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诗词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的文学高峰,上至天子百官、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妇孺儿童,没有人不会两句的。然而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因此成为了不同时代的符号。

但是,诗人,即使在不同时代的文学背景下都曾有过。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到现代。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乃至伟大的诗人。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人们常说,盛世兴文,乱世兴武,但是诗人似乎从不受时代的约束。不论是盛世还是乱世,他们总会用自己情怀讲述那个时代的故事,不同的是,诗歌的形式一直在变。

到了现代,也曾有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意境,也会有充满“黑夜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样的理性。还有“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样的呐喊。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诗永远都是那样,不论是华丽或者平淡的文字,都可以向人们勾勒出不平凡的灵魂。即使用白话文,说出一两个句子,我们也能本能的识别这样的句子是不是诗,它有时候真的超脱了形式的束缚。

然而,诗人,我们却越来越难定义他了,是诗人消失了吗?还是他们去了远方?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诗人呢?无它,唯有留下那些口口传颂、脍炙人口的诗的人。即使在现代,我们也有海子、顾城、北岛这样的诗人,当然、还有席慕蓉、汪国真等。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但是,这些诗人有些离开了我们,有的已经老了。他们终究离开我们,留下他们曾经那些美好动人的诗句,那么再之后呢?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各种文学形式都有了很多有效的传播。然而,在这么发达的通讯,为什么我们很久没有看到一些脍炙人口,让我们诵读起来心驰神往的诗句?是我们对诗人的要求太苛刻了吗?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绝不是的,中国的综合国力上升,文化也同样在复兴。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远远比二三十年前要高。从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现在读起来一样觉得幸福,苛刻一说,似乎毫无道理。

难道没有人原意再写诗了吗?也不是的,老百姓都会闲来认真的组织一下文字,感慨一下时代,更不要说那些成名已久的文化名人了。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只是这个时代残酷的并没有好的诗句流传出来。无病呻吟,伤春悲秋,空洞乏味的诗句充斥文坛。与其这样,还不如像老百姓那样写一些自娱自乐的小诗呢。

不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有人总结过。当代诗歌浮华、喧嚣、炒作、各种名目的奖项已经让它失去了踏实、流畅、修辞、内涵、也失去了一个诗人应有的赤子之心、诚挚之心。学者们违心的评价、读者们只仰慕权威而不遵从真实情感,也让那些真正的优秀的诗歌难以在纷繁杂乱的世界中苟活,这也许就是当代诗歌的悲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