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五個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時代變遷之下,我們要追求怎樣的教育?

看點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國人關注的焦點。不僅僅是因為,近千萬年輕學子將在這幾天迎來人生的一項重要挑戰,還因為,高考是許多人記憶中難忘的一幕。今天,外灘君為大家帶來的文章講述了一個家族中的三代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四十年來,高考在不斷地調整以適應時代的變遷,這反映的其實是人們對教育的目標和追求的變化。本文的作者,受益於高考,但並未給自己的孩子安排同樣的道路。那麼,在她眼裡,高考究竟意味著什麼?當前,人們又該追求什麼樣的教育呢?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從1977年12月的那場冬季高考,到1978年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一命題,再到今年的高考,轉眼間40年過去了。我們家族裡,從我父母那一輩,直到我們這一代人的小孩,有五個人經歷了高考。

這五個人是我父親,我們姐弟三個,還有我姐姐的女兒。我父親72歲了,1946年出生,我外甥女18歲,2000年出生。我們家見證了高考的40年。高考,對我們一家人來說,不止是一場考試,更是人生雋永的記憶。

在我們家5個人身上分別發生的高考故事,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我們一家人的人生,命運,生活狀態和幸福指數。

父親的高考:走出海島

1977年冬季,文革結束了,東北的一個小城,下了好大的雪。

12月23-24日,我的父親和比他小10歲的弟弟一起坐在冰冷的考場裡,穿著臃腫的布面棉襖,正在忙著答題。這聽起來很像電影《高考1977》裡面的場景。絕無僅有的一場冬季高考,就是這樣把11年間積壓的570萬考生,從山村,工廠,礦山,漁鄉,營房,牧場,學校吸到了考場。

我的父親是漁民的兒子,通過高考,他離開了下鄉的漁村,成為一名老師,也算躋身知識分子之列了吧。這好像一句話就說盡了的人生,其實還是有很多故事的。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父母親讀書讀到高二那年(1966年),文革爆發了,考大學的夢想破滅了。之後的上山下鄉浪潮,我的父母回到了父親的出生地,一個邊陲海島,我至今清楚的記得島上的邊境海軍駐軍。

10年文革期間,父親大部分時間都在村裡的小學教書養家。從70年代初到中期,我們姐弟三個先後出生。本來,日子也許就會一直這樣過下去,也許今天的我還生活在那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島上。但是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一切都變了…

發榜的日子到了,我的父親考取了,我的小叔叔落榜了。雖然小叔叔去參加考試時是十八九歲,真正的適齡考生,但是因為十年文革,沒怎麼好好上學,而我父親全是靠10多年前的老底子。

發榜後,我父親被分配去讀師範學院,去讀大學這件事情,遭到了奶奶的極力反對。那時我的父親已經是3個孩子的爹,如果爸爸去讀書,媽媽和3個年幼的孩子就會失去一切經濟來源,真的要喝西北風度日了。

但是經過多次家庭會議以後,我的姥爺堅持認為這個書一定要讀(不知道他是否有“讀書改變命運”的意識和喊出過這樣的口號)。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娘四個去投奔了姥姥、姥爺四年。

父親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一所中學教書,不久後我們一家五口人才得以團聚。我的母親以“老三屆”的墨水,在師資奇缺的那個80年代初,很快也開始在學校裡教書。我們家分到的房子竟然就是父母讀中學時上課的教室(同樣的一間!)改造成的,當時已經快有100年的歷史了。

我們讀書時的很多老師都是父母以前的小學和初中同學。我們姐弟三個就是在父母或者他們的同學執教的學校讀完了小學和中學。而此時我的老家,那個海島上的孩子,很多都是初中就輟學了。

我的父親在被分配到的中學教了接近30年的數學,以高級教師職稱於2007年退休。可以說沒有爸爸的高考,就沒有我們姐弟三人的高考。我們可能至今還和海島上的親戚們一樣,生活半徑距離海島不超過200公里。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姐弟三人的高考:走出小城

1989年北方小城 我的姐姐參加高考

填報志願和錄取 :父母靠微薄的工資來供我們讀書,一直都是秉持著“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 ”的信念。

八十年代的中國還要使用糧票。(注:糧票是中國從1955年到1993年發行的一種購糧憑證。那時候,城鎮居民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以糧票為代表的票證,是中國因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商品短缺的見證。)所以在我們家一直有一個“帶著眼淚“的”笑談“,當老師的父母,在幫姐姐填報志願時,在考慮要不要報考”糧食學校“,以後用糧票就不用愁了。

最後姐姐考取了一家商學院的會計專業。姐姐還沒有從商學院畢業,糧票就被廢除了(1993 年,糧油實現敞開供應,糧票已無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長達近40 年的“票證經濟”就此落幕。)

參加工作:我的姐姐大學畢業以後,幫助家裡還清了因為我們姐弟三人讀書欠下的債務,還幫助父母支付我的大學學費。她的丈夫是大學同學,畢業後結婚生子。姐姐在自己的財務和金融領域讀了雙博士,博士後進站,做過大學教授,目前在頂尖的會計師事務所當專家。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1994年北方小城 我參加高考

填報志願和錄取:雖然糧票廢除了,可是父母的“窮人思維”還是根深蒂固,他們幫我選擇了讀財經院校。因為在我入大學前的那幾年,大學還是包分配的,財經院校的人基本都是被分到國家財經財政部門。

但讀書時的我博聞強識,志向是法律。今天的孩子比較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如果有衝突,也可能會和父母據理力爭。但在我那個年代,即使我說我的志向是法律,也還是懵懂的,所以填報志願的事情都是父母包辦的,也不記得老師和學校給過任何方面的指導。

去大學報到的第一天,歡迎我的學姐學兄們說了一句讓我鬱悶了好幾年的話,“這就是咱們系的狀元啊”。後來我才知道,我是我們系那年的最高分,比第二名足足多考了將近30分。為此我鬱悶了很久,感覺自己是一隻來到了雞群的鶴……

多年後,我有時也會想如果當初怎麼怎麼樣,我的人生就會怎麼怎麼樣的問題。也許今天的我是個光鮮的大牌律師……但是我覺得,人是不能脫離當時所處的時代和背景,來談“如果”這個問題的。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在我就讀的高中,大部分都是農家子弟,對於當時的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考上大學的問題,而不是考上什麼專業的問題。還根本沒到什麼孩子的興趣啊,合適的專業和填報志願指導這個層面。

舉個直觀的例子就是,肚子很餓的人先要解決吃飽的問題,再解決色香味俱佳,怎麼賞心悅目的問題。所以如果我的志願報的好,會怎樣怎樣,在我的人生裡,其實是不存在的“如果”。

因為1993年的高考改革,施行“招生並軌,繳費上學”,94年我上大學時要繳納不菲的學費,並且我畢業的時候也沒有包分配了,所以當時頗有些生不逢時的抱怨,怎麼這些改革都讓我趕上了呢。如果沒有父母的“勒緊褲腰帶”和姐姐的資助,我的學業也不一定會很順利。

參加工作:我大學畢業後,去了國家外經貿委的下屬企業,是一份讓父母滿意到不行的工作。可是不到兩年,我就辭掉了這份“鐵飯碗”,開始了上下求索的折騰。做過貿易,讀過書,最近15年間在外企工作一直做到高管。嫁了一個熱愛中國文化的英國人,有兩個小學階段的女兒,生活的很幸福。

1995年北方小城 我的弟弟參加高考

填報志願和錄取:弟弟是個理工科的好苗子,腦子很聰明,到了弟弟的志願填報,我清楚的記得當時家裡還是給予了不少重視的。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事後諸葛亮的我,認為當時應該給弟弟選擇基礎學科,類似數學、物理之類的,為將來做嚴肅的科學和學術研究打下基礎,也算不浪費一個理科好苗子。但是我的弟弟最後填報的竟然是一家頂尖的理工科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我個人認為,可能是我父母的“窮人思維”又一次發揮了作用。

參加工作:弟弟大學畢業以後去了中科院的化學物理研究所做財務工作,後來到美國做“訪問學者”,再後來脫離了體制,自己做起了生意。現在兒子也12歲了,再過6年也要參加高考。

2018,零零後外甥女的高考

感覺我們姐弟三個的高考彷彿才是昨天,而下一代已經茁壯成長到了高考的年齡。

我的外甥女出生在哈爾濱,轉學到北京讀中學之前,她也算老師眼裡的“問題兒童”,當時的老師認為她有多動症傾向,擾亂課堂秩序,不喜歡她。

當我的姐姐姐夫為了孩子的教育舉家遷往北京的時候,可能也不一定有將來要把女兒送入清華和北大的宏願。但是北京作為一線城市,可以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更先進的教育理念,確實讓孩子如花般綻放。

轉入實驗中學的外甥女給了我們很多驚喜,多年來她的父母踐行的“人文教育”在她身上生根發芽結果。她不但在多個全國頂尖的作文比賽,英語辯論大賽,英語演講等方面常常折桂而歸,而且她通讀古今中外,歷史、文學、哲學各方面的見識和水平都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期望,她的博學多才和哲學思辨能力讓我和我老公非常折服,總是感慨:這就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向。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她基本沒有上過什麼補習班和特長班,但是她一直都是同齡人之中的佼佼者。她的目標是北大,雖然有其他大學的保送名額,和香港大學等拋來的提前面談提前錄取的橄欖枝,她都非常淡定地說,“我要考北大”。

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這和我們姐弟三個當年的懵懵懂懂和父母包辦是非常不同的。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姐姐姐夫總是很淡定也很有耐心的引導,堅持自己的初衷,用“全人教育”的理念培養孩子,相比較而言,我和我老公則顯得更為焦慮和不淡定。

我非常希望我的外甥女可以考取北大,繼續她熱愛的人文學科的深造。感覺在自己的身上沒有實現的求學夢想可以在她的身上延續。我弟弟的兒子再過6年也要面臨高考。而我的兩個女兒從上學的第一天起,就選擇不走體制內,選擇了雙語和國際學校,所以她們是不可能知道高考為何物了。

不論是否高考,我們都希望下一代接受最好的教育,尤其是最好的人文教育,為今後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這一點上是共通的。

我的思考

到這裡我家五個人的高考故事基本講完了,但我的思考一直沒有停止。

我確實覺得“高考可以改變命運”。如果沒有我父親參加1978年的高考,就沒有我們一家人的今天,我父親的高考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命運。

但是在如今的時代,對於像我外甥女這樣的00後來說,我要說的是“高考也許可以改善命運”,但真的不再是“改變”這麼大的幅度了。

原因在於每一代人的努力都會對下一代人帶來深遠的影響。我們姐弟三人的高考和之後在人生之路上的努力,讓我們終於可以躋身所謂的中產階層。站在這個高度上,我們的孩子如果通過高考,進入更好的大學,就會有不一樣的視野和見識,也會為以後的社會發展打下好的基礎。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其實這種“改變”“改善”的差別,也反映了高考40年間,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和中國國力的崛起。這種變遷也可以從填報志願,擇業和工作後的發展看出來。

在填報志願上,時代在變遷,選擇的出發點也在變遷。外甥女和我們姐弟做出選擇的出發點完全不一樣。外甥女是基於她的理想和熱愛,而我們姐弟三人當年的選擇是基於抓住一個走向更廣闊世界的機會。

在大學畢業以後的工作選擇上,姐姐最後選擇離開了高校,扔掉了教授的頭銜;弟弟選擇離開了中科院體系;我選擇離開了外經貿委體系,勇敢選擇了我們想要的工作和生活。其實這些選擇也都和當時的高考改革和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在包分配的年代,要衝破體制上和思想上的好多東西,可能會更難。

時代的變遷帶來物質上的豐足,讓我們這一代人可以去實施“全人教育”,“素質教育”。而這種素質教育結果的顯現,我外甥女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她的樂觀豁達成熟,和對古今中外的人文學科的理解和掌握,讓我由衷的覺得這個孩子具有了國際視野和高度,前途無量。

最後我想說的是,人生的路很長,高考提供了助力,是改變或者改善命運的工具之一,但是父母對於我們的教育和性格培養,我們的人生閱歷和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後都會深深地影響我們的生活狀態和幸福指數。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麼?不就是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更全面的人,對生活永遠懷著新鮮的感知,對生命充滿感恩的人麼。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外灘教育與臺灣語文名師陳麗雲

她也是港、澳、臺等地教材編寫專家

首次推出

《暑期魔法寫作班》

點擊下圖,立即購買

三代五个人跨越四十年的高考故事:时代变迁之下,我们要追求怎样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