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人之——以朱德为代表的南充仪陇客家

四川客家人之——以朱德为代表的南充仪陇客家

四川客家主要分布区有:以成都东山客家为代表的川西地区,以仪陇、广安为代表的川北地区,以泸州、宜宾、内江、隆昌为代表的川南地区。 原川东为现重庆,也有客家人迁移至此。此外西昌市也有一定数量的客家人

四川客家人之——以朱德为代表的南充仪陇客家

原四川区划图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以朱德故乡--南充仪陇为代表的川北客家。仪陇也是西部地区仅次于成都东山客家聚居区的第二大客家聚居区。

四川客家人之——以朱德为代表的南充仪陇客家

仪陇在四川的位置

川北客家主要分布在:江油、三台、安县、仪陇、盐亭、巴中、通江、广安等地区,尤以仪陇的客家人数最多。据仪陇人民政府网站介绍:仪陇客家总人口有二十万人左右,约占仪陇县全县总人口的20%。约还有有5万人仍能流利地说纯正的客家话。仪陇客家和成都东山客家一样,都称客家话为广东话,都自称为广东人。

四川客家人之——以朱德为代表的南充仪陇客家

仪陇地图

朱德总司令在《回忆我的母亲》提到: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四川客家人之——以朱德为代表的南充仪陇客家

朱德总司令

朱德祖籍家世

朱德的祖先原是广东东部韶关的客家人,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左右“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移动时期进入四川北部。最初在广安州、营山县一带流动做生意。到了雍正末年,朱氏入川的第二代朱文先,带着第四个儿子迁居到仪陇县马鞍场,世代务农。随着家庭人口的繁衍增多,大湾住处乡里人称之为“朱家大院”。

到六世祖邦俊、妣潘氏(即朱德的祖父和祖母)时,面临着人口增长、弟兄分家产而带来的贫困,难以维持生计,只得把一亩地的草房典了三百吊钱(另一说为一百吊钱)作为押金,佃租琳琅寨西麓李家湾地主丁邱川家八十挑田,从此成为佃农。

入川第七代是“世”字辈的。世连、世林、世和、世禄,其中第二子世林是朱德的生父,长子世连是朱德的养父。入川第八代是“代”字辈。朱德的祖父、祖母有13个孙子,“代德”是朱德的谱名。清光绪十八年(1892),朱德6岁随两个哥哥入塾读书时,又取名“代珍”。

仪陇县清同治七年(1868)续修的《朱氏宗谱》,记载沿用了广东省韶关乳源的七言字派“发福万海从事克,有上成文化朝邦,世代书香庆永锡,贻谋继述耀前章”。对照朱德直系祖先的班辈,从上川始祖仕耀公起“仕先云荣”对应为“上成文化”,与韶关乳源字派有出入;从“朝、邦、世、代”——即上川五世到八世皆为一致。

上川祖朱仕耀五个儿子,繁衍为五大房,分布于广安、篷安、营山、仪陇和渠县五地,朱德属于幺房——五房之后裔。

四川客家人之——以朱德为代表的南充仪陇客家

仪陇人民政府网站

仪陇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韶州乳源县、翁源县一带。主要有朱、饶、陈、张、许、潘、丁、钟、林、吕、郑、罗、杨、萧、邓、彭、梁、王、肖、莫、余、缪等二十余个姓氏,大部分 分布在周河、丁字桥、乐兴、武棚、石佛等20余个乡镇。

四川客家人之——以朱德为代表的南充仪陇客家

仪陇建筑

仪陇客家人恪守“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使得历经沧桑的客家话、婚丧嫁娶、崇文重学等礼仪风俗在数百年中流传不衰。

四川客家人之——以朱德为代表的南充仪陇客家

仪陇建筑

现存有客家色彩的建筑主要有清道光十年(公元1836年)又由邓、丁、许、潘等姓氏的客家人修建的客家会馆龙母宫。道光年间,皇帝亲赐“状元及第”匾挂于萧氏祖祠,为彰显族风,萧氏于乡间立三座“状元塔”(其中一塔在“十年动乱”中被毁)。此外还有丁氏庄园、乐兴老街、马鞍镇老街、新政老街、石佛双祠村饶氏祠堂及以朱德故居为代表的散落在乡间的客家民宅等。

如有错误,请读者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