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平:後金融危機時代,人類需要新的可能|文化縱橫

杨平: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需要新的可能|文化纵横

✪ 楊平 / 《文化縱橫》雜誌社社長

杨平: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需要新的可能|文化纵横

2018年,是金融危機十週年。

對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而言,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是冷戰結束以來最具顛覆意義的重大歷史性事件。仰賴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人類在金融危機十年之後並沒有邁入全局性的以鄰為壑、刀兵相向的危險局面。

但回顧危機十年來的歷程,人們發現,它仍然演繹著200多年來資本主義週期性危機演化與轉化的老故事。

資本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商業週期便如影隨形,盲目的投資及競爭的加劇,導致生產過剩危機每隔七、八年便重複一次。危機的解決是消滅大量的生產力,強制平衡需求與供給。隨著金融資本主義的發展,金融週期也開始與產業週期同步出現,金融週期更加任性,也更加不可琢磨,其爆發更具摧毀能力,不但消滅大量貨幣財富,也消滅大量物質生產力。

自凱恩斯主義產生後,資本主義在不變更生產關係的框架下似乎找到了化解危機的處方——動用國家手段創造需求。2008年危機以來,人們看到各國央行的超發貨幣,強制增加流動性,期待由貨幣創造的需求緩解實物生產部門的過剩危機。迄至今日,中國的4萬億,歐洲央行的零利率,美聯儲的大規模國債,確實緩解了危機蔓延,但也同時積累了天量的債務,製造了更多的過剩,需要新的生產力和新的需求方能加以消化。

與危機的過程相伴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老故事不斷重演:一方面破壞性消滅現有生產力,另一方面催生新的技術與新的生產力;一方面貨幣財富泡沫化增加,另一方面財富在不同人群中快速重新分配;一方面核心國家通過各種手段轉嫁危機,另一方面邊緣國家承受不住壓力而陷入崩潰或戰亂危機??

對於資本主義的週期性危機,思想家們試圖找到解決之道,資產階級理論家希望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框架內尋找出路,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調節危機或減緩危機。而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則號召通過打碎資本主義的舊有體系而創造新的、以社會公平佔有為特徵的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徹底剷除資本主義的私人佔有與生產社會化的根本矛盾。

冷戰結束以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運動在蘇聯解體後陷入低潮,全球範圍的左翼運動遭遇烏托邦幻滅,即便在金融危機面前也未形成更為廣泛的社會動員。而與此同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仍然在舊有的軌道上慣性運動,勉力維持殘破不堪的機器,面對日漸興起的民粹主義、民族主義乃至恐怖主義束手無策。自金融危機以來,自由主義也遭遇烏托邦幻滅,福山式的樂觀主義煙消雲散,資本主義陣營中看不見能為人類指明前進方向的理論創新與思想創新。傳統的左翼與右翼都日益喪失想象力,左右話語也日益喪失對現實社會的解釋力。

與往昔危機的故事相同,中國是危機中崛起的新興大國,正日益進入資本主義體系的核心。而與往昔危機不同,中國既非以資本主義的方式,也非以蘇聯的方式,而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式崛起。其核心特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以及中華文明的集體主義和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追求。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如果中國崛起只是演繹了資本主義體系列強輪替的老故事,則毫無新意;而如果中國以新的方式參與全球治理,則可能為人類擺脫資本主義週期性危機及其災難性後果創造新的可能。

突破金融危機魔咒,人類需要尋找新的道路。

購買方式

杨平: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需要新的可能|文化纵横

文化縱橫

楊平:後金融危機時代,人類需要新的可能|文化縱橫

文化重建 價值重生

進入微店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