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10年丨塑料袋仍是“主角”嗎?

“限塑令”10年丨塑料袋仍是“主角”吗?

限得住大型商超 限不住邊邊角角

河北邯鄲一位蔬菜經營者楊勇說,不少人在農貿市場買東西都會討價還價,自然不願意額外再花錢買塑料袋。如果市場上只有他這裡強制收錢,肯定會影響生意。

塑料袋需求依舊旺盛 不環保產品仍然佔多數

“限塑令”對減少白色汙染、保護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一些行業的快速發展對塑料袋的需求卻仍然非常旺盛。

日益壯大的快遞行業也是塑料袋使用“大戶”。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快遞塑料袋約68億個。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副院長王黎介紹,一些快遞企業,儘管外殼為紙箱,但紙箱中仍大量使用塑料袋、膠帶等,包裝也多為一次性包裝,很難進行有效回收利用。有關業內人士指出,當前快遞包裝使用的塑料袋及相關製品大多數是不可降解的。

吉林省從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禁塑令”,在全省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但一些人仍在“鑽空子”。“有的人在買不可降解袋子的同時,也會買一捆可降解的,萬一有人來查的時候趕緊換上。”一位塑料袋經營者說。一位水果銷售攤主表示,市場上不少人用的袋子都是有人統一送貨上門,一般50個一捆只要3元錢左右。

嚴管底氣不足 “限塑令”亟待升級

針對超薄塑料袋屢禁不止的情況,邯鄲市工商局市場處負責人表示,農貿市場、小商店屬流動作業,通常與執法人員“打游擊”。而小生產廠家,是一間廠房、幾臺機器就可生產,常處“地下狀態”,並且大多是熟人生意,單線聯繫銷售,隱蔽性較強。另外,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淡薄,凡事圖方便,也加大了“限塑”治理的難度。

有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表示,處理一起違規銷售使用不合格塑料袋的案件往往要經歷調查取證等多道程序,執法部門人員有限,對於普遍性違規行為難以根本性長效治理。有業內人士透露,在一些地方,小型塑料袋生產企業總是很“默契”地在執法前幾天關閉,風頭過去後再恢復生產。

專家指出,當前關於限塑的倡導性、鼓勵性措施多,缺乏嚴格執行的相關法規條款,效果很難保證。“'限塑令’很有意義,但不能只停留在倡導層面,也要更加註重強制性的要求,比如,進一步從法律法規層面細化相關規定,以及明確違反相應規定的懲處措施。監管部門,也要進一步強化監督與檢查。”王黎說。(劉碩、趙鴻宇、梁建強、翟永冠)

新華金融客戶端:權威財訊盡在“掌握”,掃碼或長按二維碼下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