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詩詞曾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偉大的文學高峰,上至天子百官、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婦孺兒童,沒有人不會兩句的。然而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特色,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也因此成為了不同時代的符號。

但是,詩人,即使在不同時代的文學背景下都曾有過。從先秦時期開始,一直到現代。都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乃至偉大的詩人。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人們常說,盛世興文,亂世興武,但是詩人似乎從不受時代的約束。不論是盛世還是亂世,他們總會用自己情懷講述那個時代的故事,不同的是,詩歌的形式一直在變。

到了現代,也曾有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意境,也會有充滿“黑夜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樣的理性。還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這樣的吶喊。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詩永遠都是那樣,不論是華麗或者平淡的文字,都可以向人們勾勒出不平凡的靈魂。即使用白話文,說出一兩個句子,我們也能本能的識別這樣的句子是不是詩,它有時候真的超脫了形式的束縛。

然而,詩人,我們卻越來越難定義他了,是詩人消失了嗎?還是他們去了遠方?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詩人呢?無它,唯有留下那些口口傳頌、膾炙人口的詩的人。即使在現代,我們也有海子、顧城、北島這樣的詩人,當然、還有席慕蓉、汪國真等。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但是,這些詩人有些離開了我們,有的已經老了。他們終究離開我們,留下他們曾經那些美好動人的詩句,那麼再之後呢?

隨著網絡的興起和發展,各種文學形式都有了很多有效的傳播。然而,在這麼發達的通訊,為什麼我們很久沒有看到一些膾炙人口,讓我們誦讀起來心馳神往的詩句?是我們對詩人的要求太苛刻了嗎?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絕不是的,中國的綜合國力上升,文化也同樣在復興。人們對文化藝術的追求,遠遠比二三十年前要高。從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們現在讀起來一樣覺得幸福,苛刻一說,似乎毫無道理。

難道沒有人原意再寫詩了嗎?也不是的,老百姓都會閒來認真的組織一下文字,感慨一下時代,更不要說那些成名已久的文化名人了。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只是這個時代殘酷的並沒有好的詩句流傳出來。無病呻吟,傷春悲秋,空洞乏味的詩句充斥文壇。與其這樣,還不如像老百姓那樣寫一些自娛自樂的小詩呢。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為什麼越來越少了?

其實這種現象,早就有人總結過。當代詩歌浮華、喧囂、炒作、各種名目的獎項已經讓它失去了踏實、流暢、修辭、內涵、也失去了一個詩人應有的赤子之心、誠摯之心。學者們違心的評價、讀者們只仰慕權威而不遵從真實情感,也讓那些真正的優秀的詩歌難以在紛繁雜亂的世界中苟活,這也許就是當代詩歌的悲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