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唐楷的人越來越少?

在網上看到此文,作者觀點甚合我意,而且也說出了當代人為什麼不喜歡唐楷的心理,其實,和排斥唐楷一樣,這些人也排斥帖學,排斥所以法度嚴謹的書法作品,打著藝術就是要追求個性的旗號,遮掩自己無法寫好楷書和二王,無法突破前人高度的事實。這種風氣對當今書壇不可謂影響不大,流毒不可謂不深。

以下是正文:


在中國書法史上法度最完備的莫過於唐代的楷書,可是唐楷很難寫,當代人以浮躁,所以專心寫唐楷的人少了,唐楷是中國最深入民心的書法卻得不到弘揚,實在是可惜了。為此,我寫了今天這篇文章《再說唐楷》。

為什麼寫唐楷的人越來越少?

歐陽詢九成宮

一、唐楷的時代背景

書法發展到現在已有三千多年了。在唐代的時候,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國力空前強盛,社會文化發展進入到一個黃金時代。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文學藝術也是空前繁榮的,又加上唐朝的幾位皇帝,尤其是唐太宗,非常愛好書法,大力提倡書法藝術,而且出臺了好多關於書法的政策。首先是延續了歷代的以書為教、立書學博士的傳統,然後又專立宏文館、崇文館培養大批高級書法人才。另外,唐代任用幹部有“身言書判”(相貌、語言、書法、判文)四個方面的要求等等。而在對書法的要求中只強調“楷法遒美”,並不涉及其他書體。加之“行卷”風氣等其他諸多方面的現實原因,致使唐朝幾乎無人不學楷書,無人不善楷書,即使以草書聞名天下的張旭,也能寫出一手極為工整的楷書。於是整個社會學習楷書蔚然成風,楷書藝術獲得了長足發展,進入了群星璀璨的的鼎盛時期,湧現出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一大批楷書巨擘。

二、唐楷的風格和意義

如果說唐代是書法史上一個極其輝煌的時代,那麼其標誌性的成就就是“唐楷”的形成。

唐朝是書法的“尚法”時代,而“尚法”主要是通過楷書體現出來的。“尚法”,就是尊崇、重視法度,並嚴格地按照“法”的要求行事。這裡講的“法度”有兩層意思:其一是指在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方面的規範;其二是指書法的審美標準、審美模式。“尚法”的結果,使唐楷進入了完全成熟期,建立起了嚴謹的藝術規範,形成了字體嚴肅端莊,筆劃平穩凝重,結構嚴謹,法度森嚴的風貌。可以說,唐人對楷法的建構已達到了壁壘森嚴、無以復加的程度。從這個角度講,唐楷是真正意義上的“楷書”,是後人學習的楷模和典範。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挺勁峭拔,稜角森然;虞世南的《夫子廟堂碑》,正平俊朗,風姿綽約;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精工秀雅,形瘦實腴;薛稷的《信行禪師碑》,纖瘦遒麗,婀娜清健;顏真卿的《顏勤禮碑》、《顏氏家廟碑》,雄強渾厚,朴茂端莊;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剛勁峻拔,端莊嚴謹。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永遠是垂範後世的“法書”。自唐楷形成以後,書法學習者一直視之為書法技能訓練的最佳範本。在當代書壇,大約每一個書法學習者都或多或少地經過學習唐楷的階段。

為什麼寫唐楷的人越來越少?

顏真卿書法

三、唐楷的流源

現在很多人學書法,開始的時候興致很高,有的“筆性”也很好,但往往學了一段時間以後,進步就不明顯,甚至停滯不前。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想這主要是沒有梳理好書法史上的風格體系和筆法傳承的脈絡,以至於不“對路”。

清代的阮元有“南帖北碑論”,他對南北朝時期的書風進行了分析。南朝繼承的是東晉王謝貴族的衣缽,書法婉約流美;而以北魏胡人為代表的北朝直接繼承漢碑,書風雄強恣肆,從而南方與北方的書風形成鮮明對比。到了隋代,結束了南北割據的局面,進行了文化融合,南北書法的風格也漸漸縮小了差距,在剛強與委婉之間,找到了融合點。雖然隋代的楷書比南北朝時期更加規範,但是還不夠成熟,唐楷就是這個時期的延續。

唐代書家對南朝二王和北魏書風的學習是各有側重的,但主要是學習二王,少部分人借鑑了北魏字體特徵,所以唐楷的書風多宮廷貴族氣,少野逸之氣。這與李世民推崇王羲之書風有很大關係。

在唐代書家中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李北海、張旭、顏真卿、柳公權等人都是取法二王,是王羲之的世孫隋代智永傳給他們的,一個傳一個,所以都有著明確的師承。雖然主要是學二王,但是他們的作品中不乏魏碑的影子,比較明顯的有歐陽詢、李邕、柳公權,褚遂良早期作品也是用北朝的筆法,用筆很斬截。我們學習書法可以向下觀照後人、研究後人,也可以通過後人向上追溯前人、理解前人,這是學書法的好辦法。

為什麼寫唐楷的人越來越少?

柳公權玄秘塔單字

四、唐楷的學習方法

楷書的“楷”,是“楷模”、“典範”的意思,“楷模”、“典範”是要刻在紀念碑上傳世不朽的,因此不能有一點鬆懈。歐陽詢的“九成宮”更是“楷模”中的“楷模”。現在幼兒習字,好多從“九成宮”入手,學習結構的規矩,學習橫平豎直的謹嚴。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通過兒童的習字,把“規矩方圓”樹立成不朽的典範,是書寫的典範,也同時是做人的典範。我不主張寫九成宮,但是還原到“規矩方圓”的基本功上來說,歐陽詢建立在絕對理性基礎上的書體,的確不可否認地豎立了唐楷漢字典範中的極則。

唐楷特別難寫。它用筆工整,哪怕一個小小的失誤,根本就無法隱藏,極有可能功虧一簣。寫唐楷,需要頑強的意志和過人的腕力。正因為唐楷難寫,所以就有人恨它,詆譭它:匠氣,老幹部體。其實他們是害怕唐楷,寫不來唐楷。如果有投機取巧,急於求成的心態,是寫不好唐楷的。

20世紀40年代以前出生的書家,學書法大多從唐楷入手,甚至人人都學顏、柳。其實把顏、柳當作學書基礎是可以的,但有了基礎以後就一定要學會“變”。顏、柳楷書用筆上最大的特點是起、收筆處重提按,尤其是“鉤畫”還出現了“三角鉤”、“鵝頭鉤”等,他們把楷書推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所以學書要用心琢磨,搞清筆法的由來,才能做到獨立和創新。

後人臨習前人碑帖,目的不是為了複製前人,而是通過學習發展出自己的風格。這就是書法上講的“入帖”與“出帖”的問題。“入帖”是手段,也是必經階段;而“出帖”才是目的。藝術是“戴著腳鐐跳舞”,腳鐐就是法,舞得好不好,要看書法家的變通能力。

絕大多數人學習唐楷,除越寫越像之外,很難有所突破。拿李邕的話說,叫“似我者死”。顏真卿楷書是唐楷的代表之一,北宋的蔡襄、蘇軾都曾先學顏楷而後轉學他人;而清代的錢灃,民國的華世奎、譚延闓、譚延澤兄弟等則是忠實的顏門“信徒”,雖窮其一生,然最終亦無一人出魯公之右。對於這幾位我只能說他們不適合學書法,不懂變通之理。

我近年來很推崇唐楷,一來是唐楷在當代名家的筆下和展覽中不多見,最優秀的書法得不到發揚實在遺憾,所以我想嘗試以古為新的做法;二來弘揚唐楷我們的責任。有人說入了唐楷的門就怕出不來,我說一句:如果你真是寫字的材料就一定能出來。只怕是你下的功夫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