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正念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正念

7.正念

正念,就是要保持清醒的明覺,確確實實地瞭解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為,以及所遭遇的事。

佛告訴我們說:“我們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念所造成的。”(這是《法句經》開頭第一句話。)所以,人必須要有正確的心念。要怎樣才能達到正確的心念呢?就是對於一切事物要保持不斷的警覺和深入的觀察,以期獲得正確的認識。佛教提出了“四念處”作為我們修行的方法:

(1)觀身不淨——我們的身體充滿著糞、尿、汗臭,汙穢不堪。美麗、潔淨只是暫時的,年老了或一場病下來就不美麗了,三天不洗澡或一場運動下來就不潔淨了。因此,不要迷惑於外表的美麗與潔淨,要努力修養自己的心性,只有我們的“佛性”才是出自汙泥而不染的。

(2)觀受是苦——受就是苦和樂的感覺。世間的快樂都是暫時的,苦和樂是孿生兄弟,如影隨形。一對新人挽手步入了結婚禮堂,當莊嚴動人的音樂響起,掌聲雷動,萬人祝福——但今日的相逢已註定了來日的別離(就是愛別離苦),死亡的陰影已經佈下了天羅地網,他們永遠無法逃脫。又,愛得愈深,痛苦也愈深;今日的山盟海誓,就是明日的肝腸裂斷。又何曾有一絲兒真實?

世上的快樂是因緣所生的。所謂“家庭的快樂”,必須建立在家庭中每一個分子的健康與合作。如果有人意外死亡或彼此鉤心鬥角,那麼這個家庭就破碎了,快樂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緊接而來的就是痛苦。

又所謂“做官的快樂”,也是不實在的,有一天不能做官了,懊喪、痛苦也就來了。因此,我們不必汲汲於虛名假譽的追求,應該多修養品德,淨化心靈,只有“涅槃”——超越苦樂的解脫,才是永恆的幸福。(因為苦和樂是相對待的,所以必須超越苦與樂。)

(3)觀心無常——我們的心經常都是受外境的引誘,盲目追求美麗的東西,喜歡美妙的聲音,貪求美味的食物,迷惑於舒適的感受,等等;而且經常“見異思遷”,自己無法控制。所以說:“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它會到處闖禍,會不顧一切地胡作非為,帶給自己莫大的煩惱和苦楚,因此不得不小心。

所以,人要“明心”“修心”。要能做到控制心、駕馭心;不要讓心帶著我們去瞎闖,引誘我們去做壞事。這就是“觀心無常”。(“無常”就是不可靠,有隨時變異、生滅之意。)

(4)觀法無我——宇宙的萬事萬物(即所謂“諸法”),都是隨著因緣而生滅,因緣合則生(像氫氧化合成水),因緣散則滅(像水可電解成氫氧)。因此,在事物的本身並沒有一個長久存在、永不改變的“本體”。

以人為例,人的身體是四大(地、水、火、風等四種元素),四大不調就生病,四大散離就死亡。(如“風”大散離,人沒有呼吸就死了;又“火”大散離,人體冰涼,又怎能生存?)人不能叫自己不生病,也無法叫自己不死亡,人對自己沒有“自主”之權,這就是“觀法無我”的道理。(參閱本章“第一:三法印”。)

“正念”英文翻作“Right Mindfulness”,就是“正確意識”;也有人翻作“Right Concentration”,就是“正當的憶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