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放:“機票代理亂象”絕不能成為“死局”

“捆綁銷售”一波剛平,高額退改簽費一波又起。在遭遇輿論一片口誅筆伐之時,機票代理行業卻深陷“賣一張虧一張”的窘局。票代集體虧損、行業亂象叢生、消費者怨聲載道……兩年以來,機票代理行業似乎進入了惡性循環的“死局”之中。(6月10日 澎湃新聞)

就像多位機票代理從業者和業內專家都提出的那樣,機票代理行業近年來屢禁不止的亂象歸根結底源於與航空公司之間利益分配製度的改變。兩年前,原本由市場定價的機票代理佣金被“一刀切”,改為統一定價。而因為調整為統一定價的佣金額度又遠遠低於機票代理所需支出的成本,代理企業營收出現斷崖式下滑,整個機票代理行業集體走向虧損。

於是,實力雄厚的大代理商對“捆綁銷售”不屑一顧,而小代理商只能被逼做出“無良”之事。哪怕“賺一把就死”,也在所不惜。而“一刀切”式統一價格,初衷是讓代理費下降,從而使消費者受益。然而,表面上看,航空公司支付給代理的佣金下降了,前者由此節約了成本,但實際上,原本航空公司與代理人之間的競爭變成了航空公司彼此之間的競爭。就是說,航空公司要在新的銷售競爭戰中佔有優勢,就必須投入更多成本用於自營銷售渠道的開發,這些包括僱傭更多銷售和客服人員、設立辦事處,以及完善網絡服務系統的新增成本,都轉嫁給了乘客。

在代理佣金下調後,票代為了節省成本,便砍掉了許多提供給消費者的附加服務,連過去提供的免費機場接送都取消了。而且,代理佣金下降後還產生了一系列副作用,統一價格後,代理費被削減非但沒有起到降低機票價格的效果,使消費者受益,反而成為行業“亂象”的開端。如此,統一價格兩年來,各方都在抱怨,因為利益平衡被打破,都沒有實現利益最大化下的“多贏”。

如果代理費下降並沒有作用到機票票價上,即消費者不會因為代理費下降而受益。於是,機票代理只好轉向於“捆綁銷售”這一個流行模式。這也被視為對統一定價的無聲對抗。即便有風險再大,也甘願冒險。因此,媒體不斷報道的機票退改簽亂象無法得到有效解決。而搭售保險、各類優惠券或其他產品的“捆綁銷售”,又無法被絕大多數消費者接受,抵制情緒激烈,這豈不成了“死局”?

可見,兩年前的“一刀切”統一價格,受到了強烈抵制,因為方方面面都不討好,尤其是消費者並未從中受益。而機票代理之所以敢於“鋌而走險”,就是因為不搞“捆綁銷售”,就無利可圖甚至無路可走。如果規定有缺陷,運行起來就不可能順暢。機票代理亂象,表面上看是代理機構的利益燻心,但實質是政策的不合理,變相逼迫機票代理做“無良”之事。“能撈一筆撈一筆”後撤退,不該是健康市場應當出現的狀況,否則,必將造成大型航空公司進一步壟斷市場的惡果。

既然問題是因為“一刀切”統一定價所導致,那麼,就該與時俱進地取消這個做法,改為更符合市場規律,以讓中小代理商都能“活下去”的做法。雖然統一價格的意圖是為了更公平競爭,但事實證明並不可行,副作用太多。若想讓大家都能從機票銷售這塊大“蛋糕”中分一塊羹,機票代理亂象就絕不能成為“死局”,這樣才符合市場經營的要義,而市場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