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畢業生出家後的生活: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北大畢業生出家後的生活: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攝影/王松傲寒

北大畢業生出家,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於曉非先生就“當和尚”這個話題,從出家因緣、修行次第、寺院生活、僧人威儀與身份認同、持戒、僧格、和尚與現代生活方式、出家僧人與在家父母關係的處理等諸多方面,與明海法師展開別開生面的對話。

北大畢業生出家後的生活: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嘉賓合影 (左起依次為:紹光法師、明海法師、於曉非先生) 攝影/汶河子

父母篇

明海法師,湖北人,一襲清新俊逸形象,當年參加高考,得文科榜眼,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之際,乃公元一九九一年也,可謂前程似錦,正值大展宏圖之良時,然法師對禪林懷有莫名之歸屬感與熟悉感,夢中常與比丘相處,言笑晏晏,親切安穩,難以言喻,故毅然瞞父母而入禪剎。

知子莫若母。其母漸漸察覺,直奔寺中,見法師身著海青,已落髮,乘剛烈性情,掌摑之,遂而暈厥,怒火中燒,髮指萬丈;歷數日,師歸寺,兩相會面,竟轉而溫婉順巽,禮貌有加,觀念轉變,盡在會心之間。

鴻雁數往還,薰染之下,二老亦皈依佛陀座下;而如今,法師與父母之間,亦師亦子,既為親人,又是同修,相處融融。某次,身體欠佳,二老輾轉得知,車馬勞頓四五小時,趕來探望。法師身為一寺住持,自然率先垂範,與父母有約,來寺之前提前知會;二老心知法師用意,匆忙看望,而即告別,直似暇不旋踵;法師未及依依,陡生歡喜。

北大畢業生出家後的生活: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攝影/王松傲寒

師父篇

訪談中,法師數次憶念恩師淨慧長老;發願出家後,初遇長老,內心便認作依止師,隨師到柏林禪寺,更覺此地為自己修行道場;受具足戒後,發現出家生活,與內心所想,相去甚遠,甚而不啻天淵;幾經長老機鋒轉語,曉達清涼漢自有功夫地,碌碌操勞之程,嚆矢鳴焉。柏林禪寺竣工後,明海法師力辭方丈之職,迴歸清修與禪坐,巧避師命,摒息諸緣,發足往五臺山閉關。越兩年,長老不顧山石犖确,行徑微迤,八十歲之身,步履峭嶢,敦促下山承擔;半年後,長老示寂,對法師而言,更是退無可退,避無可避,勇於承擔,於清涼與繁冗之間,力持中正。

北大畢業生出家後的生活: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攝影/汶河子

世務篇

文革期間,廟宇隳毀,更僕難數,改革開放以來,政策漸寬,古剎恢復,伽藍重建,可謂千頭萬緒,僧團翹盼鐘鼓重振之亟亟,溢於言表。法師性本淡泊,慼慼於清修,殷殷以嚮往;然值此大任應擔之際,法師深膺“煩惱即菩提”之奧義,至而不畏艱難,篳路藍縷,廣方涉獵,自學建築、圖紙、交際等技能,條分縷析,轉樞應承,暇不待踵,時時降服,刻刻惕厲,時時刻刻,勤息無斷;如今柏林禪寺規制幢幢,箇中見其深心焉!

北大畢業生出家後的生活: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攝影/王松傲寒

修行篇

之於修行,法師引述淨慧長老法語:“養成僧格,融入僧團。”以人格比對僧格,對僧格養成之重要性與方式,以及僧團在佛陀正法傳承中之作用,做出深刻開示。法師自謙稱“凡夫僧”,坦言和尚亦有喜憂哀樂,乃至苦悶愁慮,然而與眾生之業力同行,是為修行;在人格基礎上,以佛陀戒律為師,親近善知識,僧團共修,歡喜自恣,在行為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上,將僧格自覺內化,成就和尚活生生之性格,轉而化之,習之為自然,則僧格可成。

關於和尚生活的各個側面,明海法師均娓娓道來,一一開示。

北大畢業生出家後的生活: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攝影/王松傲寒

嘉賓簡介:明海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河北趙縣柏林禪寺方丈,199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92年9月,於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上淨下慧大和尚坐下披剃出家,2000年於淨慧上人座下得臨濟宗第四十五代傳承,2005年於淨慧上人座下再得曹洞宗第四十九代法脈傳承。

北大畢業生出家後的生活: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嘉賓與現場觀眾合影 攝影/汶河子

北大畢業生出家後的生活: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工作人員協調溝通中 攝影/汶河子

北大畢業生出家後的生活:當和尚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現場觀眾 攝影/汶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