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不限量”流量套餐已經是“跳樓價”?

文字遊戲的“不限量”、花式套餐上“秀智商”——提速降費這件事,自2012年始,雖歷經“七年之癢”,好像仍難以靠喊話或制度來“一洗了之”。網友怒贊工信部的微博,其間的情緒與心思可謂昭然。

現在有個問題叫人很是糾結:身為中國消費者,我們到底有沒有在流量費上“佔便宜”呢?

看運營商不情不願的態勢,好像已經是“破盤價”、“跳樓價”,再降價它們就真要就地打滾兒哭了;可是看媒體提供的詳實資料,“中國流量價格不只高於芬蘭、印度。根據Rewheel數據,2017年11月歐盟28國流量均價為2.4歐元/GB,合18.3元/GB,中國流量均價比歐盟高出了42%。而OECD地區流量均價為2.9歐元/GB,同樣低於中國。”看吧,我們的流量費比發達國家貴也就算了,連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沒拼得過。

當然,學過經濟學的我們都深諳一個基本常識:終端價格是價值和供求決定的。抽象對比價格,容易被專家們教育“不懂事”。過去,在手機漫遊費這個問題上,我們沒少吃過理論上莫名其妙被“打臉”的虧。現在,國內流量費究竟是“賤賣”還是“高貴著”,好像還真不太好下判斷。

不過,有兩點是肯定的:

第一,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電信運營中的核心技術恐怕也該有話語權、有競爭力。最終反映到消費市場,就應該是價廉物美。第二,國外流量費既然能這麼便宜,國內運營商在“特別能賺錢”的現實語境下,有必要出來談談鉅額利潤裡有沒有“壟斷性價格”的成分在。要不然,一邊是“2018年一季度每天賺3.64億、三大運營商走出淨利潤下降低谷”的數據,一邊又是“中國流量費有多高?比歐盟貴40%是印度的14倍”的現實——消費者情何以堪?“提速降費”戰略情何以堪?

前幾天,已經有專家學者出來談流量“限量限速才是國際慣例”了。說實話,這也早在公眾的意料之中。“國際慣例”這個勇猛的背鍋俠,在電信資費問題上殫精竭慮N年,早已成為“感動中國”的一個說法。真相果真如此嗎?2016、2017年,芬蘭人均流量使用量分別為10GB/月、20GB/月,同期,中國人均流量使用量分別為770MB/月、1775MB/月。數據差異的背後,是“芬蘭用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使用4G網絡,最高速率300M”,且“流量單價為0.2歐元/GB,約1.5元/GB”。可見,哪有什麼“國際慣例”,不過皆是“選擇性科普”。

好在提速降費大勢滾滾,終究必是“青山遮不住”。在流量消費領域,告知民眾真實的國際資費市場,這或許也是敦促工作做到實處的必要前提。我們到底有沒有在流量費上“佔便宜”?這個問題的答案,本身就是一道可供後續闡述的發散性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