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你的理性,容不下一絲感性

很多人覺得,越理性越成熟,越理性就越不容易受傷。

這樣的思想促使很多人開始追求理性,他們勉強自己不再為了身邊的喜怒哀樂動情,看似漸漸成熟的他們,其實只是變得冷漠了而已。

別讓你的理性,容不下一絲感性

壹.如果所有的故事都成為了逗號

人生就像是一場孤旅,每一次的行走,都有其獨特的風景等待人們的品讀。

既是品讀,往往就會有理性與感性的不同解讀。

感性的眼光,著落於那些觸碰心靈的感受:陪在朋友身邊去分享他的喜怒哀樂,對自己未來坐著不理性但卻足夠冷靜的暢想,面對那些即將逝去的青春,人們用感性緬懷著曾經,也用感性堅強著未來。

理性的視角,強調著冷靜的分析和切合實際需求的考量,從人與人之間利益關係的取捨到命運路上那些坎坷的拿起與放下,理性所引導的道路與其說是正確,不如說是安全。

一邊做,一邊看,一邊體會的故事背後,漸漸改變著人們的觀念和體驗。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剛畢業的學生看待收入容易理想化,除去少部分心理成熟的學生外,大多數人都會犯眼高手低的錯誤。

但是當他們被這個社會的規矩錘鍊了一遍又一遍之後,他們的看法往往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理性,使他們認清自己;感性,使他們相信自己會有更好的未來。

這就是理性和感性的作用,理性驅動堅持,感性樹立觀念。

別讓你的理性,容不下一絲感性

貳.感性,是自我調劑的良藥

之前跟朋友討論過最近一些情感類訂閱號的特點,我們總結了三個字:

嚇唬人。

似乎稍微錯一步就會遭到很嚴重的打擊,而且對於退路這件事,總是用懦弱或是卑微等詞彙去一概而論。

作為一名答主,我也收到過不少網友的提問,對於那些因為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一直不敢邁步的問題,我通常都會告訴他們:

對自己別太理性,因為極端的理性,就是極度的感性。

那為什麼現在很流行這種嚇人風格的文章呢?我發現,這跟現在主流思想中的危機意識有很大關聯。

階級的固化讓下層人人自危,大家拼了命的往上爬,不顧一切的改變自己,似乎只有上去了,人才能安穩的活著。

一步都不能走錯的思想似乎從“起跑線上的教育”蔓延到成年人的大小抉擇:

輸不起的人生,讓人們原本脆弱的心靈雪上加霜。

恐慌性言論瀰漫在每一個人的心間,大家怕錯,所以強行理性,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看似拒絕了感性,卻被極端感性的情緒制約了思考。

“我獨自面對所有可能發生的事情。”這句出自威廉加斯的中篇小說《佩德森小子》中的評語告訴人們應該如何看待理性與感性的關係:

你要處理人生中所有的可能性,因為面對這些問題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你更需要結合理性與感性的思考方式去處理麻煩。

理性的作用自然不必多說,而感性的作用則是調節人們在處理問題是情緒的波動:當你的心緒在過度興奮的位置上徘徊太久,你就要用感性的思考方式去讓自己平靜下來。

比如上文中面對自我實現與社會壓迫這個問題的時候,如果你過度的使用理性去思考與解決矛盾,你就會走向一個自我毀滅的極端。

而如果選用感性的方式去調劑自己,你就會發現你的人生不是隻有一種方式去面對挑戰:你可以緊皺眉頭的埋頭苦幹,也可以面帶微笑的閒時小憩。

別讓你的理性,容不下一絲感性

叄.每個人都需要安慰和釋放

無論是文章還是書籍,又或是那些影視作品,安慰心靈的,寬慰現實的,在以前我們用心靈雞湯這個詞去概括。

但現在,心靈雞湯這個詞很少被提到了:很多人覺得這種雞湯太虛,沒什麼實際意義。

拋開現在創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齊和抄襲等情況的影響,心靈雞湯的作用,其實對很多人來說都是有一定意義的。

說句特別現實的話,心靈受到傷害,你身體的抵抗力就會減弱,很多疾病就是因為心裡壓力過大導致的(其中不乏很嚴重的疾病)

當心靈上得到寬慰時,我們會放鬆自己,而這種放鬆也並非是逃避現實或是否定現實,只是選擇了一種讓自己舒服一點的生活方式。

理性與感性的作用,亦是如此。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喜怒哀樂,孰成孰敗?

所以,

成敗盡力,悲喜盡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