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放:飽和的“共享單車”,只靠燒錢自救?

從美團併購摩拜到近期ofo“黃了”的輿論風波,再到滴滴“復活”小藍車、哈羅單車不斷融資前進,共享單車的創業故事即將走向終點。但回顧此前兩年的行業發展歷程,圍繞共享單車的話題是不斷的燒錢和融資。如股市一般,“散戶”紛紛倒閉、退場,留下一地廢品。(6月13日《北京晨報》)

共享單車是好生意嗎?如果倒退一兩年提出這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以“共享經濟”模式出現的共享單車,此前著實“火了一把”。顏色各異、樣式新穎、各具功能、便捷舒適的共享單車,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新意和愜意。雖然共享單車遭遇了從初始階段的場地、規則等管理和使用糾紛乃至掙扎,但“自帶光環”的共享單車在經歷了一段磨合後逐漸走向正途,在所有“共享”中看似最成功。

但到了今年,如果再拋出“共享單車是好生意嗎”這個問題,回答就不那麼肯定了,甚至可能是否定。僅從盈利模式看,共享單車並沒有找到持續且穩定的途徑。從其最重要的盈利來源租金看,騎行產生的費用尚不足以彌補成本。而且,持續投放和維修等運營等成本不斷加大,只能靠廣告或謀求合作方式獲利,如與景區、園區等封閉環境合作這一“共贏單車”共同分成。

而無論是投放廣告還是合作“共贏”模式,均無法讓燒錢融資的生意帶來更大效益。由於前期不計成本的投放,以及宣傳造勢和發放補貼搶佔市場投入大量資金,最終導致資金鍊斷裂,這使不少共享單車運營企業開始尋求與更有實力的資本方合作,而有些企業因為融資實力不夠就乾脆退出市場。幾家互聯網大佬的加入,暫時使一些共享單車經營者站穩了腳跟,但與過去相比,利潤已大大縮水。

不僅如此,隨著合併、併購、重組帶來的是大批裁員、押金餘額嚴重不足等問題。如果背後沒有像騰訊、阿里系這樣的巨頭支撐,共享單車早已是另一番模樣。可見,共享單車發展到了今天,未必是一樁“好生意”了。雖然實力雄厚的互聯網巨頭們不怕燒錢,但無論是過去的押金“難退還”或“被挪用”,還是如今的讓共享單車走進“免押金”時代,抑或是進一步開拓市場,就像哈羅那樣從二三線城市佈局並向一線城市嘗試“進擊”,大力進行線下地推的滴滴小藍車等等,但過程並不順利。

而且,共享單車在不少主要城市已經飽和。如報道中提到的杭州,今年就計劃將共享單車由77萬輛減少至50萬輛。此外,摩拜與ofo也在近期於深圳分別回收了4萬與5.3輛廢舊車輛,共享單車市場容量已經“觸頂”,向二三線城市“下沉”,以及“免押金”已是大勢所趨。然而,“共享”受條件限制。共享經濟牽扯到三大主體,即商品或服務的需求方、供給方和共享經濟平臺,而且一般只有過剩才能“共享”。但現實是,共享單車目前已經過剩,都在血拼資本。

可見,“共享單車”來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是接著燒錢還是靠創新持續,是時候了。共享單車的投資者在拼命燒錢,除了看到資源的浪費,看不到多少分散資源被優化配置,也看不到高利用率的新型經濟形態的影子。僅靠融資擴張必將產生越積越大的泡沫。市場前景不明的經營模式,使盲目燒錢融資者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的可能性增大。由此,飽和的“共享單車”只靠燒錢自救?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投資有風險,燒錢當謹慎,無論如何要牢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