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优秀毕业生”享受“特权”是对公平的践踏

前段时间,某大学规定毕业典礼只允许10%的“优秀毕业生”到规定场所参加毕业典礼,其他人在教室观看典礼直播,而毕业生家长只能在另一间教室看直播,引发网友激烈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对毕业生的不尊重,剥夺了毕业生最起码的权利,也是一种非常不人性的规定;还有人认为让“优秀毕业生”享受“特权”是对公平的践踏;甚至有人觉得学校领导“脑子进水了”,出这么个馊主意,会让毕业生在离校后对母校有很不好的印象。

高校“优秀毕业生”享受“特权”是对公平的践踏

事情经过网络发酵,已然对该校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近日,该校对2018年毕业典礼做出调整:在主校区西操场举行,全体毕业生及家长均可参加。同时该大学也对之前做出“不科学”的规定进行了解释:受时间、天气、场地因素的影响;没有充分尊重大学的意见。学校顺应民意,迅速做出改变,让所有毕业生以及学生家长都有机会到现场感受毕业典礼,可谓尽善尽美,事情也算圆满解决。

高校“优秀毕业生”享受“特权”是对公平的践踏

毕业典礼是大学生告别校园的一个仪式,每位毕业生都有权利参加,任何人都不应该剥夺他们参加毕业典礼的资格。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毕业典礼是不可或缺的。“优秀毕业生”才有资格参加毕业典礼是一种活生生的歧视,是对“公正、平等、尊重”的践踏。而类似这种“差别对待”的规定,在大学校园里时而有之,让一些人心寒,更让许多人无奈。为了学校的荣誉和自身的“安全”,大学生通常不会对学校的不公平对待发声。但这次事件却被一位本校毕业生公开“质疑”,笔者要给这位毕业生一个大大的赞,赞他的勇敢、赞他的真诚、赞他担当。正是因为这位大学毕业生的“质疑”,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才导致学校做出了调整。学生争取到了权利,学校也了解到“大学生不再是好捏的软柿子”。

高校“优秀毕业生”享受“特权”是对公平的践踏

10%的“优秀毕业生”撑不起一所大学的荣誉,且不说“优秀毕业生”评选方案的公正性,就以社会影响力论,10%的毕业生能代表整个学校吗?一所大学的名气、声誉是所有毕业生辛勤工作、努力奋斗所得到的口碑积攒下来的。无论是不是“优秀毕业生”,他们在社会上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母校。所以,请不要落下那90%的“普通毕业生”。再者,“优秀毕业生”只是一个称号,只代表过去,未来如果不努力,优秀的人也会变得不优秀。同样,不优秀的人若一直保持奋斗,一定会变得优秀。

令笔者疑惑的是:“优秀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固定“优秀率”?除了“优秀毕业生”,高校每学年都会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大学生”,俗称评优评先。这个比例基本固定,有的大学限定在15%,有的大学会多些,但几乎没有超过30%的比例。而且一旦这个比例确定下来,该高校会在较长时间里所有院系都执行这个统一标准。

高校“优秀毕业生”享受“特权”是对公平的践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每年所有院系的“优秀大学生”占比都是15%或者其他呢?简单举个例子,某大学大二年级有5000个学生,若按15%计算“优秀大学生”,也就是大二年级会有750个“优秀大学生”,难道每年真的只有这750个大学生“优秀”?其他4000多名大学生就不优秀吗?又为什么今年是750个大学生“优秀”,明年还是750个大学生“优秀”呢?难道第二年优秀的学生就不能多点或者少点吗?

而国际上的某些名校,它们的“优秀率”不会固定,若一个班学生全部优秀最好,这不正好说明老师教得好、学生学得棒吗?

大学固定“优秀率”会让教育变得呆板、无趣,会毁了教育的“活泼性”。回过头想一想,如果大学培养的“优秀大学生”只占很少比例,是不是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有些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