有金马一跃金万两,城门本为学兴我文昌堂

白衣少年见灵芝草快要落到船上,顿时把脸一抹,变成一匹浑身黄灿灿、光闪闪的金马,回头向老人点了三下,一扬马尾,腾起四蹄、长啸一声,腾空而起,上了南岸,直奔大荆山,一头钻了进去。老人这才轻松地舒了一口气,一低头,却发现船板上有一泡马粪,还在冒着热气。老人正想拿锹把它铲下河去,却见那马粪立刻变成了一堆金子。老人眼睛一亮,一脚把它踢进了船舱。靠了这堆金子,老人修桥补路,救济穷人,直到把金子花完为止。事后,这件事也传开了。金马,过渡的那座城门,就被人们称为“金马门”,一直传到今天。

芜湖有金马一跃金万两,城门本为学兴我文昌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