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弒兄殺弟卻贏得萬民稱頌,而趙光義燭影斧聲殺太祖卻一片罵聲?

matrix5187479129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李世民弒兄殺弟未必萬民稱頌,只不過是李世民篡改了歷史。而趙光義燭影斧聲也是爭議頗大,也沒有明確記載是趙光義殺的,但就題主所說的問題來探討一下。李世民和趙光義最大的不同就是李世民屬於爭奪太子之位,而趙光義屬於篡位登基。本質上就不同。

第一點。當時的皇帝是李淵,李世民與李建成基本上是在同時爭奪太子之位。第二點就是,李世民認為皇帝之位就應該是他的,他所爭取的是他本來就應該得到的。第三點就是如果李世民不爭這個皇位,李建成登基以後,第一個被賜死的就是他。以及他麾下的那些文臣武將,而這些人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是拼命鼓搗李世民弒兄殺弟。這裡面既有李世民的自願,也有麾下之臣的忽悠,更多的是迫不得已。

還有一點就是,李世民登基以後,英明神武文治武功,登基二載就擊敗突厥,五年徹底剷除突厥的隱患,被稱為天可汗,而在內政方面更是優秀,輕徭薄賦開荒懇田。文化上更是海納百川包容兼併。顯示出了一位強大帝王雄才偉略。而李世民更是成為明君的典範和楷模。李世民私德再差,也絲毫不影響他是一位偉大的千古一帝。

而趙光義就屬於典型的以下犯上。是篡奪大哥帝位。而且是得位不正。李世民當太子是不合法的,但當皇帝卻是合法的。而趙光義之所以被後世所詬病,第一就是,趙匡胤死因不明,他自己登基的不合法,對皇嫂的刻薄,以及逼死兩個侄子。而且做的極其偽善和做作。再就是他接手的江山和李世民不同,李世民登基當月,突厥就殺到長安城下。而趙光義接手的是一座欣欣向榮的江山社稷,而當趙光義死的時候留給兒子卻是一個爛攤子,四川王小波起義,西夏獨立。遼國大規模侵宋。

也就是說,如果趙光義能夠統一天下,他的事就不算事,更何況他害死大哥也是正史所沒有的,趙光義知道自己的得位不正,所以就拼命想和大哥比,希望在軍事上,政治上蓋住大哥的風頭,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夠統一天下 的皇帝。但也許是運氣太差,其實就是能力不行。趙光義覺得自己在武功上比不過大哥,那麼就在文治上超越大哥吧,就此,趙光義就開始壓制武將,抬高文臣的地位,其實真正使得兩宋軍事疲弱的罪魁禍首就是趙光義。而他的目的不過是為了壓住大哥的名望,使得自己能夠超過大哥趙匡胤,但事與願違,趙光義這一輩子也無法趕上趙匡胤。

其實一個皇帝如何登基的真不重要,關鍵是為帝以後的作為。如果你能夠征伐天下,萬邦臣服,海晏河清。登基方式的殘忍也是雄才大略的表現,如果昏聵無能,就算是合法登基也是一個無道昏君。


清水空流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李二和趙二都是殺兄奪位,但李二得到萬民稱頌,趙二被罵得很慘,不是因為李二長得帥有豁免權(李二是混血),而是他們各自的才華最終所展現的結果不同。

唐朝是建立在隋末亂世的廢墟之上,李二是唐朝的最強開拓者;宋朝是建立在後周的孤兒寡母之上,趙二是宋朝的最大撿漏王。

同是太宗,但二人在各自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所做的貢獻就讓人們在情感上產生了偏移。


李世民弒兄殺弟,但他並沒有阻止史官將這不光彩的一幕記錄在史書之中;趙匡義斧聲燭影,但他不敢承認,以致史書遮遮掩掩讓人浮想聯翩。

李世民弒兄殺弟只是皇子對皇位的爭奪,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同樣相殺李世民,誰贏了誰就得到天下。況且李世民處於一比二的劣勢,只不過他先下手為強而已。

趙匡義斧聲燭影性質就不一樣了。趙匡胤和他之間是兄弟也是君臣,這種大義之下他殺趙匡胤就是弒君最為不恥。何況宋太祖和他之間並沒有矛盾,加上宋太祖死得不明不白,趙匡義揹負罵名也就可以理解了。


李世民登基為帝后,對內輕徭薄賦,對外武功赫赫,對隋末遺留下來的戰爭創傷進行了治理,又降伏了草原狼突厥,開創了一代盛世“貞觀之治”,併為盛唐打下了基礎!

趙匡義登基為帝后,挾太祖之餘威平定江南和北漢,但不顧群臣的反對兩次北伐,均被草原狼契丹打得找不到北,最後不得不內重外虛,留下了“弱宋”的歷史遺憾。

歷史其實是公正的。

被漢人認為是夷狄的金國女真人,金太宗尚且知道以天下還之侄,而漢文明傳承的宋太宗卻以天下私之子。

在這種情況下,宋太祖不是你趙二殺的,也和你趙二脫離不了關係。

所以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江東汪郎

有兩點原因:

第一,李世民弒兄殺弟是真實存在的,天下皆知,無可抵賴。但是趙光義燭影斧聲卻是一樁疑案,僅在野史中有記載。

矛盾嗎?不矛盾。李世民殺兄弟大家都知道,所以李世民大大方方地承認了,然後可以加以掩飾和辯駁,比如說自己迫不得已,說大唐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等等。但是趙光義就吃了個啞巴虧,因為明面上沒有人說他弒君,他又去找誰辯解呢?至於野史中怎麼說,他可就管不了了。也只有雍正,會寫一本《大義覺迷錄》為自己變化,結果越描越黑。


第二,殺兄弟和弒君性質不同。

傳說中趙光義殺趙匡胤,雖然也是殺兄弟,但是兩人身份不一樣,趙匡胤是君,趙光義是臣。在封建社會,弒君是大罪,這是無法洗白的。

而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都是李淵的臣子,臣子殺臣子,畢竟沒有臣弒君那麼嚴重,還是可以洗白的。



夢露居士

冰清玉潔李世民,溫厚善良趙光義。同為太宗,論起弒兄殺弟,兩人不相上下;說起斬草除根,唐太宗更甚宋太宗,但能力和成就完爆趙光義。

李世民弒兄殺弟,逼父退位,殺掉10個侄子,霸佔弟媳,鐵證如山

公元626年7月,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不但親手幹掉38歲的太子李建成(自己的親哥哥)、24歲的齊王李元吉(自己的親弟弟), 還堅決貫徹斬草除根的原則,將李建成的5個兒子和李元吉的5個兒子,也就是自己的10個親侄子全部殺掉,並在宗室族譜中全部除名。

這些親侄子中,最大的不過18歲,最小的還在襁褓之中,李世民毫不手軟,一個不留!而李建成和李元吉那些年輕貌美的妻妾也大多數被李世民納入後宮,當作遺產據為己有。

不久後,李世民又逼迫老爹唐高祖李淵在身體健康,春秋正盛的情況下,不情不願地發佈禪位詔書,把皇位讓給自己,是為唐太宗。

趙光義殺害哥哥,逼死弟弟,逼死2個侄子,欺負嫂子,罪不容赦

公元976年10月,宋太祖趙匡胤在斧聲燭影中(此時存疑)駕崩,他的親弟弟趙光義登基為帝,成為弒兄奪位的最大嫌疑人。

公元979年,趙德昭因事惹怒趙光義,被趙光義厲聲呵斥,趙德昭惶恐不安,擔心被皇帝對他不利,選擇自殺身亡,年僅28歲。

公元981年,年僅22歲的趙德芳去世,死因不明。公元982年,有人誣陷趙廷美謀反,趙光義假惺惺地寬宏大量將之革職罷官,趙廷美2年後便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年僅38歲。

趙光義對自己的嫂子宋皇后十分刻薄,宋皇后病逝後,趙光義拒絕為皇嫂服喪,還不允許大臣臨喪祭奠,甚至不讓她與趙匡胤合葬,不允許她的神位進入太廟,引發一片反對。

李世民個人能力遠勝趙光義,且擅長洗白包裝,因此口碑好過後者

從史實看,李世民的罪行都是鐵證如山,而趙光義的罪行大多隻是嫌疑,且李世民和趙光義登基後,都曾大肆修改史書,不惜美化粉飾,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饒是如此,後世對唐太宗的評價卻遠勝過對宋太宗的評價,無論正史野史,無論古代還是當代,都是如此。

這是什麼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唐太宗個人能力和成就都完爆宋太宗。

李世民在唐朝統一過程中功勞甚大,後來的文治武功堪稱第一;而趙光義在宋朝開國過程中基本是打醬油的角色,又不善軍事;李世民深通為君之道,善於用人,從諫如流,深得臣子欽佩,而趙光義有心胸狹窄,剛愎自用,猜忌多疑的毛病,不受臣子擁戴。

二是唐朝國力遠勝宋朝,對皇帝口碑有加成效應。

李世民在位期間,文治武功並重,實現了“貞觀之治”,開啟了大唐盛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唐帝國,影響力遠播全球;趙光義在位期間,注重文治,不重武功,始終未能徹底統一全國,宋朝積貧積弱很大程度要歸咎於他。

三是李世民殺人陽謀,趙光義殺人是陰謀。

就對付兄弟侄子的手段來看,李世民顯然更加狠辣,但至少他是明著來,雖說有抹黑對方的成分,但沒有否認殺害哥哥和弟弟、侄子的事實;趙光義剷除兄弟和侄子,雖然只是嫌疑,並非直接謀殺,但他處處遮遮掩掩,卻更讓人感覺他更加陰險,不敢擔當。

其實,對當時百姓和後世人們來講,誰當皇帝並不重要,皇位怎麼得來也不重要,只要皇帝能任人唯賢,善待百姓,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就是好皇帝。


狄飛驚

李世民並沒有因為弒兄殺弟而贏得萬民稱頌,李世民贏得萬民稱頌是因為他締造了貞觀之治。而趙光義殺趙匡胤也是一個懸案,但是一片罵聲倒是真的。


楊堅經過九死一生才建立了大隋,所以楊堅也比較節儉,甚至說是摳門都不為過。但是他的兒子楊廣卻是大手大腳,偌大家業才十三年就被敗光了。唐朝建立的時候,經過多年的動亂,國家已經精疲力盡。當年被打隋朝打的抬不起頭的突厥,到了唐朝終於翻身農奴把歌唱了。在李世民剛登基的時候,就被突厥打了一個下馬威。

即便強如李世民也只能拿出大唐府庫的所有財寶,還沒餵飽這頭餓狼,但是終究突厥是退兵了。李世民曾親口說起這件事:“

吾與汝可汗面結和親,贈遺金帛,前後無算。”後來他也親口承認是:“渭水之辱”。可見當時的大唐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大唐。但是經過李世民的勵精圖治,讓大唐成為中國封建歷史的又一高峰,人們稱頌的是李世民的忍辱負重,是李世民保家為國。

趙光義有沒有殺趙匡胤也是一個懸案,人們只能推測兇手是不是趙光義。正史上也從來沒有認定是趙光義所做,但是趙光義最終逼死了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也不明不白的死亡,也是趙匡胤僅剩的兩個兒子。而三弟趙廷美也被流放至死。這些趙光義是脫不開關係的,同時趙光義的人品確實也有問題,強奪了小周後,毒死李煜。和趙匡胤的胸懷實在是差的遠了。


再有就是政績也不怎麼樣,他大力提拔自己的親信,卻打擊了一批幫趙匡胤打江山的元老。而且在多次對遼,甚至連對西夏的戰爭中都大敗而歸。而且也是因為他的一句“在德不在險”否定了趙匡胤遷都的計劃,也間接導致了靖康之恥。最後他的子孫被一鍋端的俘虜到金國,也算是他自作自受了。

總之,李世民被稱頌的是他的政績,而趙光義被罵的原因不但是他人品差而且政績也差,他子孫被俘虜也就算了,北方的百姓受難才是無妄之災。


漁耕樵讀

李世民確實贏得萬民稱頌,但並不是因為他殺兄弒弟的“玄武門之變”,而是由於其輕徭薄賦,勵精圖治所創造的“貞觀之治”和百戰百勝、拓土千里的強盛武功。恰恰相反,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一直飽經詬病,是他千古明君上的一大汙點。


而趙光義因“燭影斧聲”一片罵聲,就更好理解了。雖然“燭影斧聲”至今仍是一個疑團,也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趙光義是將趙匡胤謀害後繼位。但“兄終弟及”的繼位方式,在一個有成年繼承人和穩定政權的王朝,本身就顯得十分不正常,再加上趙光義對待趙匡胤兒子及皇后的態度,使大家更為疑慮。

不過,“斧聲燭影”即使是真的,也不是評價一個皇帝的根本因素。決定一個皇帝的評價,最根本因素還是他對國家的貢獻。趙光義繼續了趙匡胤統一全國的事業,也鼓勵農業發展,限制武人當政,確立了文官政治,都是有貢獻的,但卻也矯枉過正,文官當政,武人地位過於低下的情況也使得宋朝變得富而不強。



文治不如李世民,趙光義的武功則更慘。而趙光義最讓人詬病的則是他的兩次北伐。“燕雲十六州”自“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國後,宋朝失去了北方最為重要的屏障,無險可守的北方平原地區時刻受到遼國鐵騎的威脅。

為解除這種危險,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但卻均以失敗告終。這也也使得終北宋一朝,始終處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兵鋒之下,也最終導致了北宋亡於南下的女真人之手。文治武功均不及李世民,再加上斧聲燭影的質疑,趙光義名聲不如李世民,也就不奇怪了。


鳶飛九天2018

首先來說說李世民,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初唐盛世,文治武功都有很大貢獻,是從諫如流、愛民如子的明君。

現在看看趙光義。趙光義的能力遠遠不及其兄,幾次征戰遼國都大敗而歸,宋朝之後又發生“澶淵之盟”和“靖康之恥”。


津城沐雨

有個本質的區別,李世民殺兄弟是因為不下毒手自己就得死,“玄武門之變”以前兄弟的矛盾已經尖銳激化了,“玄武門之變”只是矛盾激化的結果,況且這時候大家都是皇子,誰爭贏了皇位就是誰的,太子李建成僅僅是擁有皇位第一繼承人的位份而已。而趙光義就不一樣了,他和哥哥宋太祖趙匡胤先前最起碼沒有明顯的矛盾,而且趙匡胤已經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君臣位份已定,“斧聲燭影”死的不明不白至今都是千古之謎,趙光義的嫌疑太大了,而且是“弒君殺兄”的嫌疑,從封建時代忠君的主流核心觀念來說,趙光義比李世民的惡評多也很正常了


立志成蟲

李開創了大唐盛世,建立了不朽功業,從而掩蓋了自己的罪惡。趙雖開疆拓土、建功立業,但其歷史功績和在百姓心中的位置與哥哥相比還差得很遠,再比如隋煬帝也是殺兄奪位,雖有文治武功,但畢竟亡了國。歷史總是以成敗論英雄,以成就大小論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