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雲青:有尊嚴地老去,不該成為“奢侈”的要求

常聽朋友們談論,現在各家孩子這麼少,雖然放開二胎了,家庭人員結構大體上也是“倒三角”,以後等我們老了,指望孩子照顧恐怕很難,就算他們有心,壓力也太大,所以不是靠自己就是靠政府、靠社會;一旦生活不能自理,就得購買養老服務,可是理想的養老資源現在已經供不應求,老人一天比一天多,想想就讓人不放心。也有人樂觀地認為,將來一家一個機器人就不怕了。可惜現在機器人保姆並沒有普及,而我們每一天都在變老。

最近有一則報道,說杭州人杜應徵給89歲的母親畫了很多像,都是在深夜完成,因為老太太患有阿爾茲海默症,整夜不睡覺要起來做飯,還把尿壺往飯上倒,60歲的兒子只得整夜陪護。杜應徵的生活,其實是許多奉養高齡老人的家庭縮影。老人失能或半失能,身邊離不開人,要麼居家陪護,子女幾乎沒有一天得閒;要麼進養老院,但條件好的太貴,價格適中的服務又不怎麼樣。何況這些子女往往年過半百,到了該退休的年紀,有的還得幫兒女帶娃,身體再好也只能熬一天算一天。

可見,現在的老人一旦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通常得付出很高的成本才能維持生活尊嚴,不是花高價購買高端養老服務,就是犧牲家人的個人生活自由。當一個人老了,想過相對正常的生活,環境安靜整潔,受到溫和有禮的對待,不用看護工臉色,幾乎是一種“奢侈”的要求。這正常嗎?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這幾年我國在提高養老服務水平上的努力有目共睹,各地以居家養老為基礎,探索了多種新型養老服務方式,如“抱團養老”、“互聯網+”虛擬養老院、“社區嵌入式”養老院等,但模式再好也只適合一部分人。比如“抱團養老”和虛擬養老院就不適於失能老人;而幾乎所有的養老模式都面臨缺人的問題,“一鍵呼叫服務”的終端再普及,如果叫不來及時靠譜的服務,又有多大用呢?

當專業的養老護理人員成為稀缺資源,必然導致社會養老服務成本居高不下;政府對公共事業性質的養老服務機構扶持力度不夠,使之無法滿足較普遍的社會需求,那麼,以營利為目的的資本養老服務就有了定高價的底氣。對許多需要服務的老人及家庭來說,不是靠積蓄就是靠家人的情況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所以,我們“有尊嚴地老去”的門檻有多高,取決於養老事業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缺錢和缺人的問題。

“錢”的問題分兩塊,一邊是政府對養老服務機構的政策和經濟扶持,一邊是通過政策、金融和市場創新提高居民自身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關於後者,現在養老保險和相關福利制度不斷完善,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正在推進,稅延型等商業養老保險業務也在發展,一些地方還嘗試過“以房養老”“消費換養老”等市場化養老服務支付方案。居民對養老服務的購買力上升了,這塊消費支出流向哪裡呢?如果養老服務市場的供給側不變,得利的還是少數“高端”機構,唯有政府幫扶,確保平價養老服務的供給水平。

解決“人”的問題,唯有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提高養老護理相關專業的吸引力,完善體制機制,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待遇保障,逐漸改變這一群體“流動率高、勞動強度高,工資收入低、社會地位低、服務水平低”的現狀,吸引並留住人才,支撐起越來越龐大的養老服務產業。

關於養老,展望未來固然重要,但絕不能低估眼前的現實困境。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1億人,佔總人口的17.3%,其中有接近4000萬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失智老人,社會對老年人的撫養負擔正在不斷加重。今天面臨的服務總量供給不足、供給結構失衡、專業護理人才不足等問題,若不加快解決,很可能就會加快堆積。想你我老去之日,有誰會說“只求活著足矣”?有尊嚴地老去,不該成為人的奢望,或許也不能僅僅寄望於機器管家的美好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