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理性,容不下一丝感性

很多人觉得,越理性越成熟,越理性就越不容易受伤。

这样的思想促使很多人开始追求理性,他们勉强自己不再为了身边的喜怒哀乐动情,看似渐渐成熟的他们,其实只是变得冷漠了而已。

别让你的理性,容不下一丝感性

壹.如果所有的故事都成为了逗号

人生就像是一场孤旅,每一次的行走,都有其独特的风景等待人们的品读。

既是品读,往往就会有理性与感性的不同解读。

感性的眼光,着落于那些触碰心灵的感受:陪在朋友身边去分享他的喜怒哀乐,对自己未来坐着不理性但却足够冷静的畅想,面对那些即将逝去的青春,人们用感性缅怀着曾经,也用感性坚强着未来。

理性的视角,强调着冷静的分析和切合实际需求的考量,从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取舍到命运路上那些坎坷的拿起与放下,理性所引导的道路与其说是正确,不如说是安全。

一边做,一边看,一边体会的故事背后,渐渐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体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刚毕业的学生看待收入容易理想化,除去少部分心理成熟的学生外,大多数人都会犯眼高手低的错误。

但是当他们被这个社会的规矩锤炼了一遍又一遍之后,他们的看法往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理性,使他们认清自己;感性,使他们相信自己会有更好的未来。

这就是理性和感性的作用,理性驱动坚持,感性树立观念。

别让你的理性,容不下一丝感性

贰.感性,是自我调剂的良药

之前跟朋友讨论过最近一些情感类订阅号的特点,我们总结了三个字:

吓唬人。

似乎稍微错一步就会遭到很严重的打击,而且对于退路这件事,总是用懦弱或是卑微等词汇去一概而论。

作为一名答主,我也收到过不少网友的提问,对于那些因为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一直不敢迈步的问题,我通常都会告诉他们:

对自己别太理性,因为极端的理性,就是极度的感性。

那为什么现在很流行这种吓人风格的文章呢?我发现,这跟现在主流思想中的危机意识有很大关联。

阶级的固化让下层人人自危,大家拼了命的往上爬,不顾一切的改变自己,似乎只有上去了,人才能安稳的活着。

一步都不能走错的思想似乎从“起跑线上的教育”蔓延到成年人的大小抉择:

输不起的人生,让人们原本脆弱的心灵雪上加霜。

恐慌性言论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心间,大家怕错,所以强行理性,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看似拒绝了感性,却被极端感性的情绪制约了思考。

“我独自面对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句出自威廉加斯的中篇小说《佩德森小子》中的评语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看待理性与感性的关系:

你要处理人生中所有的可能性,因为面对这些问题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你更需要结合理性与感性的思考方式去处理麻烦。

理性的作用自然不必多说,而感性的作用则是调节人们在处理问题是情绪的波动:当你的心绪在过度兴奋的位置上徘徊太久,你就要用感性的思考方式去让自己平静下来。

比如上文中面对自我实现与社会压迫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你过度的使用理性去思考与解决矛盾,你就会走向一个自我毁灭的极端。

而如果选用感性的方式去调剂自己,你就会发现你的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去面对挑战:你可以紧皱眉头的埋头苦干,也可以面带微笑的闲时小憩。

别让你的理性,容不下一丝感性

叁.每个人都需要安慰和释放

无论是文章还是书籍,又或是那些影视作品,安慰心灵的,宽慰现实的,在以前我们用心灵鸡汤这个词去概括。

但现在,心灵鸡汤这个词很少被提到了:很多人觉得这种鸡汤太虚,没什么实际意义。

抛开现在创作者的水平良莠不齐和抄袭等情况的影响,心灵鸡汤的作用,其实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有一定意义的。

说句特别现实的话,心灵受到伤害,你身体的抵抗力就会减弱,很多疾病就是因为心里压力过大导致的(其中不乏很严重的疾病)

当心灵上得到宽慰时,我们会放松自己,而这种放松也并非是逃避现实或是否定现实,只是选择了一种让自己舒服一点的生活方式。

理性与感性的作用,亦是如此。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喜怒哀乐,孰成孰败?

所以,

成败尽力,悲喜尽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