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唐楷的人越来越少?

在网上看到此文,作者观点甚合我意,而且也说出了当代人为什么不喜欢唐楷的心理,其实,和排斥唐楷一样,这些人也排斥帖学,排斥所以法度严谨的书法作品,打着艺术就是要追求个性的旗号,遮掩自己无法写好楷书和二王,无法突破前人高度的事实。这种风气对当今书坛不可谓影响不大,流毒不可谓不深。

以下是正文:


在中国书法史上法度最完备的莫过于唐代的楷书,可是唐楷很难写,当代人以浮躁,所以专心写唐楷的人少了,唐楷是中国最深入民心的书法却得不到弘扬,实在是可惜了。为此,我写了今天这篇文章《再说唐楷》。

为什么写唐楷的人越来越少?

欧阳询九成宫

一、唐楷的时代背景

书法发展到现在已有三千多年了。在唐代的时候,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国力空前强盛,社会文化发展进入到一个黄金时代。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文学艺术也是空前繁荣的,又加上唐朝的几位皇帝,尤其是唐太宗,非常爱好书法,大力提倡书法艺术,而且出台了好多关于书法的政策。首先是延续了历代的以书为教、立书学博士的传统,然后又专立宏文馆、崇文馆培养大批高级书法人才。另外,唐代任用干部有“身言书判”(相貌、语言、书法、判文)四个方面的要求等等。而在对书法的要求中只强调“楷法遒美”,并不涉及其他书体。加之“行卷”风气等其他诸多方面的现实原因,致使唐朝几乎无人不学楷书,无人不善楷书,即使以草书闻名天下的张旭,也能写出一手极为工整的楷书。于是整个社会学习楷书蔚然成风,楷书艺术获得了长足发展,进入了群星璀璨的的鼎盛时期,涌现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一大批楷书巨擘。

二、唐楷的风格和意义

如果说唐代是书法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那么其标志性的成就就是“唐楷”的形成。

唐朝是书法的“尚法”时代,而“尚法”主要是通过楷书体现出来的。“尚法”,就是尊崇、重视法度,并严格地按照“法”的要求行事。这里讲的“法度”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在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方面的规范;其二是指书法的审美标准、审美模式。“尚法”的结果,使唐楷进入了完全成熟期,建立起了严谨的艺术规范,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可以说,唐人对楷法的建构已达到了壁垒森严、无以复加的程度。从这个角度讲,唐楷是真正意义上的“楷书”,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挺劲峭拔,棱角森然;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正平俊朗,风姿绰约;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精工秀雅,形瘦实腴;薛稷的《信行禅师碑》,纤瘦遒丽,婀娜清健;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雄强浑厚,朴茂端庄;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刚劲峻拔,端庄严谨。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永远是垂范后世的“法书”。自唐楷形成以后,书法学习者一直视之为书法技能训练的最佳范本。在当代书坛,大约每一个书法学习者都或多或少地经过学习唐楷的阶段。

为什么写唐楷的人越来越少?

颜真卿书法

三、唐楷的流源

现在很多人学书法,开始的时候兴致很高,有的“笔性”也很好,但往往学了一段时间以后,进步就不明显,甚至停滞不前。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这主要是没有梳理好书法史上的风格体系和笔法传承的脉络,以至于不“对路”。

清代的阮元有“南帖北碑论”,他对南北朝时期的书风进行了分析。南朝继承的是东晋王谢贵族的衣钵,书法婉约流美;而以北魏胡人为代表的北朝直接继承汉碑,书风雄强恣肆,从而南方与北方的书风形成鲜明对比。到了隋代,结束了南北割据的局面,进行了文化融合,南北书法的风格也渐渐缩小了差距,在刚强与委婉之间,找到了融合点。虽然隋代的楷书比南北朝时期更加规范,但是还不够成熟,唐楷就是这个时期的延续。

唐代书家对南朝二王和北魏书风的学习是各有侧重的,但主要是学习二王,少部分人借鉴了北魏字体特征,所以唐楷的书风多宫廷贵族气,少野逸之气。这与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书风有很大关系。

在唐代书家中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李北海、张旭、颜真卿、柳公权等人都是取法二王,是王羲之的世孙隋代智永传给他们的,一个传一个,所以都有着明确的师承。虽然主要是学二王,但是他们的作品中不乏魏碑的影子,比较明显的有欧阳询、李邕、柳公权,褚遂良早期作品也是用北朝的笔法,用笔很斩截。我们学习书法可以向下观照后人、研究后人,也可以通过后人向上追溯前人、理解前人,这是学书法的好办法。

为什么写唐楷的人越来越少?

柳公权玄秘塔单字

四、唐楷的学习方法

楷书的“楷”,是“楷模”、“典范”的意思,“楷模”、“典范”是要刻在纪念碑上传世不朽的,因此不能有一点松懈。欧阳询的“九成宫”更是“楷模”中的“楷模”。现在幼儿习字,好多从“九成宫”入手,学习结构的规矩,学习横平竖直的谨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通过儿童的习字,把“规矩方圆”树立成不朽的典范,是书写的典范,也同时是做人的典范。我不主张写九成宫,但是还原到“规矩方圆”的基本功上来说,欧阳询建立在绝对理性基础上的书体,的确不可否认地竖立了唐楷汉字典范中的极则。

唐楷特别难写。它用笔工整,哪怕一个小小的失误,根本就无法隐藏,极有可能功亏一篑。写唐楷,需要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腕力。正因为唐楷难写,所以就有人恨它,诋毁它:匠气,老干部体。其实他们是害怕唐楷,写不来唐楷。如果有投机取巧,急于求成的心态,是写不好唐楷的。

20世纪40年代以前出生的书家,学书法大多从唐楷入手,甚至人人都学颜、柳。其实把颜、柳当作学书基础是可以的,但有了基础以后就一定要学会“变”。颜、柳楷书用笔上最大的特点是起、收笔处重提按,尤其是“钩画”还出现了“三角钩”、“鹅头钩”等,他们把楷书推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所以学书要用心琢磨,搞清笔法的由来,才能做到独立和创新。

后人临习前人碑帖,目的不是为了复制前人,而是通过学习发展出自己的风格。这就是书法上讲的“入帖”与“出帖”的问题。“入帖”是手段,也是必经阶段;而“出帖”才是目的。艺术是“戴着脚镣跳舞”,脚镣就是法,舞得好不好,要看书法家的变通能力。

绝大多数人学习唐楷,除越写越像之外,很难有所突破。拿李邕的话说,叫“似我者死”。颜真卿楷书是唐楷的代表之一,北宋的蔡襄、苏轼都曾先学颜楷而后转学他人;而清代的钱灃,民国的华世奎、谭延闿、谭延泽兄弟等则是忠实的颜门“信徒”,虽穷其一生,然最终亦无一人出鲁公之右。对于这几位我只能说他们不适合学书法,不懂变通之理。

我近年来很推崇唐楷,一来是唐楷在当代名家的笔下和展览中不多见,最优秀的书法得不到发扬实在遗憾,所以我想尝试以古为新的做法;二来弘扬唐楷我们的责任。有人说入了唐楷的门就怕出不来,我说一句:如果你真是写字的材料就一定能出来。只怕是你下的功夫不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