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嶗山,神仙之宅

文丨黃小仙

仙境嶗山,神仙之宅

嶗山瀕臨黃海,海山毗連,雄奇秀美,氣候宜人,環境清幽,嶗山是大海之外識別度最高的青島風景。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所以古語云:“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它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稱。

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鬱鬱蔥蔥,再加上層層疊疊的雲霧繚繞于山間。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塗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嶗山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傳說遠在三千多年前,姜太公領兵馬在嶗山巡視時感嘆:“這山比東嶽泰山還堅牢,可以鎮江山永固。”故人們給它起名為“牢山”。公元前二百多年,秦始皇為保證江山萬年巡遊天下時來到嶗山,認為此山名“牢”字意不好,“勞勞不停,直往前行,”又為顯出山的意思,故更名為“嶗山”,並延傳至今。

仙境嶗山,神仙之宅

嶗山的主峰稱“巨峰”,又稱“嶗頂”。峰勢偉巨,享有“萬山之祖”的尊稱。巨峰是一座巨大的岩石,層疊而起的石崖,雄峙如城。經過億萬年風雨的剝蝕,呈現出莊嚴粗獷的面貌。當人們在高山之巔俯首雲層時,看到的是漫無邊際的雲,如臨於大海之濱,波起峰湧,浪花飛濺,驚濤拍岸。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自古以來,慕勝來遊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文人墨客,遊覽之餘,便在嶗山留下了多處石刻,成為嶗山寶貴的文化資源。嶗山石刻隨處可見,一些著名的石刻已成為嶗山旅遊必去必看的景點。現存刻石分佈於太清、上清、九水、華樓、巨峰諸景區。如果來嶗山旅遊,一定不要錯過。

站在嶗山上遠眺,緊挨著的下面就是著名的嶗山仰口灣。仰口灣,長約2.2公里,這裡灣碧浪輕拍金沙灘,海底美玉綠如墨,白帆點點海雲間。這裡的沙灘平坦細軟,坡度平緩。遠處的海島分別叫“大管島”、“小管島”和“兔子島”。海水澄碧的仰口海灘則是理想中的海水浴場。

仙境嶗山,神仙之宅

太清宮: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和道教發祥地之一,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現在,太清宮祖師殿中供奉著張三丰、張廉夫和王重陽的神像,這三位都是為道教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物。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後來王重陽、丘處機、張三丰等都曾修道嶗山。王重陽帶領全真七子在嶗山地區開宗立派,興觀佈道,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繁榮,使嶗山成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仙境嶗山,神仙之宅

嶗山道教為北方全真派,著名道士丘處機、張三丰、徐復陽、劉志堅、劉若拙等都在嶗山修過道。這幾位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丘處機,因為他曾是金庸筆下《射鵰英雄傳》人物之一。歷史上丘處機確有其人,全真七子隨王重陽一起創立道教全真派,丘處機在王重陽去世後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創始人。

但丘處機不僅僅是一位道教人物,據餘秋雨《中國文脈》中的敘述,當年成吉思汗以復仇雪恥的名義率領蒙古鐵騎一路向西殺去,至無數生靈塗炭。後成吉思汗仰慕丘處機在養神長壽方面的名氣,派近臣持詔書相邀,丘處機遂帶弟子前往。歷時3年,行程萬里,其艱難不亞於唐僧西天取經,數位弟子死於途中。最後,74歲高齡的丘處機終於1222年初在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與成吉思汗會見。在行宮中,成吉思汗對丘處機尊禮備至,不喚其姓名,只稱呼“神仙”。後來與成吉思汗相處,丘處機還多次勸導他,治理天下之術以“敬天愛民”為本。促使成吉思汗逐步改變了佔一地、殺一城的暴虐做法,挽救了無數民眾的生命。

按照餘秋雨的說法,丘處機勸導成吉思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歷史進程的一個極好的例子。據說,全真教後來的迅速發展,也與成吉思汗對丘處機的尊重有一定的關係。

仙境嶗山,神仙之宅

如今,嶗山保存下來的道教建築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道教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淨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

太清宮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迄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現在的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餘間。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牆,單開山門。

嶗山風景區旅遊價值最高的宗教建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生靈神奇的古樹漢柏、唐榆、絳雪,仙道傳奇中嶗山道士穿牆的影壁、踏雪無痕的逢仙橋、蒲松齡著書亭等等均薈萃於此。因此很多遊客慕名而來,探古訪幽、尋真悟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