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七大常見病害防治方法

一、發光病

1、病原及症狀

病原體為熒光假單胞菌和亮弧菌等發光細菌。主要危害蚤狀幼體的各個時期,幼體感染此病後會陸續死亡,嚴重時死亡率在l天~2天內可高達80%以上。具體症狀表現為幼體活力明顯下降,並下沉到水的中下層,攝食量降低,體色白濁或全黑,不透明,趨光性差。夜間關閉燈光可發現隨著充氣形成的水流,池中出現四處遊動的熒光,並上下起伏,重症時池中熒光閃爍,育苗池表層只有少數活的幼體;死後的幼體隨水漂動,糜爛的幼體仍可發光1天~2天。

2、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只發生在人工育苗期,並隨著溫度的升高發病率增多,因此,多在蚤狀4期以後發病嚴重。

養蟹:河蟹養殖全程病害防治措施

3、預防

在育苗期間,當發現有發光細菌出現後,應對發病池隔離,並且換水等工具應單獨使用。使用後及時消毒處理,以防交叉感染。

漂粉精0.5毫克/升或磷酸紅黴素0.65毫克/升~1毫克/升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天。或飼料中添加0.1%的複方新諾明或0.05%的土黴素進行投餵,連用3-5天。

二、乳化病

1、病原及主要症狀

病原為酵母菌。主要發生在養成期,常表現為步足尖端著地爬行,後期體倒位,切斷游泳足有乳白色液體流出,打開體腔亦有大量的乳白色液體。中後期病蟹拒食,5天~7天死亡。

2、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主要發生在養殖後期,當水溫在20℃以下,池底受汙染,池水中有機物含量高易發此病。

3、預防

主要是保持養殖池水質清新,定期撈取殘餌,以免汙染池底。20天左右全池潑灑生石灰15毫克/升~20毫克/升。

全池潑灑5毫克/升~8毫克/升聚維酮碘。

梭子蟹自人工育苗至養成商品蟹出池的各個時期均有病害發生,嚴重時死亡率高達80%以上。其中危害較嚴重的為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

三、甲殼潰瘍病

1、病原及主要症狀

病原為一些能分解幾丁質的細菌。主要發生在養成期,並且甲殼上有數目不定的黑褐色潰瘍性斑點,在蟹的腹部較多。早期症狀為一些褐色斑點,斑點中心稍下凹。並呈微紅褐色。到晚期潰瘍的斑點擴大,並且邊緣變黑。

2、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主要在成蟹養殖後期及越冬期,特別是池塘底質發黑、淤泥較多的情況下易發此病。但該病不會造成致命性危害,只是影響商品蟹的品質。

3、防治方法

放苗前要徹底清塘,養殖期間保持水質清新。

四、絲狀細菌病

1、病原及症狀

病原體為毛黴亮發菌,菌體為頭髮絲狀,不分枝,基部略粗,頂端稍細,長度一般幾微米到1毫米以上,菌絲一般透明無色。主要附著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蚤狀幼體的鰓、附肢、體表。當受精卵的表面有絲狀菌附著時,卵一般停止胚胎髮育而死;當它附著在蚤狀幼體的鰓及體表時,危害極大,在體表伴隨著大量菌絲的附著。菌絲之間往往黏附著許多原生動物、單細胞藻類、有機碎屑及其他汙物,並伴有大量纖毛蟲寄生,從而使幼體游泳能力明顯減弱,處於水體的下層或水底,攝食量降低,最後沉入池底死亡;當附著幼體鰓上時,大量的黏附物阻礙了水在鰓絲間的流通,使其呼吸困難窒息而死。養成期間絲狀細菌附著在鰓絲、附肢及甲殼周邊的剛毛上,鰓絲之間黏附著大量雜物使鰓絲變黑,尤其是鰓絲末端處症狀尤其明顯,並常伴有纖毛蟲附著,最後導致機體窒息死亡。

養蟹:魚蝦蟹鱔鰍混養技術

2、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絲狀細菌的發病主要是水質汙染造成的,人工育苗期間,當投餌量過大,尤其是池底變質更易發生此病,該病的發病率幾乎l00%;養成期,特別是在高溫期,發病迅速,對處於生殖蛻殼期的成蟹危害最大。

3、預防

人工育苗期間與預防弧菌病相同。養成期,對養殖池要徹底清淤消毒,保持良好水質,養殖中後期每隔l5天左右全池潑灑l5毫克/升~20毫克/升的生石灰水。

五、寄生蟲病

1、病原及主要症狀

主要是纖毛蟲類,病原體為聚縮蟲、鐘形蟲、單縮蟲、累枝蟲等。主要寄生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各個時期幼體的鰓、體表的各個部位。少量寄生時可伴隨著幼體的蛻皮而除去,當大量寄生時使鰓變黑鰓組織變形壞死,有的覆蓋在鰓組織的表面而影響其呼吸和分泌。患病幼體遊動緩慢,攝食力降低,生長髮育停止,不能蛻皮,造成幼體下沉並大批死亡。養成期,纖毛蟲可附著蟹的體表及鰓部。肉眼觀察病蟹體表似生絨毛狀物,手摸體表呈滑膩感,鰓呈灰黃或灰黑色,鰓絲頂部更為明顯。病蟹呼吸速率加快,瘦弱,活動呆滯,在水中溶氧低時遊向淺灘,最後窒息死亡。

2、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固著類纖毛蟲無論在育苗還是在養成期均有發生,以育苗期最為嚴重,發病的主要原因多數為所投餵的鮮活餌料(輪蟲、滷蟲等)處理不當而造成,養成期。池塘老化,水中有機質含量過高易發此病。水溫20℃以上、鹽度20左右時發病最為嚴重。

3、防治方法

育苗期間:①全池潑灑制黴菌素,濃度為30毫克/升~35毫克/升,經2小時~3小時後換水,或先排水施藥後經2小時~3小時將水加滿。②每立方米水體福爾馬林10毫升~20毫升、高錳酸鉀2克~4克或新潔爾滅0.5毫升~1毫升全池潑灑。親蟹培育期可用亞甲基藍10毫克/升對親體藥浴30分鐘~45分鐘或聚維酮碘10毫克/升~15毫克/升對親體藥浴30分鐘。養成期間,全池潑灑三氯異氰尿酸鈉0.3毫克/升,或全池潑灑二溴海因0.2毫克/升,5-7天為1療程。

六、鏈壺菌病

1、病原及主要症狀

發病率不高但危害較重,是由鏈壺菌與鏈壺菌狀的真菌寄生引起的。主要寄生在抱卵蟹的受精卵表面及蚤狀幼體的體節處,一旦發病,菌絲快速生長,感染率高,菌絲纏繞在幼體肌體上,使幼體活力下降,不能攝食,嚴重時在1天-3天內死亡率高達100%。

2、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主要發生在育苗期,當育苗池幼體密度過大,換水量跟不上時,造成池水汙染嚴重,主要危害蚤狀2期至大眼幼體,同時併發纖毛蟲病。

3、防治方法

用亞甲基藍0.1毫克/升-0.5毫克/升全池潑灑。連用3次。或氟樂靈0.01毫克/升-0.1毫克/升全池潑灑,每日1次。

養蟹:河蟹越冬期養殖五大關鍵措施

七、弧菌病

1、病原及症狀

病原體為鰻弧菌、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此病在蚤狀幼體各個時期均有發生,尤其在各期變態時更為嚴重,發病嚴重時在4小時~6小時死亡率高達80%以上。具體症狀表現為對餌料的捕捉能力下降,甚至消失,趨光性減弱,幼體活動不正常,嚴重時胸部及附肢發紅。

2、發病原因及流行情況

大多數弧菌為條件致病菌,當環境汙染,水質惡化,弧菌大量繁殖達到一定數量時,體質弱或受傷的梭子蟹易發生弧菌病,特別是在人工育苗階段,大量投餌,尤其是投餵代用餌料,換水量不夠或換水不及時,最容易發生該病,主要發病期在高溫季節。

3、防治方法

在人工育苗期間,根據幼體密度適當加大換水量,投餌應以鮮活餌料為主;養成期間,每隔10天左右全池潑灑0.3毫克/升三氯異氰尿酸鈉或0.2毫克/升二溴海因或0.5毫克/升二氧化氯進行水體消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