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還記得以前小時候看的黃飛鴻太經典了。

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賽龍舟習俗在嶺南水鄉地區廣泛流行,是各地端午民俗活動的重要內容。揭陽賽龍舟的歷史悠久,據清雍正《惠來縣誌》載:端午……於溪港池塘集舟競賽,奪取旗標。當地傳說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曾廣邀龍舟競賽,並授予揭陽棉樹村紅龍“欽差大臣丁賞”錦旗。揭陽榕江南北二江、練江、龍江等江河水深流長,適宜龍舟競渡,是故賽龍舟在揭陽廣泛分佈於榕城、揭東、普寧、惠來、漁湖等地。

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家家戶戶都要把家譜家規、遺像、神牌靈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還有的地方還叩拜玉皇大帝(中國民間信仰中的最高神)。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點心、五碗飯、一對棗糕、一個大饃饃,俗稱"天地供"。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人們在春節期間祭祀祖先、叩拜神靈,其實就是給列祖列宗、諸神拜年。

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粵曲是用廣州方言(粵語)演唱的漢族傳統曲藝,是廣東地區最大的地方曲種。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香港、澳門等廣州方言區域,並流傳到東南亞、北美等粵籍華僑及華人聚居的地區,凡粵方言區及有粵籍華僑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粵曲的演唱。時不時的在公園地方能聽到。

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包粽子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風俗。首先要準備好粽子葉,包粽子的粽子葉一般是葦葉,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稱為粽葉。其次則是準備粽子裡面的餡料,將餡料置於粽葉中,粽子則完成了。這技能我感覺是個中國人看多兩遍都會包,天賦技能啊。

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釀豆腐是東江傳統風味名菜,也是客家飲食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一道傳統菜品。釀,謂切雜之也,有“植入餡料”之意,釀豆腐即“有肉餡的豆腐”。客家釀豆腐在各地客家人中廣泛流傳,而在惠陽地區秋長街道、淡水街道等地則保留了最為傳統、最具特色的烹飪技藝。不只豆腐可以釀,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可以,問題是還很好吃。

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橄欖菜是潮汕地區鹹菜延伸的特色品種,是潮汕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汕橄欖菜製作技藝在汕頭市龍湖區、澄海區及周邊村鎮的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清嘉慶《澄海縣誌》記載:“芥菜,也名大菜,本縣秋收後田野種植甚多,收穫後用鹽漬,味道甚美……澄海手巧藝精的婦女利用本地物產橄欖與鹽漬芥菜精工煮製成烏橄欖菜,食之開胃消食,助消化。”清代中期,澄海縣外砂鄉有“乾亨菜廊”、“天盛菜廊”和“順昌泰菜廊”等作坊,可見橄欖菜製作之盛行。這東西我想廣東人都吃過,特別是月底的時候。怎麼吃就不說的那麼明白了。都是淚啊

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臘味是中國民間喜愛的傳統食品之一,也是人們相互饋贈的佳品,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上古夏朝時,人們於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而十二月叫臘月。臘肉,就是在冬天將肉類以鹽漬經風乾或燻乾製成而得名。早在周朝的《周禮》、《周易》中已有關於"肉甫"和"臘味"的記載。當時朝廷有專管臣民納貢肉脯的機構和官吏。在民間學生也用成束乾肉贈給老師作為學費或聘禮,這種乾肉稱為"束脩"。

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關於春節年糕的來歷,有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在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稱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裡,餓了就捕捉其他動物充飢。可到了嚴冬季節,獸類大多都躲藏起來休眠了。"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後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裡。"年"來到後找不到人吃,飢不擇食,便用人們製作的糧食條塊充腹,吃飽後再回到山上去。人們看怪獸走了,都紛紛走出家門相互祝賀,慶幸躲過了"年"的一關,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準備了。這樣年復一年,這種避獸害的方法傳了下來。因為糧食條塊是高氏所制,目的為了喂"年"度關,於就把"年"與"高"聯在一起,稱作為年糕(諧音)了。每年好吃的不好吃的都必須要有一塊。

廣東人,身邊能接觸到的非遺文化都有那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